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零九书四 (2/2)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太平广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开始时是以擅长草书而闻名。安平崔瑗,官任后汉济北相,也擅长草书。平符坚,临摹崔瑗的书帖,王献之去看,觉得很象张芝的书体。崔瑗的儿子崔湜官至尚书,也能书草书。弘农张芝,品德高尚不出来做官,擅长草书,笔力精道遒劲,无以伦比。家中做衣服的布料,必定是先用它练习书法,然后再煮洗漂染。张芝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池塘里的水都被他染黑了。每次写字都说:匆忙没有空闲,写得字迹潦草当时人称他为草圣。张芝的弟弟张昶,官任汉黄门侍郎,也能书草书。今天人们所说的张芝的书法真迹,多数都是张昶墨迹。
姜诩已下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都是张芝的学生,都擅长草书。其中韦诞造诣最高。魏时的宫殿楼馆的匾额,都是韦诞的手迹。魏明帝造一座凌云台,错误地先将台匾钉在上面,没有题书。明帝让人用笼盛韦诞,再用辘轳摇牵绳索将他带到台上钉匾的地方去书题署。很高,离地约十五丈。韦诞危惧万分,以后告诫子孙:再也不要研习大楷了。他的儿子少季的书法,也有值得称道的长处。罗晖、赵恭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与张芝是同时代人,在西州很有名气,但是他们高傲自大,经常夸耀自己,人们都很不理解。张芝在写给朱宽的书信中,评价自己的书法说:上面跟崔瑗、杜陵比较,我不如二位;下面跟罗晖、赵恭比较,我的书法在他们之上绰绰有余。河间张起也擅长草书,没有崔瑗、张芝的造诣深。刘德升擅长行书,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颖川钟繇,官任魏国太尉。他的同郡人胡昭、公车徵,二人都学的是刘德升书体。但是胡昭的书法字体偏肥,钟繇的书法字体偏瘦。书有三体:一叫铭石书体,是最妙的。二叫章、程书体。三叫狎书。都是听说来的。钟繇的儿子钟会,官任镇西将军,他的拿手本事是能模仿他人的书体。钟会改写过的邓艾上奏朝廷的奏章,没有人能识破。河东魏觊、官任魏尚书仆射,擅长草书和古文,全部通晓它们的精妙。魏觊的草书字体略微瘦些,而笔法非常熟练。魏觊的儿子魏瓘官任晋国太保,他习的是张芝体,同时参照他父亲魏觊的字体,以他父亲的书法为蓝本。以他父亲的书法为蓝本这件事,也是听人传说的。魏瓘的儿子魏恒也擅长书法,精通古文字。敦煌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儿子的孙子,官任晋征西司马,也擅长草书。陈国何元公也擅长草书。吴人皇象能草书。世人称赞他的草书笔力沉着有力,淋漓酣畅。荥阳陈畅,官任晋国秘书令史,擅长八分。
王羲之
王羲之的告誓文,现今所见到的帖本,是它的底稿,没有标明年、月、日、朔。它的真本上面标有维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日辛亥的字样。但是,这个帖本也确实是王羲之的墨迹。唐太宗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棺寺修建学堂,工匠师傅拆迁旧屋时,在房脊鸱吻内的一只竹筒中发现了这本字帖,交给了一个和尚。到开元八年,县丞李延业得到了这个帖本,上献给岐王,岐王又进献给玄宗皇帝。从此,这本字帖留存在宫内了。另有一说是,后来又让岐王借阅出来。开元十二年岐王府上发生一场大火灾,府内藏书全都烧光了,这本帖本也在其中。
王慄
王慄,王羲之的叔父,擅长书画。一次王慄对王羲之说:我所做的一些事情不值得一提,唯有书与画可供他人学习效法。晋明帝司马绍学习过王慄的绘画,王羲之学他的书法。
潞州卢
东都洛阳有一年建造防秋馆,挖掘出许多蔡邕在鸿都学书时所书刻的经文石,以后洛阳人往往家家都藏这些石经文。王羲之的借船帖,它的书法尤其工稳精妙。因此,山北卢匡珍藏它有年月了。卢公写封书信给他说要借借船帖一读,没有借到。卢匡回信说:借船帖是可以到我家中来观赏,从未借出去给人看。后来,卢公官拜潞州,打着旌节等仪仗上路赴任,才走了几程,忽然有人拿着一本书帖向卢公出售。卢公观之。是借船帖啊!惊异地询问出售书帖的人:这书帖是谁家的?出售书帖的人说:卢家公子需用钱,派我拿出来卖的。卢公感叹时过境迁,不问售价,将书帖退还给出售帖人。后来就再也不知道借船帖的下落了。京都书侩孙盈,名满京师。孙盈父亲叫孙仲客,会鉴赏书画,特别精通名贵书画的品目。京中富豪家中收藏的书画,许多都经他给鉴定过,是真伪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卢公的借船帖,是孙盈收藏的。以前,有人出高价购买,没有买到手。待卢公购买时,正赶上它的主人急切需用钱,减价出售这本书帖,用来筹集度过困难的钱款。等候了很久,直到筹集到了成千上万的钱,才得到这本借船帖。卢公,是韩太仲的外孙,因此他的书与画都很有功夫。这就是读书多了,必然见识广博。
