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都市隐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老家是两湖平原边缘一个普通的小乡村。出村东南行,翻过一个长满小竹的土包,穿过一片稻田,几百米的路程就到了湖边小渡口——那是从我的村庄去镇上的必经之路。
记得小时候,那里有个凉亭,行人在此歇脚待渡,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乡下文化交流的场所,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都是在那里诞生与传播的。
那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荷花坳。
荷花坳的左边是一个小湖汊,长满菱角。右边是一个大些的湖汊,一望都是荷藕,从春天到中秋,踏着季节的节拍变换着水乡的美丽。周围是疏密无序的杨柳,一蓬蓬婀娜多姿地抒情写意,渲染水乡的温柔。
荷塘里一到暑假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划着小船在深深的荷叶间穿行,漫无目的,纯粹是消暑和娱乐。也有摘片荷叶当伞的,也有摘几朵红莲掰下花瓣当小船的,还有那嘴馋的,将半生不熟的莲蓬拽下,把米粒般粗细的莲子一颗颗塞进嘴里,滋滋有味地嚼食。女孩多半会采些莲花的黄蕊带回家去,晾干了,拌入茶叶一起饮用,据说有清心祛火的功效。而真正的热闹是九月里的中午,菱莲熟了,大人们都会来采些回去,以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
而无论暑假还是九月,无论菱莲熟否,在荷花坳的正面汀头都有一条船,船上一个老人,默默地注目忙碌的人们。
那船是这湖上的渡船,那老人是渡人一生的秦大爷。
秦大爷历尽这湖面风霜,据说他从年轻时起就在这里摆渡,解放前住宿在那座凉亭里,解放后才有了政府拨给的两间泥坯房,真正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
小时候我特喜欢上街,因为上街可以坐船,坐船能听到秦大爷讲故事。在那小地方,秦大爷的故事是最多的,永远也讲不完。记得有一次他讲年轻时夜宿凉亭的历险经历,与鬼怪搏斗,情节离奇。那些鬼在冬夜北风劲吹时出现,老人手无寸铁与群鬼恶战,最后不支,晕厥倒地,群鬼自去。唯恐我们不信,还提起裤腿,指着一块胎记说“这就是给鬼打的。”后来固然知道是他编造与夸张,多半是梦境或幻想,但在深冬严寒里独宿四面无墙的凉亭,那份寒冷与孤凄,总令我一想起就不寒而栗。
秦大爷一生未婚,只身在湖上漂泊。我小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多岁,早就是邻近一个生产队的“五保户”——吃穿住行医概由集体负担。但他身体很硬朗,不肯歇下手里的撑船篙,坚持当他的艄公。
后来围湖造田修起了堤坝,大片湖滩被改造成良田,只留一条小河将内湖与外湖联结,河上又架起了桥梁,秦大爷就成了无所事事的真正的“五保户”但老人家还是离不开那渡口,天天携着渔罾,在那渡口蹲守着,不管有鱼无鱼,年年月月、日复一日,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老人蹲在那渡口。
我在牧牛的岁月里常常走近他,和他谈些报端见闻,想窥探老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一些慰藉。但老人的性情已不象从前,从前在他的渡船上,他是那样健谈,离开渡船后忽然变得不苟言笑,简直判若两人。
日子长了,我发现他把捞起的鱼放在水桶里逗弄一会,又重新放入湖水中,甚感奇怪。有一日,我忍不住疑惑地问他:“您老人家好象不是要捞鱼?”秦大爷长叹一声:“唉——后生,你不懂。”他沉默了一会,又说:“我这一生,在这湖上,只渡人,不弄鱼。人是我的伴,鱼也是我的伴。如今很少有人和我作伴了,我就天天来看鱼。”我当时似乎听明白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听明白,只觉得语意好凄凉。
