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明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礼十(嘉礼四 宾礼)
巡狩 东宫监国 皇长孙监国 颁诏仪 迎接诏赦仪 进书仪 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蕃王朝贡礼 遣使之蕃国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巡狩之制
永乐六年北巡,礼部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来朝与进表者,俱达行在所,小事达京师启闻。车驾将发,奏告天地、社稷、太庙、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軷祭于承天门。缘途当祭者,遣官祭。将至北京,设坛祭北京山川等神。车驾至,奏告天地,祭境内山川。扈从马步军五万。侍从,五府都督各一,吏、户、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礼、工二部堂上官各二,都察院堂上官一,御史二十四,给事中十九,通政、大理、太常、光禄、鸿胪堂上官共二十,翰林院、内阁官三,侍讲、修撰、典籍等官六,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余不具载。车驾将发,宴群臣,赐扈从官及军校钞。至北京,宴群臣、耆老,赐百官及命妇钞。所过郡县,官吏、生员、耆老朝见,分遣廷臣核守令贤否,即加黜陟。给事、御史存问高年,赐币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幸承天。先期亲告上帝于玄极宝殿。同日,告皇祖及睿宗庙,遣官分告北郊及成祖以下诸庙、社稷、日月、神祇。驾出正阳门,后妃辇轿从。锦衣卫设钦制武阵驾,卫卒八千,奉舆辇,执仪仗。卫指挥前驱。武重臣二员留守,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各赐敕行事。分命文武重臣,出督宣大、蓟州、山海关,行九边,亦各赐敕。皇城及京城诸门,皆命文武大臣各一员坐守。设警备扈驾官军六千。驾发,百官吉服送于彰义关外。扈从官军,略如永乐时数。先发在途者免朝参,惟礼兵二部、鸿胪、太常、科道纠仪官及光禄寺从行。过真定,望祭北岳。帝常服,从臣大臣及巡抚都御史吉服行礼。卫辉,遣官祭济渎。钧州,望祭中岳;荥泽,祭河,礼如北岳。南阳,遣祭武当山。途次古帝王、圣贤、忠臣、烈士祠墓,遣官致祭。抚、按、三司迎于境上,至行宫,吉服朝见。生员耆老,俱三十里外迎。所过王府,亲王常服候驾,随至行宫,冕服朝见。赐宴,宗室不许出。至承天,诣献皇帝庙谒告。越四日,行告天礼于龙飞殿丹陛上,奉献皇帝配。更皮弁服,诣国社稷及山川坛行礼,次日,谒显陵。次日,从驾官上表贺,遂颁诏如仪。回京,亲谢上帝、皇祖、皇考,分遣官告郊、庙、社稷、群神,行礼如初。
东宫监国
古制,太子出曰“抚军”守曰“监国”三代而下,惟唐太子监国结双龙符,而其仪不著。
永乐七年,驾幸北京,定制,凡常朝,皇太子于午门左视事。左右侍卫及各官启事如常仪。若御文华殿,承旨召入者方入。凡内外军机及王府急务,悉奏请。有边警,即调军剿捕,仍驰奏行在。皇城及各门守卫,皆增置官军。遇圣节、正旦、冬至,皇太子率百官于文华殿前拜表,行十二拜礼。表由中门出,皇太子由左门送至午门,还宫。百官导至长安右门外,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监察御史,俱乘马导三山门外,以表授进奏官。至期,告天祝寿,行八拜礼。其正旦、冬至、千秋节,百官于文华殿庆贺如常仪。凡享太庙及社稷诸神之祭,先期敕皇太子摄祭。其祀典神祇,太常寺于行在奏闻,遣官行礼。凡四夷来朝,循例赐宴,命礼部遣送行在所。凡诏书至,设龙亭仪仗大乐,百官朝服,出三山门外奉迎。皇太子冕服迎于午门前,至文华殿,行五拜三叩头礼,升殿展读。使者捧诏置龙亭中,皇太子送至午门外。礼部官置诏书云舆中,文武二品以上官迎至承天门,开读如仪。以鼓乐送使者诣会同馆。使者见皇太子,行四拜礼,赐宴于礼部。
十二年北征,复定制。常朝于文华殿视事,文武启事,俱达北京。嘉靖十八年南巡,命皇太子监国。时太子幼,命辅臣一人居守,军国机务悉听启行。
皇太孙监国
永乐八年,帝自北京北征。时皇太子已监国于南,乃命皇长孙居北京监国。时宣宗未冠,及冠始加称皇太孙云。
其制,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闻行在所。圣节,设香案于奉天殿,行礼如常仪。天下诸司表文俱诣北京。四夷朝贡俱送南京,武选及官民有犯,大者启皇太子,小者皇长孙行之。皇亲有犯,启皇太子所。犯情重及谋逆者,即时拘执,命皇亲会问。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
颁诏仪
