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黛媚幽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久以来,沐浴唐风宋雨灿烂历史文明的同时,明显感到有一丝不相协调的遗憾:两宋(南北宋)词坛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姿态映衬出盛世娴雅的花间遗风,在香风熏染的红粉情怀里,她从容捧出丰盈成熟的中原文明果实,却戏剧性地站出个铁衣汉子牵着个民间小毛驴的骇人形象。那是个骑在驴背上患了先天“软骨症”的王朝,在那个驴子普及的朝代,最眼熟的莫过于一代文豪陆游,他也摆不开骑驴进入剑门关的尴尬。翻开两宋诗文,驴的出场率,远远高于马。
一、背景:先天不良重文抑武
军事力量孱弱,一直是两宋王朝的致命弱点。如一个拥有聪明智慧的人肌体却得了“软骨症”——思想上,经济文化虽已发展到顶峰,肉体上,却力不从心,受制于外族的武力威胁。不像强汉盛唐,精神文化可与强势的军事实力及综合强盛的国力相媲美。
北宋建国,本来就先天不良,承接的是五代十国民族大混战的乱摊子,名义上统一,实际分裂成几个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王朝实际所能控制的范围,仅在中原地带。起点既不高,生存环境又不佳——正逢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向定居过渡,建立王朝的上升时期。当时关外,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尚武成风,宋的东北边有辽,西北有西夏虎视眈眈,他们都不断骚扰长城、黄河以南的中原农耕汉族。
外忧内患,比起盘旋关外的草原铁蹄,靠兵变起家的赵家天子,深知内乱比外敌更直接更可怕,为保住帝王宝座,于是拼命把兵权抓在手里。立国之始就采取了重文抑武,守内虚外高度发达的文官政治体系。北宋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方面,在文人政治生存环境空前宽松,文采风流鼎盛一时,文人身份的提升在繁荣了文化的同时,却带来了整个中华民族强悍刚烈民风的衰退。
宋王朝为减少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采取了兵将分离,文官带兵的制度。宋代以文臣领军,比如文人范仲淹出塞带兵就是一个经典特例。武将是北宋最悲惨的职业,官职被文臣压制,武将地位一再压低,身为武将,对外指挥作战却时时受文官处处掣肘,功大时时遭忌,甚至平民百姓也耻于习武为兵。大宋王朝的职业军人们,为个人生计问题,走走私,经经商,小日子过得滋润快活。
高度集权的用兵制度无法训练出高素质高效率的部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武将素质每况愈下。对于国家来说“将无常师,兵无常帅”以至于整个国家武备松弛,军队素质极差,步兵走几里路就喘,骑兵还有连马都不会上的。北宋一开始对辽战争就胜少败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因为一开战就打不过人家,北宋立国外交政策就采取绥靖退让的懦弱策略,与交战国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后辽被女真人金灭后,又被迫向金称臣,每年向金交岁币,以求多年的边境安宁。
宋政权对外软弱苟且,对内重文抑武,为营造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自上而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宋词运动,这样,高度发达的辉煌物质文明与孱弱的国民体质呈反比状态,一遇风吹草动,整体丰裕肥胖的农耕文明抵挡不了北方强悍铁骑的凌厉攻势,忽逢战事起时,顿时乱作一团,举国又找不到一个可用将才。将才凋零,相匹配的,自然是兵不堪用。在那个强敌四临的时代里,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发达而民风又极度孱弱的北宋,是游牧民族充血的眼睛里最可口的一盘美餐。
由此,小女子认为,任何时候,无论是千年前的冷兵期时代还是现代高速发达的互联网高科技时代,一个完整健康的国家政权要想在复杂万变、强敌环伺、列强林立的国际大环境下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处理国家大政方针战略走势,就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对内,一手抓好经济,军事上走富国强兵的自我发展之道,此为保障国力强盛不惧外敌侵略之根本;二是对外,一方面走和平友好的大国外交之道,一方面走与时俱进的强势外交攻势,此为以强反暴的自卫自强之路。以史为鉴,实践证明,任何偏颇一方的国家战略策略,都将面临不可预测的后患危机。
因为,再发达辉煌的人类文明,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做后盾,也就是说,你保护不了自己创造的文明,即使你的文明果实再灿烂,也不过是外来强敌掠夺的一口美味。