桓玄
晋书中记载有一种食物名叫寒具,书中没有注释说明。后来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求和食经中查到了,就是今天用油炸着吃的一种粘食小吃,叫糫饼。桓玄有一次热情地将自家收藏的书法字帖,名画陈列出来给一位客人看。这位客人一边吃着糫饼一边欣观这些字画,没有洗手就翻阅看,见字画污上了油渍,桓玄非常不高兴。从此以后,再有客人来,不摆设糫饼招待客人。
褚遂良
贞观十年,太宗跟魏征说:从打虞世南去世后,没有人可与我谈论书法了。魏征说:褚遂良后来在法书上很有些造诣。于是,太宗召见褚遂良。唐太宗曾经用重金购买王羲之书法的真迹,天下士人争着购买古书,进宫献给皇上。当时没有人能辨识出古书的真伪,褚遂良对每件古书的鉴定评论就是根据,从来没有出过差误。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用真草书屏风给群臣观看。笔力遒劲有力,在一段时间里,这是绝好的书法了。太宗收集、购买得到流传在世间的真行字帖,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字帖二十纸,装订成八十卷。每到处理完政务的空闲时间里,经常取出来观赏、把玩。太宗曾对朝臣们说过:书法是小道,刚开始学习时不要着急。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效果要好得多。各种技艺,没有你用心学了而没有收获的。问题出在你思想不集中,不能集中精力钻进去。今人学习古人的书法,不要特注重它的形体结构,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摸透它的风骨上面。得其骨,笔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兰亭真迹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王方庆
龙朔二年四月,唐高宗亲自写信给辽东诸位将领。高宗对凤阁侍郎王方庆说:你家共有多少书法字帖?王方庆说:我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先祖将它们全都进献给太宗皇帝。有一卷,我近日已进献皇上了。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询,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同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现在还保存着呢。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群臣,让王方庆将这十卷书帖取来给大家看。又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亲手用玉玺给十卷帖集盖印,用此赏赐王方庆。朝野上下都感到荣幸。
二王真迹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五月,宫内取出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人的书帖,共一百六十卷,交付集贤院。令集贤院拓两本进献,赐给褚王。这些书帖都是贞观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审定真伪的。王羲之的真迹。共收集到真书、行书;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订成八十卷。王献之、张芝等人的真迹,各自根据它们数量的多少编纂成卷。用贞观二字治印,印在书卷缝及头里。他们的草书真迹,又令褚遂良用真书体写成小字,帖纸拓影,附在后面。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梁、隋官本。梁朝的有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朝的有江总、姚察等签署的印记。太宗又让魏征、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签署姓名。其中的兰亭序,传说随太宗陪葬在昭陵中。乐毅论,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写,后来就失去下落了。五年后,玄宗皇帝又敕陆之悌、魏哲、刘怀信等人查核察看,重新改换装裱。原来的一卷分为两卷,总计还有八十卷,其余的都散失了。陆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记署,将自己的名字签署在上面取而代之。玄宗皇帝亲自书写开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为标志。总计有王羲之真迹一百三十卷,王献之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书、行书,只有黄庭经、告誓文等卷尚存在。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书宣示,及王献之行书白骑遂等卷。这二卷书帖上面都记有贞观年的旧标志。