凡颁命四方,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诏赦,先于阙廷宣读,然后颁行。敕符等,则使者赍付所授官,秘不敢发。开读迎接,仪各不同。
洪武二十六年,定颁诏仪。设御座于奉天殿,设宝案于殿东,陈中和韶乐于殿内,设大乐于午门及承天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清晨,校尉擎云盖于殿内帘前,百官朝服班承天门外,公侯班午门外,东西向。皇帝皮弁服,升殿如仪。礼部官捧诏书诣案前,用宝讫,置云盖中。校尉擎云盖,由殿东门出。大乐作,自东陛降,由奉天门至金水桥南午门外,乐作,公侯前导,迎至承天门上。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就位,乐作。四拜,乐止。宣读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跪。礼部官捧诏书,授宣读官。宣讫,礼部官捧置云盖中。赞礼唱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舞蹈山呼,又四拜。仪礼司奏礼毕,驾兴。礼部官捧诏书分授使者,百官退。
嘉靖六年续定,鸿胪官设诏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内东,别设云盘于承天门上。设彩舆于午门外,鸿胪官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百官入丹墀侍立,帝冕服升座,如朝仪。翰林院官捧诏书从,至御座前东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赞颁诏,翰林院官捧诏书授礼部官,捧至云盘案上。校尉擎云盖,俱从殿左门出,至午门外,捧诏置彩舆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前导,迎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俱如上仪。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置云匣中,以彩索系之龙竿,颁降。礼部官捧置龙亭内,鼓乐迎至礼部,授使者颁行。隆庆六年,诏出至皇极门,即奏礼毕,驾还。
迎接诏赦仪
洪武中定。凡遣使开读诏赦,本处官具龙亭仪仗鼓乐,出郭迎。使者下马,奉诏书置龙亭中,南向,本处官朝服行五拜礼。众官及鼓乐前导,使者上马随龙亭后,至公廨门。众官先入,文武东西序立,候龙亭至,排班四拜。使者捧诏授展读官,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宣读讫,捧诏授朝使,仍置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复四拜毕。班首诣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使者鞠躬答曰:“圣躬万福。”众官退,易服见使者,并行两拜礼。复具鼓乐送诏于官亭。如有出使官在,则先守臣行礼。
进书仪
进书仪惟实录最重。皇帝具衮冕,百官朝服,进表称贺。其馀纂修书成,则以表进。重录书及玉牒,止捧进。兹详载进实录仪,馀可推见云。
建文时,太祖实录成,其进仪无考。永乐元年,重修太祖实录成。设香案于奉天殿丹陛正中,表案于丹陛之东,设宝舆于奉天门,设卤簿大乐如仪。史官捧实录置舆中,帝御殿如大朝仪。百官诣丹墀左右立,鸿胪官引宝舆至丹陛上,史官举实录置于案,遂入班。鸿胪官奏进实录,序班举实录案,以次由殿中门入,班首由左门入。帝兴,序班以实录案置于殿中。班首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序班并内侍官举实录案入谨身殿,置于中。帝复座。赞俯伏,班首俯伏,兴。复位,赞四拜。赞进表,序班举表案,由左门入,置于殿中。赞宣表,赞众官皆跪。宣讫,俯伏,兴,四拜,进实录官退于东班,百官入班。鸿胪官奏庆贺,各官四拜兴。赞有制,史官仍入班。赞跪,宣制云:“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功德光华,纂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俯伏兴,三舞蹈,又四拜,礼毕。
万历五年,世祖实录成,续定进仪。设宝舆、香亭、表亭于史馆前,帝衮冕御中极殿,百官朝服侍班。监修、总裁、纂修等官,朝服至馆前。监修官捧表置表亭中,纂修官捧实录置宝舆中,鸿胪官导迎。用鼓乐伞盖,由会极门下阶,至桥南,由中道行。监修、总裁等官随表亭后,由二桥行至皇极门。实录舆由中门入,表亭由左门入,至丹墀案前。监修官捧表置于案,纂修官捧实录置于案,俱侍立于石墀东。内殿百官行记讫,帝出御皇极殿。监修、总裁等官入,进实录、进表俱如永乐仪。次日,司礼监官自内殿送实录下殿,仍置宝舆中,用伞盖,与监修总裁官同送皇史宬尊藏。
