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明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利一。中人治生,必有常稔之田,以国家之全盛,独待哺于东南,岂计之得哉?水利兴则余粮栖亩皆仓庾之积,利二。东南转输,其费数倍。若西北有一石之入,则东南省数石之输,久则蠲租之诏可下,东南民力庶几稍苏,利三。西北无沟洫,故河水横流,而民居多没。修复水田,则可分河流,杀水患,利四。西北地平旷,寇骑得以长驱。若沟洫尽举,则田野皆金汤,利五。游民轻去乡土,易于为乱。水利兴则业农者依田里,而游民有所归,利六。招南人以耕西北之田,则民均而田亦均,利七。东南多漏役之民,西北罹重徭之苦,以南赋繁而役减,北赋省而徭重也。使田垦而民聚,则赋增而北徭可减,利八。沿边诸镇有积贮,转输不烦,利九。天下浮户依富家为佃客者何限,募之为农而简之为兵,屯政无不举矣,利十。塞上之卒,土著者少。屯政举则兵自足,可以省远募之费,苏班戍之劳,停摄勾之苦,利十一。宗禄浩繁,势将难继。今自中尉以下,量禄之田,使自食其土,为长子孙计,则宗禄可减,利十二。修复水利,则仿古井田,可限民名田。而自昔养民之政渐可举行,利十三。民与地均,可仿古比闾族党之制,而教化渐兴,风俗自美,利十四也。
谭纶见而美之曰:“我历塞上久,知其必可行也。”已而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行之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皆有效。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徐待力言其说可行,而给事中王敬民又特疏论荐,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臣勘议。
时瓒方奉命巡关,复献议曰:“治水与垦田相济,未有水不治而田可垦者。畿辅为患之水莫如卢沟、滹沱二河。卢沟发源于桑乾,滹沱发源于泰戏,源远流长。又合深、易、濡、泡、沙、滋诸水,散入各淀,而泉渠溪港悉注其中。以故高桥、白洋诸淀,大者广围一二百里,小亦四五十里。每当夏秋淫潦,膏腴变为泻卤,菽麦化为萑苇,甚可惜也。今治水之策有三:浚河以决水之壅,疏渠以杀淀之势,撤曲防以均民之利而已。”帝并下贞明。
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户部尚书毕锵等力赞之,因采贞明疏,议为六事:请郡县有司以垦田勤惰为殿最,听贞明举劾;地宜稻者以渐劝率,宜黍宜粟者如故,不遽责其成;召募南人,给衣食农具,俾以一教十;能垦田百亩以上,即为世业,子弟得寄籍入学,其卓有明效者,仿古孝弟力田科,量授乡遂都鄙之长;垦荒无力者,贷以谷,秋成还官,旱潦则免;郡县民壮,役止三月,使疏河芟草,而垦田则募专工。帝悉从之。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
贞明先诣永平,募南人为倡。至明年二月,已垦至三万九千余亩。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三月,阁臣申时行等以风霾陈时政,力言其利。帝意终不释。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且陈开滹沱不便者十二。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已,工部议之栋疏,亦如阁臣言。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贞明乃还故官。寻乞假归。十八年卒。
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初议时,吴人伍袁萃谓贞明曰:“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君所言,得无太尽耶?”贞明问故。袁萃曰:“北人惧东南漕储派于西北,烦言必起矣。”贞明默然。已而之栋竟劾奏如袁萃言。
袁萃,字圣起,吴县人。举万历五年会试。又三年释褐,授贵溪知县。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署职方事。李成梁子如桢求为锦衣大帅,袁萃力争,寝之。出为浙江提学佥事。巡抚牒数十人寄学,立却还之。历广东海北道副使。中官李敬辖珠池,其参随擅杀人,袁萃捕论如法。请告归。所撰林居漫录、弹园杂志多贬斥当世公卿大夫,而于李三才、于玉立尤甚云。
赞曰:事功之难立也,始则群疑朋兴,继而忌口交铄,此劳臣任事者所为腐心也。盛应期诸人治漕营田,所规画为军国久远大计,其奏效或在数十年后。而当其时浮议滋起,或以辍役,或以罢官,久之乃食其利而思其功。故曰:“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信夫!
<b>部分译文</b>
朱衡,字土南,万安人。嘉靖十一年(1532)的进士。历任尤溪、婺源知县,有治绩声誉。调任刑部主事,历任郎中。外调担任福建提学副使,升至山东布政使。嘉靖三十九年升职为右副都御史,辖治山东。他上奏说:“近来辽东饥荒,暂时放松登、莱地区的商禁,转运粟去接济他们。狡猾的商人就偷偷运载其他商品,往来贩卖,并开拓青州以西的道路。逃命至海岛的人,与他们暗中勾结,应当禁止此事。”皇帝听从了建议,召见他担任工部右侍郎。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当年秋天,黄河在沛县飞云桥决堤,向东注入昭阳湖,漕运的河道淤塞了一百多里。朱衡被改任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管治河运漕粮。朱衡骑快马赶往决口处,旧渠已经成为陆地。但以前的御史盛应期所开凿的新河,从南阳以南向东至夏村,再向东南至留城,旧址尚在。当地地势高,黄河决口泻至昭阳湖,不能再向东流,可以贯通漕运水道,于是决定开挖新河道,在吕孟湖筑堤以防溃决。河道都御史潘季驯认为疏浚旧渠方便些,意见与朱衡不合。朱衡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引导鲇鱼、薛沙等河流的水至新渠,修筑马家桥堤以便遏制飞云桥的决口,亲自监督施工。弹劾并罢免了曹濮的副使柴涞,对不出力的官吏、兵卒从重惩治,于是议论纷纷。第二年,给事中郑钦弹劾朱衡为贪功而虐待百姓,诏令给事中何起鸣前往核查,工程临近竣工。等到秋天,黄河在马家桥决堤,议论的人纷纷说不能成功,何起鸣起初赞同朱衡的意见,现在也改变了观点,与给事中王元春、御史黄襄接连上奏请求罢免朱衡。遇上新河修成,议论才平息。新河长一百九十四里。漕运的船只由境山入河,航行至南阳。不久,潘季驯因父母丧事而离去,诏令朱衡兼管他的事务。