八体
张怀瓘在他撰写的书断中说: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常人们管这八种书称为"八体"而王羲之的书法都列在"神品"之内。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后书写了几个字,点划象龙爪,后来就有"龙爪书"。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类的书法,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种。
李都
李都任荆南从事时,跟京师中的朝官都很密切。一次他从京城的寓所里往荆南寄去书信一封,字写得很不好,李寄写诗一首戏谑他:你草书的书信历经千里路寄到了荆门,信上的字象章草一样的龙飞凤舞,任你怎么评论都行。可笑钟繇、张芝二位老生先,比起他的后人李都的书法,你们算白用力气了。你李都的书法让二王父子都自愧不如,一生白努力了。只有你的书法才可堪爱惜视为珍宝,可是这么好的书法,我们可不敢将它流传后世贻误子孙。但是,它却载着故人的深厚情谊寄到了我面前,上天时运允许我一口将它吞到肚子里。
东都乞儿
大历年间,东都洛阳天津桥有个讨饭的小孩,没有双手,用右足夹笔书写经卷讨钱。想书写时,先用脚将笔扔起来,高有一尺多,再用脚将笔接住,没有接不住的时候。这个讨饭小孩用脚写的字,一些官府中的人写的楷书都赶不上他。
卢弘宣
李德裕作宰相时,有人进献给他一书帖。他得到后常拿出来观赏把玩,很是爱惜。卢弘宣当时官任度支郎中,他擅长书法的名声传播在外。李德裕将卢弘宣召到家中,拿出人家送给他的这一书帖让卢看。卢将书帖拿在手中,过了很久时间一言不发。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有些慌恐地说:这副书帖是我早年临的王献之的书帖。李德裕更加珍惜这付书帖。
岭南兔
岭南有兔,曾经有一个郡牧得到一张岭南兔的皮,让一工匠用兔毫做笔。这位工匠喝醉酒后将兔皮丢失了,非常恐惧,剪下自己的胡须做成笔。郡牧用这只笔写字,觉得很好使。让工匠再做一只这样的笔,工匠推辞不做。郡牧动怒了,责备地问他不做的原因?工匠不得以,将事情的缘由告诉了郡牧。于是郡牧下令让各家送来人须,有不能送来的,就责令用钱来代替人须。
,开始时是以擅长草书而闻名。安平崔瑗,官任后汉济北相,也擅长草书。平符坚,临摹崔瑗的书帖,王献之去看,觉得很象张芝的书体。崔瑗的儿子崔湜官至尚书,也能书草书。弘农张芝,品德高尚不出来做官,擅长草书,笔力精道遒劲,无以伦比。家中做衣服的布料,必定是先用它练习书法,然后再煮洗漂染。张芝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池塘里的水都被他染黑了。每次写字都说:匆忙没有空闲,写得字迹潦草当时人称他为草圣。张芝的弟弟张昶,官任汉黄门侍郎,也能书草书。今天人们所说的张芝的书法真迹,多数都是张昶墨迹。
姜诩已下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都是张芝的学生,都擅长草书。其中韦诞造诣最高。魏时的宫殿楼馆的匾额,都是韦诞的手迹。魏明帝造一座凌云台,错误地先将台匾钉在上面,没有题书。明帝让人用笼盛韦诞,再用辘轳摇牵绳索将他带到台上钉匾的地方去书题署。很高,离地约十五丈。韦诞危惧万分,以后告诫子孙:再也不要研习大楷了。他的儿子少季的书法,也有值得称道的长处。罗晖、赵恭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与张芝是同时代人,在西州很有名气,但是他们高傲自大,经常夸耀自己,人们都很不理解。张芝在写给朱宽的书信中,评价自己的书法说:上面跟崔瑗、杜陵比较,我不如二位;下面跟罗晖、赵恭比较,我的书法在他们之上绰绰有余。河间张起也擅长草书,没有崔瑗、张芝的造诣深。刘德升擅长行书,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颖川钟繇,官任魏国太尉。他的同郡人胡昭、公车徵,二人都学的是刘德升书体。但是胡昭的书法字体偏肥,钟繇的书法字体偏瘦。书有三体:一叫铭石书体,是最妙的。二叫章、程书体。三叫狎书。都是听说来的。钟繇的儿子钟会,官任镇西将军,他的拿手本事是能模仿他人的书体。钟会改写过的邓艾上奏朝廷的奏章,没有人能识破。河东魏觊、官任魏尚书仆射,擅长草书和古文,全部通晓它们的精妙。魏觊的草书字体略微瘦些,而笔法非常熟练。魏觊的儿子魏瓘官任晋国太保,他习的是张芝体,同时参照他父亲魏觊的字体,以他父亲的书法为蓝本。以他父亲的书法为蓝本这件事,也是听人传说的。魏瓘的儿子魏恒也擅长书法,精通古文字。敦煌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儿子的孙子,官任晋征西司马,也擅长草书。陈国何元公也擅长草书。吴人皇象能草书。世人称赞他的草书笔力沉着有力,淋漓酣畅。荥阳陈畅,官任晋国秘书令史,擅长八分。