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圣节及冬至、正旦,先期陈设毕。王冕服就位四拜,诣香案前跪。进表讫,复位,四拜,三舞蹈,山呼,又四拜。百官朝服随班行礼。进中宫笺仪如之,惟不舞蹈山呼。进皇太子笺,王皮弁服,行八拜礼,百官朝服随班行礼。
凡进贺表笺,皇子封王者,于天子前自称曰“第几子某王某”称天子曰“父皇陛下”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孙,则自称曰“第几孙某王某”称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侄则自称曰“第几侄某封某”称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尊属,则自称曰“某封臣某”称天子曰“皇帝陛下”皇后曰“皇后殿下”若从孙以下,则称“从孙、再从孙、三从孙某封某”皆称皇帝皇后曰“伯祖、叔祖皇帝陛下”“伯祖母、叔祖母皇后殿下”至世宗时,始令各王府表笺,俱用圣号,不得用家人礼。
凡在外百官进贺表笺,前一日,结彩于公廨及街衢。文武官各斋沐,宿本署。清晨,设龙亭于庭中,设仪仗鼓乐于露台,设表笺案于龙亭前,香案于表笺案前,设进表笺官位于龙亭东。鼓初严,各官具服。次严,班首具服诣香案前,涤印用印讫,以表笺置于案,退立幕次。三严,各官入班四拜,班首诣香案前。赞跪,众官皆跪。执事者以表笺跪授班首,班首跪授进表官,进表官跪受,置龙亭中。班首复位,各官皆四拜,三舞蹈,山呼,四拜。金鼓仪仗鼓乐百官前导,进表官在龙亭后东。至郊外,置龙亭南向,仪仗鼓乐陈列如前,文武官侍立。班首取表笺授进表官,进表官就于马上受表,即行,百官退。
乡饮酒礼
记曰:“乡饮酒之礼废,则争斗之狱繁矣。”故仪礼所记,惟乡饮之礼达于庶民。自周迄明,损益代殊,而其礼不废。洪武五年,诏礼部奏定乡饮礼仪,命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民间里社亦行之。十六年,诏班乡饮酒礼图式于天下,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之。
其仪,以府州县长吏为主,以乡之致仕官有德行者一人为宾。择年高有德者为僎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教职为司正。赞礼、赞引、读律,皆使能者。前期,设宾席于堂北两楹之间,少西,南面;主席于阼阶上,西面;介席于西阶上,东面;僎席于宾东,南面;三宾席于宾西,南面。皆专席不属。众宾六十以上者,席于西序,东面北上。宾多则设席于西阶,北面东上;僚佐席于东序,西面北上。设众宾五十以下者位于堂下西阶之西,当序,东面北上。宾多则又设位于西阶之南,北面东上。司正及读律者,位于堂下阼阶之南,北面西上。设主之赞者位于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设主及僚佐以下次于东廊,宾介及众宾次于庠门之外,僎次亦在门外。设酒尊于堂上东南隅,加勺幂,用葛巾;爵洗于阼阶下东南;篚一于洗西,实以爵觯;盥洗在爵洗东。设卓案于堂上下席位前,陈豆于其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宾之数,皆实以菹醢。至期,宾将及门,执事者进报曰:“宾至。”主人率僚属出迎于门外,主西面,宾以下皆东面。三揖三让,而后升堂,相向再拜,升坐。执事者报僎至,迎坐如前仪。赞礼唱司正扬觯。司正诣盥洗位,次诣爵洗位,取觯于篚,洗觯。升自西阶,诣尊所酌酒,进两楹之间,北面立。在坐者皆起,司正揖,僎宾以下皆报揖。司正乃举觯,言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言毕,赞礼唱司正饮酒。饮毕,揖报如初。司正复位,僎宾以下皆坐。赞礼唱读律令,执事举律令案于堂之中。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读,皆如扬觯仪。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读毕复位。赞礼唱供馔,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僎,次介,次主,三宾以下各以次举讫。赞礼唱献宾,主降诣盥洗及爵洗位,洗爵酌酒,至宾前,置于席。稍退,两拜,宾答拜。又诣僎前,亦如之。主退复位。赞礼唱宾酬酒,宾起,僎从之,诣盥洗爵洗位如仪。至主前,置爵。宾、僎、主皆再拜,各就坐。执事者于介、三宾、众宾以下,以次斟酒讫。赞礼唱饮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汤三品毕。赞礼唱彻馔,在坐者皆兴。僎、主、僚属居东,宾、介、三宾、众宾居西,皆再拜。赞礼唱送宾,以次下堂,分东西行,仍三揖出庠门而退。里中乡饮略同。
二十二年,命凡有过犯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杂于善良之中,著为令。