隆庆元年(1567)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山间的水骤然溢出,使新河决堤,损坏数百艘漕运的船只。给事中吴时来说:“新河接纳东昌、兖州以南的费、峄、邹、滕等河水。用一道堤防捍卫数条河流,岂能不决堤。应该分流以减小水势。”朱衡就开挖了四条支流,将河水引入赤山湖。第二年秋天,他被召回工部。第三年,朱衡上奏说:“死去的大臣宋礼疏浚整治旧渠测量水平高度,计算出济宁的平地与徐州的境山之巅相持平,北面高南面低,河流落差达二十丈。所以鲁桥闸稍稍开启,其南面就马上干涸,船行驶半个月才能抵达。东昌、兖州的百姓增设闸门以抬高水位,一百六十年都出苦力服差役。近来改凿新渠,远远地避开黄河,舍低就高,地形平坦,各座闸门不必繁琐地开启与关闭,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民夫、差役基本上无事可做。最近河道都御史翁大立奏请裁减民夫,应该可以听从。”因此淘汰了五名闸官,六千多余民夫和差役,用这些雇工的开支作为修渠的经费。
隆庆四年(1570)秋天,黄河在睢宁决堤,启用潘季驯全权负责。第二年冬天,巡视河道的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免了潘季驯,称可以出使的朝廷大臣,没有超过朱衡的人。六年正月诏令他兼任左副都御史,负责整治河道。穆宗逝世,大学士高拱以修山陵的工程的名义奏请召回朱衡。遇上邳州的工程也刚好完工,朱衡就返回了朝廷。
朱衡先后在工部禁止无益工作,裁减多余的开支,节省的经费很多。穆宗时期,内府的监局加征工程的材料,滥开支不做估量,朱衡随时提出来奏呈皇帝。不久,诏令南京的织造太监李佑催办一千八百多匹袍缎,朱衡趁着言官孙枝、姚继可、严用和、骆问礼先后劝谏之机,再度上奏请求,皇帝依从了他。皇帝痛斥太监崔敏,传令南京增造十多万匹绸缎,朱衡建议停止新增的纺织额,只责成每年的定额,得以减少了三分之二的新增纺织额。皇帝命令建造鏊山灯,估计要耗费三万多两白银,又命令在长信门建造光泰殿、瑞祥阁,朱衡都上奏劝阻了。等到神宗即位,首先就命令停止织造,但太监不马上奉行诏令,并且请求增添织染所的颜料。朱衡上奏争辩,都请求成功了。皇太后传谕拨发金币在涿州修造碧霞元君庙。朱衡又争辩,皇帝答复知道了。
朱衡性格刚直,遇事不屈服,不被张居正所喜欢。万历二年(1574),给事中林学。。弹劾朱衡刚愎自用。朱衡再度上奏请求退休。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乘驿车回乡。当年夏天,大雨毁坏了昭陵的绫恩殿,追究督工官的罪,剥夺了他的太子太保头衔。他七十三岁去世。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九江推官。升任御史,为广东巡按。推行均平里甲法,广东的人觉得大为便利。临到将离职时,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遵守此法,皇帝依从了他。晋升为大理寺丞。四十四年,他由左少卿晋升为右佥都御史,总管河道。他与朱衡共同开挖新河,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不久因奔父母的丧事而离职。
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邳州和睢宁决堤。他出任原职,再度负责河道,堵塞决口。第二年,工程完成,因驱使漕运船只进入新河漂散沉没了很多而获罪,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而遭罢免。
万历四年(1576)夏天,他再次出任官职,担任江西巡抚。第二年冬天,被召为刑部右侍郎。当时,黄河在崔镇决口,滔滔黄水向北奔流,清河口淤塞,整个淮河河床南移,高堰的湖堤严重损坏,淮、扬、高邮、宝应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学士张居正很忧虑。河漕尚书吴桂芳提议恢复先前的黄河故道,但是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想堵塞决口,约束河水回归河槽,两个人的意见不合。遇上吴桂芳去世,六年的夏天,皇帝任命潘季驯任右都御史兼任工部左侍郎取代他。潘季驯认为黄河故道长期废置,虽然再疏浚,它的深度和宽度必定不如现在的河道,提议在崔镇筑堤堵塞决口,筑长堤以防止溃决。又上奏:“淮河清澈黄河混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一斗黄河水,沙占十分之六,夏秋时期达到十分之八,如果不是很湍急,必然导致淤塞滞流。应借淮河的清水冲刷黄河的浊水,在高堰筑堤约束淮河的水流入清口,使之与黄河的水势匹敌,两条河水合流,那么海口就自然疏浚了。就是吴桂芳所开辟的草湾也可以不再修治。”他条陈六件事,诏令同意他的意见。
第二年冬天,两条河的工程完工。第三年春天,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升任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潘季驯初次到黄河上游,视察虞城、夏邑、商丘,估量地势。旧黄河的上游,从新集经过赵家圈、萧县,徐州小浮桥,水势极为深广。自从嘉靖中期黄河北移,河床变浅,迁移无常,曹、单、丰、沛地区人民常受淹没之苦,他上奏请求恢复旧河道。给事中王道成认为刚在崔镇、高堰筑堤,很难同时兴工。河南的抚按大臣也陈述三个困难,于是终止了此议。他调任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他改任刑部职务。
潘季驯的复出,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死后,家属全部被幽禁,儿子张敬修上吊自杀。潘季驯劝谏:“张居正的母亲年过八十,早晚会去世,请求下诏以特别的恩惠宽恕她。”又认为治张居正的罪太急迫了,宣称张居正的家属死于此案的已达数十人。在此之前,御史李植、江东等人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相互攻击。潘季驯极力支持申时行、杨巍,痛斥言官,言官们很恼怒。于是李植弹劾潘季驯与张居正结党相庇护,将他削职为民。
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李栋上奏替他鸣冤:“隆庆年间,黄河在崔镇决口,将漕运通道阻梗。多年来,百姓定居,黄河水安然流淌,人们都说:‘这是潘尚书的功劳。’过去已故大臣宋礼治理会通河,至今都受益,陛下应允了督臣万恭的请求,给予他谥号和荫庇。现在潘季驯的功绩不在宋礼之下,却在身存之日,成为一般平民,难道这不损害大臣建功立业之心,损害朝廷酬报功勋的典制吗?”御史董子行也称潘季驯的罪行轻处罚重。诏令将他们的俸禄全部剥夺了,此后举荐的人不断。
