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董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里缺少爱,但并不是说,我们生活中的暴行就因此是合理的存在,也并不是说我们的司空见惯、冷漠、自私就有了可以开脱的理由,相反,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的反思和驱除我们心灵中的黑暗的东西,学会爱的生活。“一个人的心灵是不是残缺,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世界的冷与暖,同时还取决于你是不是能够用自己的羸弱的爱心包裹这个世界。”(参摩罗体验爱,体验幸福)
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同样是缺少爱的教育。古代讲的人格修养,只注重与经世致用的功利联系和家国责任的外在诉求,而与内在的灵魂关涉教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小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刚刚学会一、二、三后便是“爱人民,爱祖国,爱北京天安门”的教导,这些意识形态下爱的对象无疑是抽空了个体之爱的虚化的爱。其实,人们爱文化、爱艺术、爱祖国,这些爱,都与对人的爱不同,最原始、最纯粹的是个体之间的爱。被大词的爱压抑的,则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我们爱人民,却不从爱他人入手,相反,我们的爱,从来就是从爱国开始。这种颠倒,使得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对个体的爱是否正确、是否高尚的依据是他对于他的祖国的情感。由此,我们强调勇敢(爱祖国、爱集体),要“不怕牺牲,不怕斗争”我们的无爱,自然就是无“怕”(参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版2007年p17),传统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这种无畏意识的高扬则表明爱的根基被替换掉了。我们不讲爱,自然就缺少那种个体间的尊重、政府对个体的尊重意识。开平事件、上海袭警事件恰恰是由于这两种尊重的缺失而引起报复,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们不讲爱,而这,又导致了报复的惨烈。
我们的历史课本以进步观念的历史主义的指导下,从来都坚信历史演进的合法合理。改朝换代合乎生产力标准,因此改朝换代依靠的暴力也一同被视为合乎历史的正义与道义。我们总是对历史上那些暴力反抗者——我们将其当成劳动人民——给予赞歌,对他们的残忍视而不见,于是我们看不到陈胜起义中的杀戮,看不到水浒英雄的冷血,看不到李自成的队伍的淫虐:我们只是看重他们的反抗,而认同了他们反抗的手段!同样秉持一种生产力的标准,那些巩固政权与统一的种种行为被我们合理的解释。焚书坑儒以及种种残忍其实是必须的手段因而是无罪的。这样的历史观不过是暴力革命的历史观,它在潜意识里认同了那种基于某种正当理由的暴力的合法合理性而已。肯定暴力,当然就否定了爱。在不久前的那个年代,对于普通人的爱,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成了历史的倒退,被当作是个人主义,违背了无产阶级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这从我们的历史观来看,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没有哲学——那种关注个体存在与个人幸福,关注信仰的哲学。马列独尊,我们的哲学被思想品德代替或被政治课包含。大学里除了哲学系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教材外,其他系的哲学就是毛思,邓论,哪里有什么哲学!于是,我们如何领会自身的存在,如何倾听心灵世界的私语,如何去爱生活、爱世界、爱人的领悟与学习,就成为水中月影。
有人会说,我们有德育,这不关涉爱吗?德育指向首先是爱国注意教育。我们的德育根本就忽视爱的教育。而且,在分数第一的应试时代,谁在真正把德育放在一个实在的地位?爱的教育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缺席,据说,这才是体现了对学生的爱。关注爱的在场,是浪费时间。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开平事件、上海袭警事件来看,是非常失败的。别以为有了各种对青少年的保护,他们的心灵就会同身体一样茁壮成长。实际上,我们法律式的保护是软弱的,特别是法律往往只能针对家庭、学校(热别是学校),而对整个社会的堕落无能为力。前段时间“范跑跑”、“杨不管”老师的立场,使得政府开始用补充、修改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其实是把爱变成老师的负担了。范美忠的胆怯,被道德家指责,难道在灾难面前,非得要牺牲老师来爱学生?这种对学生的爱就是对老师的非爱,谁能承受这样的爱?杨老师的“不管”难道不是对曾经学生的不讲爱的绝望?我们的法律单方面规定着对学生的爱,是否会让孩子们更脆弱、肆无忌惮、不讲爱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法律,都应该清醒点。
爱是一种常识,应是一种习惯。爱是我们心灵的需要,也是我们灵魂的光芒所在。让爱回归我们的心灵,回归我们的世界。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是爱。”