三曰宾礼,以待蕃国之君长与其使者。宋政和间,详定五礼,取周官-司仪掌九仪宾客摈相,诏王南乡以朝诸侯之义,故以朝会仪列为宾礼。按古之诸侯,各君其国,子其民,待以客礼可也,不可与后世之臣下等。兹改从其旧,而百官庶人相见之礼附焉。
蕃王朝贡礼
蕃王入朝,其迎劳宴飨之礼,惟唐制为详。宋时,蕃国皆遣使入贡,所接见惟使臣而已。
明洪武二年定制:凡蕃王至龙江驿,遣侍仪、通赞二人接伴。馆人陈蕃王座于厅西北,东向。应天府知府出迎,设座于厅东南,西向。以宾主接见。宴毕,知府还,蕃王送于门外。明日,接伴官送蕃王入会同馆,礼部尚书即馆宴劳。尚书至,蕃王服其国服相见。宴飨迎送俱如龙江驿。酒行,用乐。明日,中书省奏闻,命官一员诣馆,如前宴劳。侍仪司以蕃王及从官具服,于天界寺习仪三日,择日朝见。设蕃王及从官次于午门外,蕃王拜位于丹墀中道,稍西,从官在其后。设方物案于丹墀中道东西。知班二,位于蕃王拜位北,引蕃王舍人二,位于蕃王北,引蕃王从官舍人二,位于蕃王从官北,俱东西相向。鼓三严,百官入侍。执事举方物案,蕃王随案由西门入,至殿前丹墀西,俟立。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殿。蕃王及从官各就拜位,以主物案置拜位前。赞四拜讫,引班导蕃王升殿。宣方物官以方物状由西陛升,入殿西门,内赞引至御前。赞拜,蕃王再拜,跪,称贺致词。宣方物官宣状。承制官宣制讫,蕃王俯伏,兴,再拜,出殿西门,复位。赞拜,蕃王及其从官皆四拜。礼毕,皇帝兴,蕃王以下出。乐作乐止皆如常。见皇太子于东宫正殿,设拜位于殿外。皇太子皮弁服升座,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蕃王跪称贺,致词讫,复位再拜,皇太子答拜。蕃王出,其从官行四拜礼。见亲王,东西相向再拜,王答拜。俱就座,王座稍北。礼毕,揖而出。见丞相、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皆钧礼。蕃王陛辞,如朝见仪,不传制。中书省率礼部官送龙江驿,宴如初。
二十七年四月,以旧仪烦,命更定。凡蕃国来朝,先遣礼部官劳于会同馆。明日,各具其国服,如尝赐朝服者则服朝服,于奉天殿朝见。行八拜礼毕,即诣文华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礼。见亲王亦如之,王立受,答后二拜。从官随蕃王后行礼。凡遇宴会,蕃王居侯伯之下。
凡蕃国遣使朝贡,至驿,遣应天府同知礼待。明日至会同馆,中书省奏闻,命礼部侍郎于馆中礼待如仪。宴毕,习仪三日,择日朝见。陈设仪仗及进表,俱如仪。承制官诣使者前,称有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问使者来时,尔国王安否?”使答毕,俯伏,兴,再拜。承制官称有后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又问,尔使者远来勤劳。”使者俯伏,兴,再拜。承制官复命讫,使者复四拜。礼毕,皇帝兴,乐作止如仪。见东宫四拜,进方物讫,复四拜。谒丞相、大都督、御史大夫,再拜。献书,复再拜。见左司郎中等,皆钧礼。
凡锡宴,陈御座于谨身殿。设皇太子座于御座东,诸王座于皇太子下,西向,设蕃王座于殿西第一行,东向,设文武官座于第二、第三行,东西向。酒九行,上食五次,大乐、细乐间作,呈舞队。蕃国从官坐于西庑下,酒数食品同,不作乐。东宫宴蕃王,殿上正中设皇太子座,设诸王座于旁,东西向;蕃王座于西偏,诸王之下,东向;三师、宾客、谕德位于殿上第二行,东西向;蕃王从官及东宫官位于西庑,东向北上。和声郎陈乐,光禄寺设酒馔,俱如谨身殿仪。或宰相请旨宴劳,则设席于中书省后堂,宾西主东。设蕃王从官及左右司官坐于左司。教坊司陈乐于堂及左司南楹。蕃王至省门外,省官迎入,从官各从其后。升阶就坐,酒七行,食五品,作乐,杂陈诸戏。宴毕,省官送至门外。都督府御史台宴如之。其宴蕃使,礼部奉旨锡宴于会同馆。馆人设坐次及御酒案,教坊司设乐舞,礼部官陈龙亭于午门外。光禄寺官请旨取御酒,置龙亭,仪仗鼓乐前导。至馆,蕃使出迎于门外。执事者捧酒由中道入,置酒于案。奉旨官立于案东,称有制,使者望阙跪。听宣毕,赞再拜。奉旨官酌酒授使者,北面跪饮毕,又再拜。各就坐,酒七行,汤五品,作乐陈戏如仪。宴毕,奉旨官出,使者送至门外。皇太子锡宴,则遣宫官礼待之。省府台亦置酒宴会,酒五行,食五品,作乐,不陈戏。
遣使之蕃国仪
凡遣使、赐玺绶及问遣庆吊,自汉始。唐使外国,谓之入蕃使,宋谓之国信使。明祖既定天下,分遣使者奉诏书往谕诸国,或降香币以祀其国之山川。抚柔之意甚厚,而不伤国体,视前代为得。
,凡遣使,翰林院官草诏。至期,陈设如常仪。百官入侍,皇帝御奉天殿。礼部官捧诏书,尚宝司奏用宝,以黄销金袱裹置盘中,置于案。使者就拜位四拜,乐作止如仪。承制官至丹陛称有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敕使尔某诏谕某国,尔宜恭承朕命。”宣讫,使者俯伏,兴,四拜。礼部官奉诏降自中陛,以授使者。使者拜出午门,置龙亭内。驾兴,百官出。