万历十六年(1588),给事中梅国楼又举荐他。于是启用潘季驯任右都御史,全权督察河道。从吴桂芳之后,治河与漕运由一人总理,此时又设置专职官吏。第二年,黄河水暴涨,冲入夏镇,毁坏田园房屋,居民多被淹死。潘季驯又筑堤堵塞决口。十九年冬天,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潘季驯总计四次奉命治理黄河,前后达二十七年,熟习地形的险夷。增筑堤防,设置专员,修建水闸,以至于木石舂埽,他都处理周详,因此积劳成疾。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万历二十年(1592),泗州发大水,城中积水达三尺高,祸患到祖陵。议论者有的主张挖开傅宁湖从六合入江,有的主张疏浚周家桥注入高、宝诸湖,有的人主张开挖寿州的瓦埠河分流淮河上游的水,有的人主张开放张福堤由淮河排泄河水。潘季驯称祖陵的王气不能轻易排泄,但是巡抚周肕、陈于陛,巡按高举称周家桥在祖陵之后百里之地,可以疏浚,意见不一,都给事中杨其休请求允许潘季驯离去。他回乡三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王宗沐,字新甫,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与同僚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以诗词、文字相互结交友好。王宗沐尤其通晓吏治。历任江西提学副使。修建白鹿洞书院,招引诸生在其中讲学研习。
三次迁官后升任山西右布政使。当时山西连续灾荒,王宗沐趁上京觐见皇帝之机上奏说:“山西诸郡都受荒灾,太原尤其严重。三年来,都是如此,一百多里听不见鸡鸣。父子、夫妇彼此交换以吃饱一餐,称作‘人市’。宗亲的八十五万石俸禄,多年欠缺,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达二百人。山西是京城的右掖。从故关至真定,从忻、代地区至紫荆,都不到三天的行程。宣、大地区的粮食虽然分派到了各郡,但是运送粮食的人全在太原。饥民一旦聚集,蹂躏、践踏、劫夺,每年供给宣、大两镇六十七万两粮饷,谁替他们采办。这是一件深为忧念之事。各地上奏的水旱灾害以十计,部里评议常常裁减至十分之三,免除的不过是各地应该留存的部分。现在山西存留的是供应的镇关的粮饷。存留却反而比起运还急,因此山西最终没有享受丝毫的宽缓。这是第二件忧心的事。在万山之中开拓疆域,峰岩阻隔,太原的百姓不能到达泽、潞,怎么能到其他地方寻饭吃。唯独真定的米稍稍可以通济。然而背负车运,大致两斗得到一斗,刚至寿阳,价钱就涨了三倍。这是第三件忧心的事。饥民聚众造反,招抚不了他们,必将进行捕杀。小则动用库存的经费,大则要请求调拨内府的资金。与其拨钱奖赏杀强盗的人,不如拨钱使他们不做强盗。这是第四件忧心的事。近来丘富进行诱惑,边地百姓谣传他募人耕田不征收租税。愚昧的百姓知道什么,急迫间无暇选择,八百多里长的边关没有谁要挟他们。他们诱惑聚众,我方因逃亡而空虚。这是第五件忧心的事。”他因而请求延缓征收拖欠的赋税,截留河东新增加的盐课供给宗族的俸禄。不久他改任广西左布政使,又调补山东。
隆庆五年(1571),给事中李贵和请求开挖胶莱河。王宗沐认为此事难办,不足以振兴漕运,致函给朝廷劝阻此事。他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兼任凤阳巡抚,极力陈说运粮军士的困苦,请求即刻进行抚恤。又因为黄河经常决堤,漕运通道终于被梗塞,他想恢复海运,上奏称:“自从会通河开通以来,已经很久没人提海运之事。我近来在山东任官,曾经逐条陈述此议。巡抚都御史梁梦龙毅然尝试,无所阻滞,但是有顾虑者总是担心风浪危害。南海域,全国众多的河流汇注那里,渺茫一片没有山岛,连躲避风浪的地方也没有,越往南方海水温度越高,它是蛟龙的巢穴。所以元代的人对海运很惊骇,因而从太仓、嘉定向北航行。如果从淮安向东,经过登、莱,停靠天津,此称为北海,其中岛屿很多,可以避风浪。
又因为它的地势高多礁石,蛟龙出没却没有巢穴。所以登州有海市,由石气与水气相互搏击,映在石上就形成了,石气能够超出水面,因为石头离水近的缘故。北海较浅,就是明显的应验。可以弥补运河的不足,没有比这更便利的事情。”他趁势逐条上奏陈述了七件便利的事情。第二年三月运送十二万石米由淮安入海,五月份抵达天津。陈述功绩时,他与梁梦龙一起晋级,被赏赐金币。但是南京给事中张焕称:“听说有八艘船漂走或沉没了,损失三千二百石米。王宗沐预计有此损失,私下派人买粮补充。米可以补充,人命可以补充吗?王宗沐掩饰视听,不合乎大臣的道义。”王宗沐上奏争辩,请求核查。皇帝下诏施行先前的意见,熟习海运路径以防紧急之事。不久,海运船队抵达即墨,刮起飓风,七艘船翻沉。都给事中贾三近、御史鲍希颜以及山东巡抚傅希挚都称海运不便,因此就废置了。当时是万历元年(1573)。
王宗沐认为徐、邳地区的民俗蛮横、凶悍,很奸诈、狡猾,沿海地区走私的盐贩出没,六安、霍山地区暗中盗矿的人很多,奏请设置守将。又召募豪侠富户的三百多人充当义勇兵,责令他们追捕盗贼,此后都按功授予官职。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任工部职。不久又升任刑部左侍郎,奉旨巡视宣、大、山西各镇的边防事务。母亲去世后他回乡了。万历九年(1581),他在京官考核中被罢免,不予进职。在家闲居十多年后去世。被赠封为刑部尚书。天启初年,追授谥号为襄裕。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父亲徐九思,参见循吏传。徐贞明考取了隆庆五年(1571)的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时明敏而有仁爱。万历三年(1575)被征召为工科给事中。遇上御史傅应祯被治罪,徐贞明到监狱中调护他,被降职为太平府的知事。十三年升任为尚宝司丞。
起初,徐贞明担任给事中,就水利和军班两事上奏,称:
“京城雄居上游,兵源和粮食都应取之于京郊,现在都仰仗东南地区供给。难道西北地区古时的富强之地,不可以充实粮仓、训练兵卒吗?赋税出自于对民脂民膏的搜刮,但是军船船夫的费用,常达到开支数石才能运来一石,东南地区的财力枯竭。又因为河道多变,运输线多处阻梗,颇有隐隐忧虑。听说陕西、河南的旧渠废堰,处处存在;山东的诸眼泉水,引灌那里就可以成为农田;但是京郊的几个郡,有的有支流流经,有的当地就有山涧泉水涌出,都足以供给灌溉。北方人不熟谙水利,只是苦于水害,不知道水害也能清除,正是由于没有兴修水利设施。水聚积了就是祸害,分散了就是利事。现在顺天、真定、河间各郡,是桑麻的产区,一半为低湿地带,由于上游十五条河水只排泄到猫儿湾,想它们不堵塞泛滥,势必不可能行。现在果真在上游疏通渠道和沟壑,引水灌溉农田,减弱水势,在下游多开挖支河,排泄横溢四方的水,最低洼的地方,留作储蓄水之用,稍高的地方,都像南方人筑堤坝,那么水利兴起,水患也解除了。