王羲之
王羲之的告誓文,现今所见到的帖本,是它的底稿,没有标明年、月、日、朔。它的真本上面标有维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日辛亥的字样。但是,这个帖本也确实是王羲之的墨迹。唐太宗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棺寺修建学堂,工匠师傅拆迁旧屋时,在房脊鸱吻内的一只竹筒中发现了这本字帖,交给了一个和尚。到开元八年,县丞李延业得到了这个帖本,上献给岐王,岐王又进献给玄宗皇帝。从此,这本字帖留存在宫内了。另有一说是,后来又让岐王借阅出来。开元十二年岐王府上发生一场大火灾,府内藏书全都烧光了,这本帖本也在其中。
王慄
王慄,王羲之的叔父,擅长书画。一次王慄对王羲之说:我所做的一些事情不值得一提,唯有书与画可供他人学习效法。晋明帝司马绍学习过王慄的绘画,王羲之学他的书法。
潞州卢
东都洛阳有一年建造防秋馆,挖掘出许多蔡邕在鸿都学书时所书刻的经文石,以后洛阳人往往家家都藏这些石经文。王羲之的借船帖,它的书法尤其工稳精妙。因此,山北卢匡珍藏它有年月了。卢公写封书信给他说要借借船帖一读,没有借到。卢匡回信说:借船帖是可以到我家中来观赏,从未借出去给人看。后来,卢公官拜潞州,打着旌节等仪仗上路赴任,才走了几程,忽然有人拿着一本书帖向卢公出售。卢公观之。是借船帖啊!惊异地询问出售书帖的人:这书帖是谁家的?出售书帖的人说:卢家公子需用钱,派我拿出来卖的。卢公感叹时过境迁,不问售价,将书帖退还给出售帖人。后来就再也不知道借船帖的下落了。京都书侩孙盈,名满京师。孙盈父亲叫孙仲客,会鉴赏书画,特别精通名贵书画的品目。京中富豪家中收藏的书画,许多都经他给鉴定过,是真伪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卢公的借船帖,是孙盈收藏的。以前,有人出高价购买,没有买到手。待卢公购买时,正赶上它的主人急切需用钱,减价出售这本书帖,用来筹集度过困难的钱款。等候了很久,直到筹集到了成千上万的钱,才得到这本借船帖。卢公,是韩太仲的外孙,因此他的书与画都很有功夫。这就是读书多了,必然见识广博。
桓玄
晋书中记载有一种食物名叫寒具,书中没有注释说明。后来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求和食经中查到了,就是今天用油炸着吃的一种粘食小吃,叫糫饼。桓玄有一次热情地将自家收藏的书法字帖,名画陈列出来给一位客人看。这位客人一边吃着糫饼一边欣观这些字画,没有洗手就翻阅看,见字画污上了油渍,桓玄非常不高兴。从此以后,再有客人来,不摆设糫饼招待客人。
褚遂良
贞观十年,太宗跟魏征说:从打虞世南去世后,没有人可与我谈论书法了。魏征说:褚遂良后来在法书上很有些造诣。于是,太宗召见褚遂良。唐太宗曾经用重金购买王羲之书法的真迹,天下士人争着购买古书,进宫献给皇上。当时没有人能辨识出古书的真伪,褚遂良对每件古书的鉴定评论就是根据,从来没有出过差误。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用真草书屏风给群臣观看。笔力遒劲有力,在一段时间里,这是绝好的书法了。太宗收集、购买得到流传在世间的真行字帖,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字帖二十纸,装订成八十卷。每到处理完政务的空闲时间里,经常取出来观赏、把玩。太宗曾对朝臣们说过:书法是小道,刚开始学习时不要着急。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效果要好得多。各种技艺,没有你用心学了而没有收获的。问题出在你思想不集中,不能集中精力钻进去。今人学习古人的书法,不要特注重它的形体结构,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摸透它的风骨上面。得其骨,笔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兰亭真迹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王方庆
龙朔二年四月,唐高宗亲自写信给辽东诸位将领。高宗对凤阁侍郎王方庆说:你家共有多少书法字帖?王方庆说:我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先祖将它们全都进献给太宗皇帝。有一卷,我近日已进献皇上了。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询,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同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现在还保存着呢。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群臣,让王方庆将这十卷书帖取来给大家看。又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亲手用玉玺给十卷帖集盖印,用此赏赐王方庆。朝野上下都感到荣幸。