二、前奏:缺马王朝找匹好马
南北宋是一个让后人不堪回首的软骨朝代,纵横几千里南北漫长的长城、黄河、长江三大天堑分界线两端,二百多年里,无数中原热血男儿怀着光复山河的伟大梦想,一次又一次渡江而上,兴师北伐,却在北方胡人骑兵军团的冲锋下屡战屡败。
即使伟岸的长城,在北方嗜血强悍的草原游牧部落民族的眼中不过是一堆粗笨的摆设,宋王朝庄严的战车步兵方阵在胡人骑手的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中原汉家骑兵子弟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灌溉着战胜游牧骑兵的希望神话。汉家军队在胡掳铁骑进攻下,即:无论是辽,西夏,还是后来者之上的女真人建立的金与蒙古族等异族冲锋面前,在北方草原马背上民族的马蹄声下呻吟抗争,实践证明,无数次汉民族子弟兵为保护家园而展开的反击北方胡人的搏斗,仿佛是与自己影子之间做无望的角逐,成为几代华夏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两宋军事力量薄弱,其中以骑兵孱弱为之最,更为中国封建王朝历代之最。一方面,僵化的中央集权制军事机制使宋王朝的军事作战理念和士兵素质都处于停滞状态。通常,一家技术尖端的冶炼厂,才可打磨出最锋利的匕首,而落后的军事机制首先使宋从军事战略上,即“软实力”上就输于敌家。另一方面,北宋幽云十六州的沦陷让宋朝彻底失去了充足的战马供应,因此造成两宋王朝的战马储备量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里最欠缺的,这就使宋王朝的“硬实力”——骑兵装备也是冷兵器时代汉家中原骑兵里最差的。
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战马是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没有战马,就没有能在战争中起致胜关键的骑兵部队。在那个骑兵决定战斗成败的时代里,相比于骑在马背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以快速敏捷制胜。两宋王朝汉族政权,在长达一百多年时间里,忍受着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持续骚扰,并在一次次打击下疲于奔命。
军事力量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又很荒诞的原因:两宋严重缺马,是中国历史上属于最缺少马匹的朝代。尤其到了南宋,像陆游,他那么想骑马,就不能找匹马过过干瘾么?始终骑在驴背... -->>
很久以来,沐浴唐风宋雨灿烂历史文明的同时,明显感到有一丝不相协调的遗憾:两宋(南北宋)词坛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姿态映衬出盛世娴雅的花间遗风,在香风熏染的红粉情怀里,她从容捧出丰盈成熟的中原文明果实,却戏剧性地站出个铁衣汉子牵着个民间小毛驴的骇人形象。那是个骑在驴背上患了先天“软骨症”的王朝,在那个驴子普及的朝代,最眼熟的莫过于一代文豪陆游,他也摆不开骑驴进入剑门关的尴尬。翻开两宋诗文,驴的出场率,远远高于马。
一、背景:先天不良重文抑武
军事力量孱弱,一直是两宋王朝的致命弱点。如一个拥有聪明智慧的人肌体却得了“软骨症”——思想上,经济文化虽已发展到顶峰,肉体上,却力不从心,受制于外族的武力威胁。不像强汉盛唐,精神文化可与强势的军事实力及综合强盛的国力相媲美。
北宋建国,本来就先天不良,承接的是五代十国民族大混战的乱摊子,名义上统一,实际分裂成几个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王朝实际所能控制的范围,仅在中原地带。起点既不高,生存环境又不佳——正逢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向定居过渡,建立王朝的上升时期。当时关外,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尚武成风,宋的东北边有辽,西北有西夏虎视眈眈,他们都不断骚扰长城、黄河以南的中原农耕汉族。
外忧内患,比起盘旋关外的草原铁蹄,靠兵变起家的赵家天子,深知内乱比外敌更直接更可怕,为保住帝王宝座,于是拼命把兵权抓在手里。立国之始就采取了重文抑武,守内虚外高度发达的文官政治体系。北宋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方面,在文人政治生存环境空前宽松,文采风流鼎盛一时,文人身份的提升在繁荣了文化的同时,却带来了整个中华民族强悍刚烈民风的衰退。
宋王朝为减少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采取了兵将分离,文官带兵的制度。宋代以文臣领军,比如文人范仲淹出塞带兵就是一个经典特例。武将是北宋最悲惨的职业,官职被文臣压制,武将地位一再压低,身为武将,对外指挥作战却时时受文官处处掣肘,功大时时遭忌,甚至平民百姓也耻于习武为兵。大宋王朝的职业军人们,为个人生计问题,走走私,经经商,小日子过得滋润快活。