“至于从永平、滦州到沧州、庆云,满地芦苇,土地肥沃。元代的虞集想在京城东面临海的地区筑塘蓄水以便开辟稻田。如果仿效虞集的意见,招揽南方人,让他们耕耘,北起辽、海,南临青、齐,都是良田。应该特派专员,给他权力,不必阻止非议,保障时间,不求近期功效。或者抚恤穷困的百姓给他们提供耕牛和粮种,或者任用富户而延缓对他们征收赋税,或者选择强健的士卒分别建立屯营,或者招募南方人给予附籍用地的便利。等待有了成绩,再推广到河南、山东、陕西。可望使东南地区的漕运减少,西北地区的储蓄常保充足,国家永远没有穷困之日。”
他关于军班的奏章称:
“东南地区的百姓一向柔弱,不能担负边远地方的防卫。现在远隔数千里征兵,使他们骨肉分离。而军队的壮士出自户丁,帮助解运出自里甲,每支队伍的开支不下一百两黄金。而且不是土著兵的队伍,没有长期安定的志向,动辄贿赂卫所的长官请求回乡。卫所的长官从其贿赂中谋利,并且可以冒领粮饷,也就放纵他们。这使东南地区的百姓困苦,却对军政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应该仿效匠班制,军户应当担负军务的,每年向他们征收银两,用以召募土著人求得足员的便利。”
事情都下达给有关部门。兵部尚书谭纶称征兵的制度不可偏废。工部尚书郭朝宾则认为水田劳累百姓请求等待他日。事情就都被搁置起来了。
等到徐贞明被贬职,到了潞河,始终认为先前的提议可以实施,就撰写了潞水客谈完备他的观点。它的大意是说:
“西北地区遇上旱灾就赤地千里,遇上涝灾就万顷洪流,唯有晴雨适调才可能有常年的欢乐而没有饥饿之苦,这样能长久依赖吗?唯有兴修水利而后对旱涝有备,这是第一件利事。中国人谋生必须有常年丰收的农田,将国家的全盛唯独寄托于东南地区的粮食供给,难道能够得成吗?水利振兴了就有大量的余粮屯积仓库,这是第二件利事。东南地区的转运费高于货值数倍。如果西北输送一石粮,那么东南的就减省数石粮食的输送,时间长了就颁布减免田租诏书,东南地区的民力或许稍稍得到休整,这是第三件利事。西北地区没有沟壑,所以河水横流,百姓的房屋大都淹没了。修复水田就可以分散河水,减少水患,这是第四件利事。西北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放骑可以长驱直入。如果全部开挖了沟渠,那么田野就全是金汤,这是第五件利事。游民轻易离开乡土,容易发生骚乱。兴建了水利就使务农的人依附田亩乡里,并且使一些游民回归,这是第六件利事。招募南方的人耕种西北的田地,那么民力均衡,田亩也均衡。这是第七件利事。东南地区逃避劳役的百姓很多,西北地区却深受苛重徭役之苦,因为南方的赋税繁多而徭役减少了,北方的赋税减少了而徭役加重了。如果垦田聚民,那么赋税增加了,北方的徭役就可以减少,这是第八件利事。沿着边关的各镇都有积蓄,转运不麻烦,这是第九件利事。依附富户做佃客的浮户有无数,召募他们务农,选拔他们当兵,屯防的事没有不兴办的,这是第十件利事。边塞上的兵卒,土著人较少。兴起屯防则兵源自然充足,可以节省到远方召募的费用,减少换防的劳苦,停止勾捉军丁的苦楚,这是第十一件利事。宗族的俸禄浩繁,势必难以继续。现在从中尉以下依照俸禄授田,使他们在自己的禄田上自食其力,为子孙做长远考虑,可以减免宗族的俸禄,这是第十二件利事。修复水利,仿效古时的井田制,可以限制百姓占田。而且自古的养民政策渐渐可以施行,这是第十三件利事。百姓与田亩分配均衡,可以仿效古时邻里族党的制度,逐渐兴起教化,风俗自然美好,这是第十四件利事。”
潭纶读后赞美:“我在边塞任职很久,知道它必然可以推行。”不久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推行此法,都有效果。等到徐贞明返回朝廷,御史苏瓒、徐待极力称道此法可以推行,而且给事中王敬民又特意上奏评论与举荐,神宗才晋升徐贞明为少卿,赏赐他敕令,命令他与抚按大臣们核查、商议。
当时苏瓒刚刚奉命巡视边关,又献计说:“治水与垦田相互协调,没有不治好水却可以开垦田亩的。京郊最忧患的河流是卢沟、滹沱两条河流。卢沟发源于桑干河,滹沱发源于泰戏河,源远流长。又汇聚了深、易、濡、泡、沙、滋各条河水,散布各淀,泉渠溪流都注入其中。所以高桥、白洋等淀,大的方圆一二百里,小的也有四五十里。每当夏秋受涝积,肥沃的农田变成咸卤地,菽麦变成芦苇,很可惜呀。现在治水的办法有三条:疏浚河道排除水的堵塞,疏通渠道减少各淀的水势,撤除弯曲的堤防使百姓都能受益。”皇帝将奏章一起下达给徐贞明。
徐贞明亲自到京东的州县,审察高原和低地,揣度土壤的适宜情况,详细巡视河水的分合态势,上奏逐条陈述事宜。户部尚书毕锵等人极力赞助他,采用徐贞明的奏疏,建议着手六件事:请按郡县有司开垦田亩的勤懒情况列出前后次序听凭徐贞明举荐、弹劾;适宜种稻的地方渐渐劝民众种稻,适宜种黍、粟的地方依旧,不急速责令他们完成;召募南方人,提供衣食农具,使他们以一教十;能开垦百亩以上的人,就可以世代以此为业,子弟能够寄托户籍入学,其中卓有成效的人,仿效古时对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积极耕作的人的奖励办法,根据情况授予他们为乡村的首领;无力垦荒的人,贷给他们谷物,秋收后还给官府,遇上旱涝灾就免还;郡县的壮丁,只服三个月的劳役,派他们疏浚河道,清除杂草。而开垦农田则召募专门的人手。神宗全部同意他的意见。当年九月就命令徐贞明担当监察御史兼任垦田使,对阻挠的有关部门弹劾、惩治。
徐贞明先到永平,召募南方人进行倡导。到了第二年二月,已经开垦三万九千多亩田。他又遍巡各条河流,探究源流,全部分派职责,准备大举疏浚。但是太监、外戚中占据闲田的人,担心兴修了水田使自己失去了利益,争相称此举不好。在皇帝面前进行无根据地诽谤。皇帝对此疑惑。三月,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借风沙的情况陈述时政,极力称赞此举的好处。神宗最终未消除疑虑。御史王之栋,是京郊的人,称水田必然不可以推行,并且陈述了开凿滹沱河的十二条不便。皇帝召见申时行等人,下令停止工程。申时行等人请求罢除开河之举,专门从事垦田。此后,工部讨论王之栋的奏疏,也同内阁大臣的观点一致。皇帝最后罢除了修河垦田事务,并想追究建议人的罪责,因为内阁大臣的劝谏才终止。于是徐贞明回任以前官职。不久请假回乡。万历十八年(1590)去世。
徐贞明才思敏捷,办事干练,颇有治理世务的抱负。京东的水田实为百世的好事,事情刚刚兴起就被虚浮的议论阻挠,舆论的人对此都很惋惜。刚讨论的时候,吴地人伍袁萃对徐贞明说:“可以让百姓跟从,不可以让他们明了。你的话,太说得详尽了。”徐贞明询问原因,伍袁萃讲:“北方人害怕东南地区的漕运负担加派到西北地区,厌烦的话必然会出现。”徐贞明沉默不语。不久王之栋竟然如袁萃预先所说那样进行上奏弹劾。