——圣经.哥林多前书
里缺少爱,但并不是说,我们生活中的暴行就因此是合理的存在,也并不是说我们的司空见惯、冷漠、自私就有了可以开脱的理由,相反,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的反思和驱除我们心灵中的黑暗的东西,学会爱的生活。“一个人的心灵是不是残缺,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世界的冷与暖,同时还取决于你是不是能够用自己的羸弱的爱心包裹这个世界。”(参摩罗体验爱,体验幸福)
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同样是缺少爱的教育。古代讲的人格修养,只注重与经世致用的功利联系和家国责任的外在诉求,而与内在的灵魂关涉教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小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刚刚学会一、二、三后便是“爱人民,爱祖国,爱北京天安门”的教导,这些意识形态下爱的对象无疑是抽空了个体之爱的虚化的爱。其实,人们爱文化、爱艺术、爱祖国,这些爱,都与对人的爱不同,最原始、最纯粹的是个体之间的爱。被大词的爱压抑的,则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我们爱人民,却不从爱他人入手,相反,我们的爱,从来就是从爱国开始。这种颠倒,使得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对个体的爱是否正确、是否高尚的依据是他对于他的祖国的情感。由此,我们强调勇敢(爱祖国、爱集体),要“不怕牺牲,不怕斗争”我们的无爱,自然就是无“怕”(参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版2007年p17),传统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这种无畏意识的高扬则表明爱的根基被替换掉了。我们不讲爱,自然就缺少那种个体间的尊重、政府对个体的尊重意识。开平事件、上海袭警事件恰恰是由于这两种尊重的缺失而引起报复,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们不讲爱,而这,又导致了报复的惨烈。
我们的历史课本以进步观念的历史主义的指导下,从来都坚信历史演进的合法合理。改朝换代合乎生产力标准,因此改朝换代依靠的暴力也一同被视为合乎历史的正义与道义。我们总是对历史上那些暴力反抗者——我们将其当成劳动人民——给予赞歌,对他们的残忍视而不见,于是我们看不到陈胜起义中的杀戮,看不到水浒英雄的冷血,看不到李自成的队伍的淫虐:我们只是看重他们的反抗,而认同了他们反抗的手段!同样秉持一种生产力的标准,那些巩固政权与统一的种种行为被我们合理的解释。焚书坑儒以及种种残忍其实是必须的手段因而是无罪的。这样的历史观不过是暴力革命的历史观,它在潜意识里认同了那种基于某种正当理由的暴力的合法合理性而已。肯定暴力,当然就否定了爱。在不久前的那个年代,对于普通人的爱,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成了历史的倒退,被当作是个人主义,违背了无产阶级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这从我们的历史观来看,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没有哲学——那种关注个体存在与个人幸福,关注信仰的哲学。马列独尊,我们的哲学被思想品德代替或被政治课包含。大学里除了哲学系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教材外,其他系的哲学就是毛思,邓论,哪里有什么哲学!于是,我们如何领会自身的存在,如何倾听心灵世界的私语,如何去爱生活、爱世界、爱人的领悟与学习,就成为水中月影。
有人会说,我们有德育,这不关涉爱吗?德育指向首先是爱国注意教育。我们的德育根本就忽视爱的教育。而且,在分数第一的应试时代,谁在真正把德育放在一个实在的地位?爱的教育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缺席,据说,这才是体现了对学生的爱。关注爱的在场,是浪费时间。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开平事件、上海袭警事件来看,是非常失败的。别以为有了各种对青少年的保护,他们的心灵就会同身体一样茁壮成长。实际上,我们法律式的保护是软弱的,特别是法律往往只能针对家庭、学校(热别是学校),而对整个社会的堕落无能为力。前段时间“范跑跑”、“杨不管”老师的立场,使得政府开始用补充、修改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其实是把爱变成老师的负担了。范美忠的胆怯,被道德家指责,难道在灾难面前,非得要牺牲老师来爱学生?这种对学生的爱就是对老师的非爱,谁能承受这样的爱?杨老师的“不管”难道不是对曾经学生的不讲爱的绝望?我们的法律单方面规定着对学生的爱,是否会让孩子们更脆弱、肆无忌惮、不讲爱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法律,都应该清醒点。
爱是一种常识,应是一种习惯。爱是我们心灵的需要,也是我们灵魂的光芒所在。让爱回归我们的心灵,回归我们的世界。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是爱。”
——圣经.哥林多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