使者入蕃国境,先遣人报于王,王遣使远接。前期于国门外公馆设幄结彩,陈龙亭香案,备金鼓仪仗大乐。又于城内街巷结彩,设阙亭于王殿上,设香案于其前。设捧诏官位殿陛之东北,宣诏展诏官以次南,俱西向。诏使至,迎入馆。王率国中官及耆老出迎于国门外,行五拜礼。仪仗鼓乐导龙亭入,使者随之。至殿上,置龙亭于正中。使者立香案东,蕃王位殿庭中北向,众官随之。使者南向立,称有制,蕃王以下皆四拜。蕃王升自西阶,诣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兴,众官同。蕃王复位。使者诣龙亭前,取诏书授捧诏官。捧诏官捧诣开读案,授宣诏官。宣诏官受诏,展诏官对展,蕃王以下皆跪听。宣讫,仍以诏置龙亭。蕃王以下皆俯伏,兴,四拜,三舞蹈,复四拜。凡拜皆作乐。礼毕,使者以诏书付所司颁行。蕃王与使者分宾主行礼。
其赐蕃王印绶及礼物,宣制曰:“皇帝敕使尔某,授某国王印绶,尔其恭承朕命。”至蕃国,宣制曰:“皇帝敕使某,持印赐尔国王某,并赐礼物。”余如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洪武二年定。所司于王宫及国城街巷结彩,设阙庭于殿上正中。前设表笺案,又前设香案。使者位于香案东,捧表笺二人于香案西。设龙亭于殿庭南正中,仪仗鼓乐具备。清晨,司印者陈印案于殿中,涤印讫,以表笺及印俱置于案。王冕服,众官朝服。诣案前用印毕,用黄袱裹表,红袱裹笺,各置于匣中,仍各以黄袱裹之。捧表笺官捧置于案。引礼引王至殿庭正中,众官位其后。赞拜,乐作。再拜,乐止。王诣香案前跪,众官皆跪,三上香讫。捧表官取表东向跪进王,王授表以进于使者。使者西向跪受,兴,置于案。赞兴,王复位。赞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礼毕。捧表笺官捧表前行。置于龙亭中,金鼓仪仗鼓乐前导。王送至宫门外,还;众官朝服送至国门外。使者乃行。
品官相见礼
凡官员揖拜,洪武二十年定,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亦如之。三品以下仿此。若三吕见一品,四品见二品,行两拜礼。一品二品答受从宜,余品仿此。如有亲戚尊卑之分,从行私礼。三十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品近者行礼,则东西对立,卑者西,高者东。其品越二、三等者,卑者下,尊者上。其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受,有事则跪白。
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级序坐。若资品同者,照衙门次第。若王府官与朝官坐立,各照品级,俱在朝官之次。成化十四年定,在外总兵、巡抚官位次,左右都督与左右都御史并,都督同知与副都御史并,都督佥事与佥都御史并,俱文东武西。伯以上则坐于左。十五年重定,都御史系总督及提督军务者,不分左右副佥,俱坐于左。总兵官虽伯,亦坐于右。
凡官员相遇回避,洪武三十年定,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马,引马侧立,须其过。二品见一品,趋右让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驸马,引马回避,遇一品引马侧立,遇二品趋右让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二品引马侧立,遇三品趋右让道而行。五品至九品,皆视此递差。其后尽遵行。文职虽一命以上,不避公、侯、勋戚大臣;而其相回避者,亦论官不论品秩矣。
凡属官见上司,洪武二十年定,属官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领官答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答礼。
凡官员公座,洪武二十年定,大小衙门官员,每日公座行肃揖礼。佐贰官揖长官,长官答礼。首领官揖长官、佐贰官,长官、佐贰官拱手。
庶人相见礼
洪武五年令,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庶民则以官礼谒见。凌侮者论如律。二十六年定,凡民间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生徒见其师,奴婢见家长,久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其余亲戚长幼悉依等第,久别行两拜礼,近别行揖礼。平交同。
<b>译文</b>
永乐六年到北方巡狩。
礼部布告直省,凡是有重大事情以及四方蛮夷来朝拜和进呈章表的,都到皇帝出行临时驻扎的地方,小事到京城报告。
皇帝将要出发,祭告天地、社稷、太庙、孝陵,祭祀大江、旗纛等神灵,在承天门祭祀路神。