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利一。中人治生,必有常稔之田,以国家之全盛,独待哺于东南,岂计之得哉?水利兴则余粮栖亩皆仓庾之积,利二。东南转输,其费数倍。若西北有一石之入,则东南省数石之输,久则蠲租之诏可下,东南民力庶几稍苏,利三。西北无沟洫,故河水横流,而民居多没。修复水田,则可分河流,杀水患,利四。西北地平旷,寇骑得以长驱。若沟洫尽举,则田野皆金汤,利五。游民轻去乡土,易于为乱。水利兴则业农者依田里,而游民有所归,利六。招南人以耕西北之田,则民均而田亦均,利七。东南多漏役之民,西北罹重徭之苦,以南赋繁而役减,北赋省而徭重也。使田垦而民聚,则赋增而北徭可减,利八。沿边诸镇有积贮,转输不烦,利九。天下浮户依富家为佃客者何限,募之为农而简之为兵,屯政无不举矣,利十。塞上之卒,土著者少。屯政举则兵自足,可以省远募之费,苏班戍之劳,停摄勾之苦,利十一。宗禄浩繁,势将难继。今自中尉以下,量禄之田,使自食其土,为长子孙计,则宗禄可减,利十二。修复水利,则仿古井田,可限民名田。而自昔养民之政渐可举行,利十三。民与地均,可仿古比闾族党之制,而教化渐兴,风俗自美,利十四也。
谭纶见而美之曰:“我历塞上久,知其必可行也。”已而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行之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皆有效。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徐待力言其说可行,而给事中王敬民又特疏论荐,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臣勘议。
时瓒方奉命巡关,复献议曰:“治水与垦田相济,未有水不治而田可垦者。畿辅为患之水莫如卢沟、滹沱二河。卢沟发源于桑乾,滹沱发源于泰戏,源远流长。又合深、易、濡、泡、沙、滋诸水,散入各淀,而泉渠溪港悉注其中。以故高桥、白洋诸淀,大者广围一二百里,小亦四五十里。每当夏秋淫潦,膏腴变为泻卤,菽麦化为萑苇,甚可惜也。今治水之策有三:浚河以决水之壅,疏渠以杀淀之势,撤曲防以均民之利而已。”帝并下贞明。
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户部尚书毕锵等力赞之,因采贞明疏,议为六事:请郡县有司以垦田勤惰为殿最,听贞明举劾;地宜稻者以渐劝率,宜黍宜粟者如故,不遽责其成;召募南人,给衣食农具,俾以一教十;能垦田百亩以上,即为世业,子弟得寄籍入学,其卓有明效者,仿古孝弟力田科,量授乡遂都鄙之长;垦荒无力者,贷以谷,秋成还官,旱潦则免;郡县民壮,役止三月,使疏河芟草,而垦田则募专工。帝悉从之。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
贞明先诣永平,募南人为倡。至明年二月,已垦至三万九千余亩。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三月,阁臣申时行等以风霾陈时政,力言其利。帝意终不释。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且陈开滹沱不便者十二。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已,工部议之栋疏,亦如阁臣言。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贞明乃还故官。寻乞假归。十八年卒。
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初议时,吴人伍袁萃谓贞明曰:“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君所言,得无太尽耶?”贞明问故。袁萃曰:“北人惧东南漕储派于西北,烦言必起矣。”贞明默然。已而之栋竟劾奏如袁萃言。
袁萃,字圣起,吴县人。举万历五年会试。又三年释褐,授贵溪知县。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署职方事。李成梁子如桢求为锦衣大帅,袁萃力争,寝之。出为浙江提学佥事。巡抚牒数十人寄学,立却还之。历广东海北道副使。中官李敬辖珠池,其参随擅杀人,袁萃捕论如法。请告归。所撰林居漫录、弹园杂志多贬斥当世公卿大夫,而于李三才、于玉立尤甚云。
赞曰:事功之难立也,始则群疑朋兴,继而忌口交铄,此劳臣任事者所为腐心也。盛应期诸人治漕营田,所规画为军国久远大计,其奏效或在数十年后。而当其时浮议滋起,或以辍役,或以罢官,久之乃食其利而思其功。故曰:“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信夫!
<b>部分译文</b>
朱衡,字土南,万安人。嘉靖十一年(1532)的进士。历任尤溪、婺源知县,有治绩声誉。调任刑部主事,历任郎中。外调担任福建提学副使,升至山东布政使。嘉靖三十九年升职为右副都御史,辖治山东。他上奏说:“近来辽东饥荒,暂时放松登、莱地区的商禁,转运粟去接济他们。狡猾的商人就偷偷运载其他商品,往来贩卖,并开拓青州以西的道路。逃命至海岛的人,与他们暗中勾结,应当禁止此事。”皇帝听从了建议,召见他担任工部右侍郎。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当年秋天,黄河在沛县飞云桥决堤,向东注入昭阳湖,漕运的河道淤塞了一百多里。朱衡被改任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管治河运漕粮。朱衡骑快马赶往决口处,旧渠已经成为陆地。但以前的御史盛应期所开凿的新河,从南阳以南向东至夏村,再向东南至留城,旧址尚在。当地地势高,黄河决口泻至昭阳湖,不能再向东流,可以贯通漕运水道,于是决定开挖新河道,在吕孟湖筑堤以防溃决。河道都御史潘季驯认为疏浚旧渠方便些,意见与朱衡不合。朱衡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引导鲇鱼、薛沙等河流的水至新渠,修筑马家桥堤以便遏制飞云桥的决口,亲自监督施工。弹劾并罢免了曹濮的副使柴涞,对不出力的官吏、兵卒从重惩治,于是议论纷纷。第二年,给事中郑钦弹劾朱衡为贪功而虐待百姓,诏令给事中何起鸣前往核查,工程临近竣工。等到秋天,黄河在马家桥决堤,议论的人纷纷说不能成功,何起鸣起初赞同朱衡的意见,现在也改变了观点,与给事中王元春、御史黄襄接连上奏请求罢免朱衡。遇上新河修成,议论才平息。新河长一百九十四里。漕运的船只由境山入河,航行至南阳。不久,潘季驯因父母丧事而离去,诏令朱衡兼管他的事务。