高度集权的用兵制度无法训练出高素质高效率的部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武将素质每况愈下。对于国家来说“将无常师,兵无常帅”以至于整个国家武备松弛,军队素质极差,步兵走几里路就喘,骑兵还有连马都不会上的。北宋一开始对辽战争就胜少败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因为一开战就打不过人家,北宋立国外交政策就采取绥靖退让的懦弱策略,与交战国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后辽被女真人金灭后,又被迫向金称臣,每年向金交岁币,以求多年的边境安宁。
宋政权对外软弱苟且,对内重文抑武,为营造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自上而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宋词运动,这样,高度发达的辉煌物质文明与孱弱的国民体质呈反比状态,一遇风吹草动,整体丰裕肥胖的农耕文明抵挡不了北方强悍铁骑的凌厉攻势,忽逢战事起时,顿时乱作一团,举国又找不到一个可用将才。将才凋零,相匹配的,自然是兵不堪用。在那个强敌四临的时代里,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发达而民风又极度孱弱的北宋,是游牧民族充血的眼睛里最可口的一盘美餐。
由此,小女子认为,任何时候,无论是千年前的冷兵期时代还是现代高速发达的互联网高科技时代,一个完整健康的国家政权要想在复杂万变、强敌环伺、列强林立的国际大环境下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处理国家大政方针战略走势,就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对内,一手抓好经济,军事上走富国强兵的自我发展之道,此为保障国力强盛不惧外敌侵略之根本;二是对外,一方面走和平友好的大国外交之道,一方面走与时俱进的强势外交攻势,此为以强反暴的自卫自强之路。以史为鉴,实践证明,任何偏颇一方的国家战略策略,都将面临不可预测的后患危机。
因为,再发达辉煌的人类文明,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做后盾,也就是说,你保护不了自己创造的文明,即使你的文明果实再灿烂,也不过是外来强敌掠夺的一口美味。
二、前奏:缺马王朝找匹好马
南北宋是一个让后人不堪回首的软骨朝代,纵横几千里南北漫长的长城、黄河、长江三大天堑分界线两端,二百多年里,无数中原热血男儿怀着光复山河的伟大梦想,一次又一次渡江而上,兴师北伐,却在北方胡人骑兵军团的冲锋下屡战屡败。
即使伟岸的长城,在北方嗜血强悍的草原游牧部落民族的眼中不过是一堆粗笨的摆设,宋王朝庄严的战车步兵方阵在胡人骑手的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中原汉家骑兵子弟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灌溉着战胜游牧骑兵的希望神话。汉家军队在胡掳铁骑进攻下,即:无论是辽,西夏,还是后来者之上的女真人建立的金与蒙古族等异族冲锋面前,在北方草原马背上民族的马蹄声下呻吟抗争,实践证明,无数次汉民族子弟兵为保护家园而展开的反击北方胡人的搏斗,仿佛是与自己影子之间做无望的角逐,成为几代华夏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两宋军事力量薄弱,其中以骑兵孱弱为之最,更为中国封建王朝历代之最。一方面,僵化的中央集权制军事机制使宋王朝的军事作战理念和士兵素质都处于停滞状态。通常,一家技术尖端的冶炼厂,才可打磨出最锋利的匕首,而落后的军事机制首先使宋从军事战略上,即“软实力”上就输于敌家。另一方面,北宋幽云十六州的沦陷让宋朝彻底失去了充足的战马供应,因此造成两宋王朝的战马储备量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里最欠缺的,这就使宋王朝的“硬实力”——骑兵装备也是冷兵器时代汉家中原骑兵里最差的。
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战马是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没有战马,就没有能在战争中起致胜关键的骑兵部队。在那个骑兵决定战斗成败的时代里,相比于骑在马背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以快速敏捷制胜。两宋王朝汉族政权,在长达一百多年时间里,忍受着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持续骚扰,并在一次次打击下疲于奔命。
军事力量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又很荒诞的原因:两宋严重缺马,是中国历史上属于最缺少马匹的朝代。尤其到了南宋,像陆游,他那么想骑马,就不能找匹马过过干瘾么?始终骑在驴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