沿途应当祭祀的,便派遣官吏祭祀。
将到北直,设立坛台祭祀北京的山川等神灵。
皇帝到达,祭告天地,祭祀境内的山川之神。
跟随的马步军队五万。
侍从官,五府都督各一人,吏、户、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人,礼、工二部堂上官各二人,都察院堂上官一人,御史二十四人,给事中十九人,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堂上官总共二十人,翰林院、内阁官三人,侍讲、修撰、典籍等官六人,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人,其余的不详细记载。
皇帝将要出发,宴请群臣,赏赐随从官员和军校钱钞。
到达北京,宴请群臣和年高德厚的老人,赏赐百官和受了封号的妇女钱钞。
经过的郡县,官吏、府州县学的学生、年高德厚的老人朝见皇帝,分别派遣朝廷大臣考察郡守县令贤能与否,随即加以罢黜和升迁。
给事、御史安抚慰问年纪大的老人,赏赐布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皇帝驾临承天。
在此之前亲自在玄极宝殿告祭上帝。
同一天,告祭皇祖和睿宗庙,派遣官吏分别告祭北郊和明成祖以下各代皇帝之庙、社稷、日月、天地神祇。
皇帝车驾从正阳门出发,后妃乘坐辇轿跟从。
锦衣卫设置钦命制造的武阵驾,卫兵八千人,侍奉车驾,持着仪仗。
卫指挥走在前面。
权位显要的武官二人留京守卫,兵部尚书协助谋划机要政务,各赐予敕命办事。
分别命令重要的文武大臣,出京督察宣大、蓟州、山海关,巡行边防九镇,也各自赐予敕命。
皇城和京城各门,都命令文武大臣各一人坐镇防守。
设置跟随车驾警卫的官军六千人。
皇帝出发,百官穿着礼服在彰义关外送行。
跟随皇帝的官军,大致与永乐时期的数目相当。
事先出发已在途中的官员免于朝兄参拜,祇有礼兵二部、鸿胪、太常、科道纠正仪节的官员和光禄寺跟从前行。
经过真定,迁祭北岳。
皇帝穿着恒常服饰,跟从的大臣和巡抚都御史穿着礼服进行礼拜。
经过卫辉,派遣官吏祭祀济渎。
经过钧州,迁祭中岳;经过荣泽,祭祀黄河;礼节仪式如同祭祀北岳。
经过南阳,派遣官吏祭祀武当山。
途中经过或是驻扎在有古代帝王、圣贤之人、忠臣、节义之士的祠庙和墓地的地方,便派官吏祭祀。
巡抚、巡按、三司在境上迎候,到达行宫,穿着礼服朝见。
府州县学学生和年高德厚的老人,都在三十里以外迎候。
经过的藩王府,亲王穿恒常服饰等候皇帝车驾,跟随到行宫,穿戴冕服朝见。
赏赐酒宴,宗室之人不允许外出。
到达承天,到献皇帝庙去拜谒祭告。
过了四天,在龙飞殿的宫殿台阶举行告祭上天的礼仪,奉献皇帝配享。
改穿皮弁服,到国家的社稷坛和山川坛进行礼拜。
第二天,拜谒显陵。
又第二天,跟从皇帝车驾的官员呈上表章祝贺,于是按仪节颁发诏令。
返回京城,皇帝亲自答谢上帝、皇祖、皇父,分别派官员祭告郊、庙、社稷、众神,像当初那样举行礼仪。
古代制度,太子出京称“抚军”留守称“监国”o三代以下,只有唐代太子监国,系结双龙符,而它的仪制没有文字记录。
丞乐七年,皇帝驾临北京,制定制度。
凡是常规的朝拜,皇太子在午门左面处理政事。
左右侍卫和各官按常规仪节陈述事情。
如果御临文华殿,接到旨意召入的人纔能进入。
凡是朝廷内外的军国机密以及王府的急事,全部上奏请示。
有边防警报,如果调发军队剿减追捕,仍然要飞快上奏皇帝驻扎的行在所。
皇城和各门的守卫,都增加设置官军。
遇到皇上生日、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太子率领百官在文华殿前面拜表,行十二拜的礼仪。
表从中门送出,皇太子从左门送到午门,返回官中。
百官引导到长安右门外面,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近侍官、监察御史,都乘马引导到三山门外面,把表交给进奏官。
到约定之时,告祭上天祝寿,行八拜礼。
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帝生日,百官按照通常的仪节在文华殿庆贺。
凡是享祀太庙以及社稷等神的祭祀,在祭期之前敕命皇太子代替祭祀,那些祀典神灵,太常音在皇帝临时在外驻扎的地方上奏报告,派遣官吏举行典礼。
凡是四方蛮夷前来朝贡,按照旧例赏赐宴席,命令礼部派送到皇帝在外驻扎的行在所。
凡是诏书到达,设置龙亭仪仗大乐,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门外面迎接。
皇太子穿戴冕服在午门前迎候,到文华殿,行五拜三叩头的礼仪,升殿展开诏书宣读。
使者手捧诏书放置在龙亭之中,皇太子送到午门外。
礼部官把诏书放置在云舆里面,文武官员二品以上的迎接到承天门,按一定仪节展开阅读。
用鼓乐送使者到会同馆。
使者拜见皇太子,行四拜的礼节,在礼部赏赐宴席。
永乐十二年,征伐北方,又规定制度。
常规朝拜在文华殿处理事务,文武官员启奏政事,都到北京。
嘉靖十八年,到南方巡狩,命令皇太子监国。