隆庆元年(1567)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山间的水骤然溢出,使新河决堤,损坏数百艘漕运的船只。给事中吴时来说:“新河接纳东昌、兖州以南的费、峄、邹、滕等河水。用一道堤防捍卫数条河流,岂能不决堤。应该分流以减小水势。”朱衡就开挖了四条支流,将河水引入赤山湖。第二年秋天,他被召回工部。第三年,朱衡上奏说:“死去的大臣宋礼疏浚整治旧渠测量水平高度,计算出济宁的平地与徐州的境山之巅相持平,北面高南面低,河流落差达二十丈。所以鲁桥闸稍稍开启,其南面就马上干涸,船行驶半个月才能抵达。东昌、兖州的百姓增设闸门以抬高水位,一百六十年都出苦力服差役。近来改凿新渠,远远地避开黄河,舍低就高,地形平坦,各座闸门不必繁琐地开启与关闭,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民夫、差役基本上无事可做。最近河道都御史翁大立奏请裁减民夫,应该可以听从。”因此淘汰了五名闸官,六千多余民夫和差役,用这些雇工的开支作为修渠的经费。
隆庆四年(1570)秋天,黄河在睢宁决堤,启用潘季驯全权负责。第二年冬天,巡视河道的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免了潘季驯,称可以出使的朝廷大臣,没有超过朱衡的人。六年正月诏令他兼任左副都御史,负责整治河道。穆宗逝世,大学士高拱以修山陵的工程的名义奏请召回朱衡。遇上邳州的工程也刚好完工,朱衡就返回了朝廷。
朱衡先后在工部禁止无益工作,裁减多余的开支,节省的经费很多。穆宗时期,内府的监局加征工程的材料,滥开支不做估量,朱衡随时提出来奏呈皇帝。不久,诏令南京的织造太监李佑催办一千八百多匹袍缎,朱衡趁着言官孙枝、姚继可、严用和、骆问礼先后劝谏之机,再度上奏请求,皇帝依从了他。皇帝痛斥太监崔敏,传令南京增造十多万匹绸缎,朱衡建议停止新增的纺织额,只责成每年的定额,得以减少了三分之二的新增纺织额。皇帝命令建造鏊山灯,估计要耗费三万多两白银,又命令在长信门建造光泰殿、瑞祥阁,朱衡都上奏劝阻了。等到神宗即位,首先就命令停止织造,但太监不马上奉行诏令,并且请求增添织染所的颜料。朱衡上奏争辩,都请求成功了。皇太后传谕拨发金币在涿州修造碧霞元君庙。朱衡又争辩,皇帝答复知道了。
朱衡性格刚直,遇事不屈服,不被张居正所喜欢。万历二年(1574),给事中林学。。弹劾朱衡刚愎自用。朱衡再度上奏请求退休。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乘驿车回乡。当年夏天,大雨毁坏了昭陵的绫恩殿,追究督工官的罪,剥夺了他的太子太保头衔。他七十三岁去世。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九江推官。升任御史,为广东巡按。推行均平里甲法,广东的人觉得大为便利。临到将离职时,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遵守此法,皇帝依从了他。晋升为大理寺丞。四十四年,他由左少卿晋升为右佥都御史,总管河道。他与朱衡共同开挖新河,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不久因奔父母的丧事而离职。
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邳州和睢宁决堤。他出任原职,再度负责河道,堵塞决口。第二年,工程完成,因驱使漕运船只进入新河漂散沉没了很多而获罪,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而遭罢免。
万历四年(1576)夏天,他再次出任官职,担任江西巡抚。第二年冬天,被召为刑部右侍郎。当时,黄河在崔镇决口,滔滔黄水向北奔流,清河口淤塞,整个淮河河床南移,高堰的湖堤严重损坏,淮、扬、高邮、宝应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学士张居正很忧虑。河漕尚书吴桂芳提议恢复先前的黄河故道,但是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想堵塞决口,约束河水回归河槽,两个人的意见不合。遇上吴桂芳去世,六年的夏天,皇帝任命潘季驯任右都御史兼任工部左侍郎取代他。潘季驯认为黄河故道长期废置,虽然再疏浚,它的深度和宽度必定不如现在的河道,提议在崔镇筑堤堵塞决口,筑长堤以防止溃决。又上奏:“淮河清澈黄河混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一斗黄河水,沙占十分之六,夏秋时期达到十分之八,如果不是很湍急,必然导致淤塞滞流。应借淮河的清水冲刷黄河的浊水,在高堰筑堤约束淮河的水流入清口,使之与黄河的水势匹敌,两条河水合流,那么海口就自然疏浚了。就是吴桂芳所开辟的草湾也可以不再修治。”他条陈六件事,诏令同意他的意见。
第二年冬天,两条河的工程完工。第三年春天,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升任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潘季驯初次到黄河上游,视察虞城、夏邑、商丘,估量地势。旧黄河的上游,从新集经过赵家圈、萧县,徐州小浮桥,水势极为深广。自从嘉靖中期黄河北移,河床变浅,迁移无常,曹、单、丰、沛地区人民常受淹没之苦,他上奏请求恢复旧河道。给事中王道成认为刚在崔镇、高堰筑堤,很难同时兴工。河南的抚按大臣也陈述三个困难,于是终止了此议。他调任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他改任刑部职务。
潘季驯的复出,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死后,家属全部被幽禁,儿子张敬修上吊自杀。潘季驯劝谏:“张居正的母亲年过八十,早晚会去世,请求下诏以特别的恩惠宽恕她。”又认为治张居正的罪太急迫了,宣称张居正的家属死于此案的已达数十人。在此之前,御史李植、江东等人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相互攻击。潘季驯极力支持申时行、杨巍,痛斥言官,言官们很恼怒。于是李植弹劾潘季驯与张居正结党相庇护,将他削职为民。
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李栋上奏替他鸣冤:“隆庆年间,黄河在崔镇决口,将漕运通道阻梗。多年来,百姓定居,黄河水安然流淌,人们都说:‘这是潘尚书的功劳。’过去已故大臣宋礼治理会通河,至今都受益,陛下应允了督臣万恭的请求,给予他谥号和荫庇。现在潘季驯的功绩不在宋礼之下,却在身存之日,成为一般平民,难道这不损害大臣建功立业之心,损害朝廷酬报功勋的典制吗?”御史董子行也称潘季驯的罪行轻处罚重。诏令将他们的俸禄全部剥夺了,此后举荐的人不断。