最后一次见到秦大爷,是在我十二岁那年暑假。天气很热,秦大爷戴一顶破草帽独自坐在那个老渡口,依然带着那把渔罾。左右菱莲花开得正鲜艳,映衬着老人的孤独。
我说:“大爷,这么热的天还在这里守着呀?”秦大爷一脸苦笑,忽然无比深沉地说:“守着。我守一条渡船守了六十多年,最后还是没守住。修堤架桥了,渡船没用了,我在这世上也就成了让别人供养的废人了。”我为秦大爷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坐到了他身边。他举起苍老的手攀住我肩头,象临终遗言一般庄重地对我说道:“后生娃仔,难得你有心经常来看我,陪我说话。大爷告诫你:人这一生,总应该守住点什么,守住了,就成了你的命根,有了命根,你就活得充实。我的船没了,但这渡口还在。要是哪一天这渡口的水干了,我的命根没了,就是老天要召我回去,你就见不到我了。”
也许是鬼使神差,那年冬天,公社费尽移山填海力,破天荒地把那个湖给弄干了捕捞鱼虾,据说捕到的最大的一条鱤鱼竟有一百四十多斤。而在干湖的那天晚上,秦大爷真的去世了。被捞起的那些鱼是他的伙伴,而那渡口似乎是他的命根;伙伴没了,渡口的水也干了,他的灵魂被抽空了,因此也就了无挂碍地走了。
我不知秦大爷所终天年,有人说他九十三岁,也有人说他九十七岁,似乎没人知道他确切的年龄。他下葬的坟坑特别的长,那是理解他孤独情怀的乡亲们、为了放置那根秦大爷当文物收藏了十几年的撑船篙而特意挖掘的。
“人这一生,总应该守住点什么,”我一直牢记着秦大爷这句话,而我所能守住的,只有几本书。戎马半生,家私不知丢弃过多少,但我的书——我的命根子,却死攒不放。每搬一次家,不管住房空间大小,都要辟出一间书房;每调动一个单位,不管阻力大小,都要经营一个图书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呆在书房里,常常会想起那片荷塘、那个渡口、那条船、那位老人。
我的老家是两湖平原边缘一个普通的小乡村。出村东南行,翻过一个长满小竹的土包,穿过一片稻田,几百米的路程就到了湖边小渡口——那是从我的村庄去镇上的必经之路。
记得小时候,那里有个凉亭,行人在此歇脚待渡,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乡下文化交流的场所,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都是在那里诞生与传播的。
那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荷花坳。
荷花坳的左边是一个小湖汊,长满菱角。右边是一个大些的湖汊,一望都是荷藕,从春天到中秋,踏着季节的节拍变换着水乡的美丽。周围是疏密无序的杨柳,一蓬蓬婀娜多姿地抒情写意,渲染水乡的温柔。
荷塘里一到暑假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划着小船在深深的荷叶间穿行,漫无目的,纯粹是消暑和娱乐。也有摘片荷叶当伞的,也有摘几朵红莲掰下花瓣当小船的,还有那嘴馋的,将半生不熟的莲蓬拽下,把米粒般粗细的莲子一颗颗塞进嘴里,滋滋有味地嚼食。女孩多半会采些莲花的黄蕊带回家去,晾干了,拌入茶叶一起饮用,据说有清心祛火的功效。而真正的热闹是九月里的中午,菱莲熟了,大人们都会来采些回去,以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
而无论暑假还是九月,无论菱莲熟否,在荷花坳的正面汀头都有一条船,船上一个老人,默默地注目忙碌的人们。
那船是这湖上的渡船,那老人是渡人一生的秦大爷。
秦大爷历尽这湖面风霜,据说他从年轻时起就在这里摆渡,解放前住宿在那座凉亭里,解放后才有了政府拨给的两间泥坯房,真正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