当时太子年幼,命令辅佐大臣一人留守,军队和国家的机密事务全部听从启奏施行。
永乐八年,皇帝从北京向北征讨。
当时皇太子已经在南方监国,于是命令皇长孙在北京监国。
当时宣宗还没有行冠礼,到举行加冠礼之后纔加称皇太孙。
皇长孙监国的制度是,每天皇长孙在奉天门左面处理政事,侍卫按照常规的仪节。
各司有事,都启奏施行。
如果是军机要享以及王府的重要事务,一面要启奏皇太子处理,一面要上报到皇帝行在所。
皇帝生日,在奉天殿设置香案,按照常规仪节行礼。
天下各司的表文全部送往北直。
四方蛮夷入朝进贡都送到南京。
武选和官吏.百姓有违犯的,大的向皇太子报告,小的由皇长孙施行。
皇亲有犯法的,启奏皇太子监国的地方。
犯罪情节严重以及图谋叛逆的,就在当时拘捕,命令皇亲会同审问。
不服,于是命令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同皇亲再次审问,启奏皇太子,等皇帝回京,上奏请求处理。
凡是向全国各地颁布命令,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
下诏赦罪,先在朝廷宣读,然后颁布施行。
赦符等,则由使者带着交付给所授予的官吏,秘密不敢打开。
开读迎接,仪制各不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颁布诏书的仪节。
在奉天殿设置御座,在殿柬设置宝案,在殿内陈设中和韶乐,在午门和承天门外陈设大乐,在承天门上面设置宣读案,面向西南。
清晨,校尉在宫殿内的挂帘前擎持云盖盘,百官穿着朝服在承天门外顿次排列,公侯在午门外按次排列,面向东西。
皇帝穿戴皮弁服,按照仪节登上宫殿。
礼部官捧持诏书到案前,加盖宝印完毕,放置在云盖盘中。
校尉擎持着云盖盘,从宫殿的束门出去。
大乐奏响,从东面台阶下来,从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面。
乐奏起,公侯走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
赞礼官唱名排列班次,文武官吏各自就位,音乐奏起。
拜四拜,音乐停止。
宣读展读官登上座案,声称有制命,众官跪下。
礼部官员手捧诏书,交给宣读官。
宣读完毕,礼部官员捧持放到云盖盘之中。
赞礼官喊着俯伏兴的口令,音乐超奏。
拜四拜,音乐停止。
行舞蹈山呼礼,又拜四拜。
仪礼司上奏拜礼完毕,皇帝起身。
礼部官员捧持诏书分别交给使者,百官退朝。
嘉靖六年,续定颁诏仪制,鸿胪寺官设置诏案,锦衣卫在奉天殿内的束面设置云盖盘,另外在承天门上设置云盘,在午门外面设置彩车,鸿胪寺官员在承天门上设置宣读案。
百官进入宫殿阶前的赤色地面站立等待,皇帝穿着冕服升座,按朝廷仪制进行。
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跟从,到皇帝宝座前向东站立。
百官进入班列,拜四拜,出来到达承天门外。
礼赞颁布诏书,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交给礼部官吏,捧到云盘案上。
校尉擎持云盖盘,都从宫殿左门出去,到达午门外面,捧持诏书放置在彩车内。
公侯伯三品以上的官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宣读诏书礼赞拜跪,都如同上面的仪制。
礼部官吏捧着韶书交给锦衣卫官员,放置在云匣中,用彩索拴系在龙竿上,颁布降下。... -->>
礼十(嘉礼四 宾礼)
巡狩 东宫监国 皇长孙监国 颁诏仪 迎接诏赦仪 进书仪 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蕃王朝贡礼 遣使之蕃国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巡狩之制
永乐六年北巡,礼部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来朝与进表者,俱达行在所,小事达京师启闻。车驾将发,奏告天地、社稷、太庙、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軷祭于承天门。缘途当祭者,遣官祭。将至北京,设坛祭北京山川等神。车驾至,奏告天地,祭境内山川。扈从马步军五万。侍从,五府都督各一,吏、户、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礼、工二部堂上官各二,都察院堂上官一,御史二十四,给事中十九,通政、大理、太常、光禄、鸿胪堂上官共二十,翰林院、内阁官三,侍讲、修撰、典籍等官六,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余不具载。车驾将发,宴群臣,赐扈从官及军校钞。至北京,宴群臣、耆老,赐百官及命妇钞。所过郡县,官吏、生员、耆老朝见,分遣廷臣核守令贤否,即加黜陟。给事、御史存问高年,赐币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幸承天。