万历十六年(1588),给事中梅国楼又举荐他。于是启用潘季驯任右都御史,全权督察河道。从吴桂芳之后,治河与漕运由一人总理,此时又设置专职官吏。第二年,黄河水暴涨,冲入夏镇,毁坏田园房屋,居民多被淹死。潘季驯又筑堤堵塞决口。十九年冬天,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潘季驯总计四次奉命治理黄河,前后达二十七年,熟习地形的险夷。增筑堤防,设置专员,修建水闸,以至于木石舂埽,他都处理周详,因此积劳成疾。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万历二十年(1592),泗州发大水,城中积水达三尺高,祸患到祖陵。议论者有的主张挖开傅宁湖从六合入江,有的主张疏浚周家桥注入高、宝诸湖,有的人主张开挖寿州的瓦埠河分流淮河上游的水,有的人主张开放张福堤由淮河排泄河水。潘季驯称祖陵的王气不能轻易排泄,但是巡抚周肕、陈于陛,巡按高举称周家桥在祖陵之后百里之地,可以疏浚,意见不一,都给事中杨其休请求允许潘季驯离去。他回乡三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王宗沐,字新甫,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与同僚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以诗词、文字相互结交友好。王宗沐尤其通晓吏治。历任江西提学副使。修建白鹿洞书院,招引诸生在其中讲学研习。
三次迁官后升任山西右布政使。当时山西连续灾荒,王宗沐趁上京觐见皇帝之机上奏说:“山西诸郡都受荒灾,太原尤其严重。三年来,都是如此,一百多里听不见鸡鸣。父子、夫妇彼此交换以吃饱一餐,称作‘人市’。宗亲的八十五万石俸禄,多年欠缺,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达二百人。山西是京城的右掖。从故关至真定,从忻、代地区至紫荆,都不到三天的行程。宣、大地区的粮食虽然分派到了各郡,但是运送粮食的人全在太原。饥民一旦聚集,蹂躏、践踏、劫夺,每年供给宣、大两镇六十七万两粮饷,谁替他们采办。这是一件深为忧念之事。各地上奏的水旱灾害以十计,部里评议常常裁减至十分之三,免除的不过是各地应该留存的部分。现在山西存留的是供应的镇关的粮饷。存留却反而比起运还急,因此山西最终没有享受丝毫的宽缓。这是第二件忧心的事。在万山之中开拓疆域,峰岩阻隔,太原的百姓不能到达泽、潞,怎么能到其他地方寻饭吃。唯独真定的米稍稍可以通济。然而背负车运,大致两斗得到一斗,刚至寿阳,价钱就涨了三倍。这是第三件忧心的事。饥民聚众造反,招抚不了他们,必将进行捕杀。小则动用库存的经费,大则要请求调拨内府的资金。与其拨钱奖赏杀强盗的人,不如拨钱使他们不做强盗。这是第四件忧心的事。近来丘富进行诱惑,边地百姓谣传他募人耕田不征收租税。愚昧的百姓知道什么,急迫间无暇选择,八百多里长的边关没有谁要挟他们。他们诱惑聚众,我方因逃亡而空虚。这是第五件忧心的事。”他因而请求延缓征收拖欠的赋税,截留河东新增加的盐课供给宗族的俸禄。不久他改任广西左布政使,又调补山东。
隆庆五年(1571),给事中李贵和请求开挖胶莱河。王宗沐认为此事难办,不足以振兴漕运,致函给朝廷劝阻此事。他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兼任凤阳巡抚,极力陈说运粮军士的困苦,请求即刻进行抚恤。又因为黄河经常决堤,漕运通道终于被梗塞,他想恢复海运,上奏称:“自从会通河开通以来,已经很久没人提海运之事。我近来在山东任官,曾经逐条陈述此议。巡抚都御史梁梦龙毅然尝试,无所阻滞,但是有顾虑者总是担心风浪危害。南海域,全国众多的河流汇注那里,渺茫一片没有山岛,连躲避风浪的地方也没有,越往南方海水温度越高,它是蛟龙的巢穴。所以元代的人对海运很惊骇,因而从太仓、嘉定向北航行。如果从淮安向东,经过登、莱,停靠天津,此称为北海,其中岛屿很多,可以避风浪。
又因为它的地势高多礁石,蛟龙出没却没有巢穴。所以登州有海市,由石气与水气相互搏击,映在石上就形成了,石气能够超出水面,因为石头离水近的缘故。北海较浅,就是明显的应验。可以弥补运河的不足,没有比这更便利的事情。”他趁势逐条上奏陈述了七件便利的事情。第二年三月运送十二万石米由淮安入海,五月份抵达天津。陈述功绩时,他与梁梦龙一起晋级,被赏赐金币。但是南京给事中张焕称:“听说有八艘船漂走或沉没了,损失三千二百石米。王宗沐预计有此损失,私下派人买粮补充。米可以补充,人命可以补充吗?王宗沐掩饰视听,不合乎大臣的道义。”王宗沐上奏争辩,请求核查。皇帝下诏施行先前的意见,熟习海运路径以防紧急之事。不久,海运船队抵达即墨,刮起飓风,七艘船翻沉。都给事中贾三近、御史鲍希颜以及山东巡抚傅希挚都称海运不便,因此就废置了。当时是万历元年(1573)。
王宗沐认为徐、邳地区的民俗蛮横、凶悍,很奸诈、狡猾,沿海地区走私的盐贩出没,六安、霍山地区暗中盗矿的人很多,奏请设置守将。又召募豪侠富户的三百多人充当义勇兵,责令他们追捕盗贼,此后都按功授予官职。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任工部职。不久又升任刑部左侍郎,奉旨巡视宣、大、山西各镇的边防事务。母亲去世后他回乡了。万历九年(1581),他在京官考核中被罢免,不予进职。在家闲居十多年后去世。被赠封为刑部尚书。天启初年,追授谥号为襄裕。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父亲徐九思,参见循吏传。徐贞明考取了隆庆五年(1571)的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时明敏而有仁爱。万历三年(1575)被征召为工科给事中。遇上御史傅应祯被治罪,徐贞明到监狱中调护他,被降职为太平府的知事。十三年升任为尚宝司丞。
起初,徐贞明担任给事中,就水利和军班两事上奏,称:
“京城雄居上游,兵源和粮食都应取之于京郊,现在都仰仗东南地区供给。难道西北地区古时的富强之地,不可以充实粮仓、训练兵卒吗?赋税出自于对民脂民膏的搜刮,但是军船船夫的费用,常达到开支数石才能运来一石,东南地区的财力枯竭。又因为河道多变,运输线多处阻梗,颇有隐隐忧虑。听说陕西、河南的旧渠废堰,处处存在;山东的诸眼泉水,引灌那里就可以成为农田;但是京郊的几个郡,有的有支流流经,有的当地就有山涧泉水涌出,都足以供给灌溉。北方人不熟谙水利,只是苦于水害,不知道水害也能清除,正是由于没有兴修水利设施。水聚积了就是祸害,分散了就是利事。现在顺天、真定、河间各郡,是桑麻的产区,一半为低湿地带,由于上游十五条河水只排泄到猫儿湾,想它们不堵塞泛滥,势必不可能行。现在果真在上游疏通渠道和沟壑,引水灌溉农田,减弱水势,在下游多开挖支河,排泄横溢四方的水,最低洼的地方,留作储蓄水之用,稍高的地方,都像南方人筑堤坝,那么水利兴起,水患也解除了。