二王真迹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五月,宫内取出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人的书帖,共一百六十卷,交付集贤院。令集贤院拓两本进献,赐给褚王。这些书帖都是贞观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审定真伪的。王羲之的真迹。共收集到真书、行书;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订成八十卷。王献之、张芝等人的真迹,各自根据它们数量的多少编纂成卷。用贞观二字治印,印在书卷缝及头里。他们的草书真迹,又令褚遂良用真书体写成小字,帖纸拓影,附在后面。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梁、隋官本。梁朝的有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朝的有江总、姚察等签署的印记。太宗又让魏征、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签署姓名。其中的兰亭序,传说随太宗陪葬在昭陵中。乐毅论,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写,后来就失去下落了。五年后,玄宗皇帝又敕陆之悌、魏哲、刘怀信等人查核察看,重新改换装裱。原来的一卷分为两卷,总计还有八十卷,其余的都散失了。陆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记署,将自己的名字签署在上面取而代之。玄宗皇帝亲自书写开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为标志。总计有王羲之真迹一百三十卷,王献之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书、行书,只有黄庭经、告誓文等卷尚存在。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书宣示,及王献之行书白骑遂等卷。这二卷书帖上面都记有贞观年的旧标志。
八体
张怀瓘在他撰写的书断中说: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常人们管这八种书称为"八体"而王羲之的书法都列在"神品"之内。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后书写了几个字,点划象龙爪,后来就有"龙爪书"。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类的书法,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种。
李都
李都任荆南从事时,跟京师中的朝官都很密切。一次他从京城的寓所里往荆南寄去书信一封,字写得很不好,李寄写诗一首戏谑他:你草书的书信历经千里路寄到了荆门,信上的字象章草一样的龙飞凤舞,任你怎么评论都行。可笑钟繇、张芝二位老生先,比起他的后人李都的书法,你们算白用力气了。你李都的书法让二王父子都自愧不如,一生白努力了。只有你的书法才可堪爱惜视为珍宝,可是这么好的书法,我们可不敢将它流传后世贻误子孙。但是,它却载着故人的深厚情谊寄到了我面前,上天时运允许我一口将它吞到肚子里。
东都乞儿
大历年间,东都洛阳天津桥有个讨饭的小孩,没有双手,用右足夹笔书写经卷讨钱。想书写时,先用脚将笔扔起来,高有一尺多,再用脚将笔接住,没有接不住的时候。这个讨饭小孩用脚写的字,一些官府中的人写的楷书都赶不上他。
卢弘宣
李德裕作宰相时,有人进献给他一书帖。他得到后常拿出来观赏把玩,很是爱惜。卢弘宣当时官任度支郎中,他擅长书法的名声传播在外。李德裕将卢弘宣召到家中,拿出人家送给他的这一书帖让卢看。卢将书帖拿在手中,过了很久时间一言不发。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有些慌恐地说:这副书帖是我早年临的王献之的书帖。李德裕更加珍惜这付书帖。
岭南兔
岭南有兔,曾经有一个郡牧得到一张岭南兔的皮,让一工匠用兔毫做笔。这位工匠喝醉酒后将兔皮丢失了,非常恐惧,剪下自己的胡须做成笔。郡牧用这只笔写字,觉得很好使。让工匠再做一只这样的笔,工匠推辞不做。郡牧动怒了,责备地问他不做的原因?工匠不得以,将事情的缘由告诉了郡牧。于是郡牧下令让各家送来人须,有不能送来的,就责令用钱来代替人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