小时候我特喜欢上街,因为上街可以坐船,坐船能听到秦大爷讲故事。在那小地方,秦大爷的故事是最多的,永远也讲不完。记得有一次他讲年轻时夜宿凉亭的历险经历,与鬼怪搏斗,情节离奇。那些鬼在冬夜北风劲吹时出现,老人手无寸铁与群鬼恶战,最后不支,晕厥倒地,群鬼自去。唯恐我们不信,还提起裤腿,指着一块胎记说“这就是给鬼打的。”后来固然知道是他编造与夸张,多半是梦境或幻想,但在深冬严寒里独宿四面无墙的凉亭,那份寒冷与孤凄,总令我一想起就不寒而栗。
秦大爷一生未婚,只身在湖上漂泊。我小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多岁,早就是邻近一个生产队的“五保户”——吃穿住行医概由集体负担。但他身体很硬朗,不肯歇下手里的撑船篙,坚持当他的艄公。
后来围湖造田修起了堤坝,大片湖滩被改造成良田,只留一条小河将内湖与外湖联结,河上又架起了桥梁,秦大爷就成了无所事事的真正的“五保户”但老人家还是离不开那渡口,天天携着渔罾,在那渡口蹲守着,不管有鱼无鱼,年年月月、日复一日,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老人蹲在那渡口。
我在牧牛的岁月里常常走近他,和他谈些报端见闻,想窥探老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一些慰藉。但老人的性情已不象从前,从前在他的渡船上,他是那样健谈,离开渡船后忽然变得不苟言笑,简直判若两人。
日子长了,我发现他把捞起的鱼放在水桶里逗弄一会,又重新放入湖水中,甚感奇怪。有一日,我忍不住疑惑地问他:“您老人家好象不是要捞鱼?”秦大爷长叹一声:“唉——后生,你不懂。”他沉默了一会,又说:“我这一生,在这湖上,只渡人,不弄鱼。人是我的伴,鱼也是我的伴。如今很少有人和我作伴了,我就天天来看鱼。”我当时似乎听明白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听明白,只觉得语意好凄凉。
最后一次见到秦大爷,是在我十二岁那年暑假。天气很热,秦大爷戴一顶破草帽独自坐在那个老渡口,依然带着那把渔罾。左右菱莲花开得正鲜艳,映衬着老人的孤独。
我说:“大爷,这么热的天还在这里守着呀?”秦大爷一脸苦笑,忽然无比深沉地说:“守着。我守一条渡船守了六十多年,最后还是没守住。修堤架桥了,渡船没用了,我在这世上也就成了让别人供养的废人了。”我为秦大爷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坐到了他身边。他举起苍老的手攀住我肩头,象临终遗言一般庄重地对我说道:“后生娃仔,难得你有心经常来看我,陪我说话。大爷告诫你:人这一生,总应该守住点什么,守住了,就成了你的命根,有了命根,你就活得充实。我的船没了,但这渡口还在。要是哪一天这渡口的水干了,我的命根没了,就是老天要召我回去,你就见不到我了。”
也许是鬼使神差,那年冬天,公社费尽移山填海力,破天荒地把那个湖给弄干了捕捞鱼虾,据说捕到的最大的一条鱤鱼竟有一百四十多斤。而在干湖的那天晚上,秦大爷真的去世了。被捞起的那些鱼是他的伙伴,而那渡口似乎是他的命根;伙伴没了,渡口的水也干了,他的灵魂被抽空了,因此也就了无挂碍地走了。
我不知秦大爷所终天年,有人说他九十三岁,也有人说他九十七岁,似乎没人知道他确切的年龄。他下葬的坟坑特别的长,那是理解他孤独情怀的乡亲们、为了放置那根秦大爷当文物收藏了十几年的撑船篙而特意挖掘的。
“人这一生,总应该守住点什么,”我一直牢记着秦大爷这句话,而我所能守住的,只有几本书。戎马半生,家私不知丢弃过多少,但我的书——我的命根子,却死攒不放。每搬一次家,不管住房空间大小,都要辟出一间书房;每调动一个单位,不管阻力大小,都要经营一个图书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呆在书房里,常常会想起那片荷塘、那个渡口、那条船、那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