“至于从永平、滦州到沧州、庆云,满地芦苇,土地肥沃。元代的虞集想在京城东面临海的地区筑塘蓄水以便开辟稻田。如果仿效虞集的意见,招揽南方人,让他们耕耘,北起辽、海,南临青、齐,都是良田。应该特派专员,给他权力,不必阻止非议,保障时间,不求近期功效。或者抚恤穷困的百姓给他们提供耕牛和粮种,或者任用富户而延缓对他们征收赋税,或者选择强健的士卒分别建立屯营,或者招募南方人给予附籍用地的便利。等待有了成绩,再推广到河南、山东、陕西。可望使东南地区的漕运减少,西北地区的储蓄常保充足,国家永远没有穷困之日。”
他关于军班的奏章称:
“东南地区的百姓一向柔弱,不能担负边远地方的防卫。现在远隔数千里征兵,使他们骨肉分离。而军队的壮士出自户丁,帮助解运出自里甲,每支队伍的开支不下一百两黄金。而且不是土著兵的队伍,没有长期安定的志向,动辄贿赂卫所的长官请求回乡。卫所的长官从其贿赂中谋利,并且可以冒领粮饷,也就放纵他们。这使东南地区的百姓困苦,却对军政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应该仿效匠班制,军户应当担负军务的,每年向他们征收银两,用以召募土著人求得足员的便利。”
事情都下达给有关部门。兵部尚书谭纶称征兵的制度不可偏废。工部尚书郭朝宾则认为水田劳累百姓请求等待他日。事情就都被搁置起来了。
等到徐贞明被贬职,到了潞河,始终认为先前的提议可以实施,就撰写了潞水客谈完备他的观点。它的大意是说:
“西北地区遇上旱灾就赤地千里,遇上涝灾就万顷洪流,唯有晴雨适调才可能有常年的欢乐而没有饥饿之苦,这样能长久依赖吗?唯有兴修水利而后对旱涝有备,这是第一件利事。中国人谋生必须有常年丰收的农田,将国家的全盛唯独寄托于东南地区的粮食供给,难道能够得成吗?水利振兴了就有大量的余粮屯积仓库,这是第二件利事。东南地区的转运费高于货值数倍。如果西北输送一石粮,那么东南的就减省数石粮食的输送,时间长了就颁布减免田租诏书,东南地区的民力或许稍稍得到休整,这是第三件利事。西北地区没有沟壑,所以河水横流,百姓的房屋大都淹没了。修复水田就可以分散河水,减少水患,这是第四件利事。西北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放骑可以长驱直入。如果全部开挖了沟渠,那么田野就全是金汤,这是第五件利事。游民轻易离开乡土,容易发生骚乱。兴建了水利就使务农的人依附田亩乡里,并且使一些游民回归,这是第六件利事。招募南方的人耕种西北的田地,那么民力均衡,田亩也均衡。这是第七件利事。东南地区逃避劳役的百姓很多,西北地区却深受苛重徭役之苦,因为南方的赋税繁多而徭役减少了,北方的赋税减少了而徭役加重了。如果垦田聚民,那么赋税增加了,北方的徭役就可以减少,这是第八件利事。沿着边关的各镇都有积蓄,转运不麻烦,这是第九件利事。依附富户做佃客的浮户有无数,召募他们务农,选拔他们当兵,屯防的事没有不兴办的,这是第十件利事。边塞上的兵卒,土著人较少。兴起屯防则兵源自然充足,可以节省到远方召募的费用,减少换防的劳苦,停止勾捉军丁的苦楚,这是第十一件利事。宗族的俸禄浩繁,势必难以继续。现在从中尉以下依照俸禄授田,使他们在自己的禄田上自食其力,为子孙做长远考虑,可以减免宗族的俸禄,这是第十二件利事。修复水利,仿效古时的井田制,可以限制百姓占田。而且自古的养民政策渐渐可以施行,这是第十三件利事。百姓与田亩分配均衡,可以仿效古时邻里族党的制度,逐渐兴起教化,风俗自然美好,这是第十四件利事。”
潭纶读后赞美:“我在边塞任职很久,知道它必然可以推行。”不久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推行此法,都有效果。等到徐贞明返回朝廷,御史苏瓒、徐待极力称道此法可以推行,而且给事中王敬民又特意上奏评论与举荐,神宗才晋升徐贞明为少卿,赏赐他敕令,命令他与抚按大臣们核查、商议。
当时苏瓒刚刚奉命巡视边关,又献计说:“治水与垦田相互协调,没有不治好水却可以开垦田亩的。京郊最忧患的河流是卢沟、滹沱两条河流。卢沟发源于桑干河,滹沱发源于泰戏河,源远流长。又汇聚了深、易、濡、泡、沙、滋各条河水,散布各淀,泉渠溪流都注入其中。所以高桥、白洋等淀,大的方圆一二百里,小的也有四五十里。每当夏秋受涝积,肥沃的农田变成咸卤地,菽麦变成芦苇,很可惜呀。现在治水的办法有三条:疏浚河道排除水的堵塞,疏通渠道减少各淀的水势,撤除弯曲的堤防使百姓都能受益。”皇帝将奏章一起下达给徐贞明。
徐贞明亲自到京东的州县,审察高原和低地,揣度土壤的适宜情况,详细巡视河水的分合态势,上奏逐条陈述事宜。户部尚书毕锵等人极力赞助他,采用徐贞明的奏疏,建议着手六件事:请按郡县有司开垦田亩的勤懒情况列出前后次序听凭徐贞明举荐、弹劾;适宜种稻的地方渐渐劝民众种稻,适宜种黍、粟的地方依旧,不急速责令他们完成;召募南方人,提供衣食农具,使他们以一教十;能开垦百亩以上的人,就可以世代以此为业,子弟能够寄托户籍入学,其中卓有成效的人,仿效古时对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积极耕作的人的奖励办法,根据情况授予他们为乡村的首领;无力垦荒的人,贷给他们谷物,秋收后还给官府,遇上旱涝灾就免还;郡县的壮丁,只服三个月的劳役,派他们疏浚河道,清除杂草。而开垦农田则召募专门的人手。神宗全部同意他的意见。当年九月就命令徐贞明担当监察御史兼任垦田使,对阻挠的有关部门弹劾、惩治。
徐贞明先到永平,召募南方人进行倡导。到了第二年二月,已经开垦三万九千多亩田。他又遍巡各条河流,探究源流,全部分派职责,准备大举疏浚。但是太监、外戚中占据闲田的人,担心兴修了水田使自己失去了利益,争相称此举不好。在皇帝面前进行无根据地诽谤。皇帝对此疑惑。三月,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借风沙的情况陈述时政,极力称赞此举的好处。神宗最终未消除疑虑。御史王之栋,是京郊的人,称水田必然不可以推行,并且陈述了开凿滹沱河的十二条不便。皇帝召见申时行等人,下令停止工程。申时行等人请求罢除开河之举,专门从事垦田。此后,工部讨论王之栋的奏疏,也同内阁大臣的观点一致。皇帝最后罢除了修河垦田事务,并想追究建议人的罪责,因为内阁大臣的劝谏才终止。于是徐贞明回任以前官职。不久请假回乡。万历十八年(1590)去世。
徐贞明才思敏捷,办事干练,颇有治理世务的抱负。京东的水田实为百世的好事,事情刚刚兴起就被虚浮的议论阻挠,舆论的人对此都很惋惜。刚讨论的时候,吴地人伍袁萃对徐贞明说:“可以让百姓跟从,不可以让他们明了。你的话,太说得详尽了。”徐贞明询问原因,伍袁萃讲:“北方人害怕东南地区的漕运负担加派到西北地区,厌烦的话必然会出现。”徐贞明沉默不语。不久王之栋竟然如袁萃预先所说那样进行上奏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