先期亲告上帝于玄极宝殿。同日,告皇祖及睿宗庙,遣官分告北郊及成祖以下诸庙、社稷、日月、神祇。驾出正阳门,后妃辇轿从。锦衣卫设钦制武阵驾,卫卒八千,奉舆辇,执仪仗。卫指挥前驱。武重臣二员留守,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各赐敕行事。分命文武重臣,出督宣大、蓟州、山海关,行九边,亦各赐敕。皇城及京城诸门,皆命文武大臣各一员坐守。设警备扈驾官军六千。驾发,百官吉服送于彰义关外。扈从官军,略如永乐时数。先发在途者免朝参,惟礼兵二部、鸿胪、太常、科道纠仪官及光禄寺从行。过真定,望祭北岳。帝常服,从臣大臣及巡抚都御史吉服行礼。卫辉,遣官祭济渎。钧州,望祭中岳;荥泽,祭河,礼如北岳。南阳,遣祭武当山。途次古帝王、圣贤、忠臣、烈士祠墓,遣官致祭。抚、按、三司迎于境上,至行宫,吉服朝见。生员耆老,俱三十里外迎。所过王府,亲王常服候驾,随至行宫,冕服朝见。赐宴,宗室不许出。至承天,诣献皇帝庙谒告。越四日,行告天礼于龙飞殿丹陛上,奉献皇帝配。更皮弁服,诣国社稷及山川坛行礼,次日,谒显陵。次日,从驾官上表贺,遂颁诏如仪。回京,亲谢上帝、皇祖、皇考,分遣官告郊、庙、社稷、群神,行礼如初。
东宫监国
古制,太子出曰“抚军”守曰“监国”三代而下,惟唐太子监国结双龙符,而其仪不著。
永乐七年,驾幸北京,定制,凡常朝,皇太子于午门左视事。左右侍卫及各官启事如常仪。若御文华殿,承旨召入者方入。凡内外军机及王府急务,悉奏请。有边警,即调军剿捕,仍驰奏行在。皇城及各门守卫,皆增置官军。遇圣节、正旦、冬至,皇太子率百官于文华殿前拜表,行十二拜礼。表由中门出,皇太子由左门送至午门,还宫。百官导至长安右门外,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监察御史,俱乘马导三山门外,以表授进奏官。至期,告天祝寿,行八拜礼。其正旦、冬至、千秋节,百官于文华殿庆贺如常仪。凡享太庙及社稷诸神之祭,先期敕皇太子摄祭。其祀典神祇,太常寺于行在奏闻,遣官行礼。凡四夷来朝,循例赐宴,命礼部遣送行在所。凡诏书至,设龙亭仪仗大乐,百官朝服,出三山门外奉迎。皇太子冕服迎于午门前,至文华殿,行五拜三叩头礼,升殿展读。使者捧诏置龙亭中,皇太子送至午门外。礼部官置诏书云舆中,文武二品以上官迎至承天门,开读如仪。以鼓乐送使者诣会同馆。使者见皇太子,行四拜礼,赐宴于礼部。
十二年北征,复定制。常朝于文华殿视事,文武启事,俱达北京。嘉靖十八年南巡,命皇太子监国。时太子幼,命辅臣一人居守,军国机务悉听启行。
皇太孙监国
永乐八年,帝自北京北征。时皇太子已监国于南,乃命皇长孙居北京监国。时宣宗未冠,及冠始加称皇太孙云。
其制,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闻行在所。圣节,设香案于奉天殿,行礼如常仪。天下诸司表文俱诣北京。四夷朝贡俱送南京,武选及官民有犯,大者启皇太子,小者皇长孙行之。皇亲有犯,启皇太子所。犯情重及谋逆者,即时拘执,命皇亲会问。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
颁诏仪
凡颁命四方,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诏赦,先于阙廷宣读,然后颁行。敕符等,则使者赍付所授官,秘不敢发。开读迎接,仪各不同。
洪武二十六年,定颁诏仪。设御座于奉天殿,设宝案于殿东,陈中和韶乐于殿内,设大乐于午门及承天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清晨,校尉擎云盖于殿内帘前,百官朝服班承天门外,公侯班午门外,东西向。皇帝皮弁服,升殿如仪。礼部官捧诏书诣案前,用宝讫,置云盖中。校尉擎云盖,由殿东门出。大乐作,自东陛降,由奉天门至金水桥南午门外,乐作,公侯前导,迎至承天门上。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就位,乐作。四拜,乐止。宣读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跪。礼部官捧诏书,授宣读官。宣讫,礼部官捧置云盖中。赞礼唱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舞蹈山呼,又四拜。仪礼司奏礼毕,驾兴。礼部官捧诏书分授使者,百官退。
嘉靖六年续定,鸿胪官设诏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内东,别设云盘于承天门上。设彩舆于午门外,鸿胪官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百官入丹墀侍立,帝冕服升座,如朝仪。翰林院官捧诏书从,至御座前东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赞颁诏,翰林院官捧诏书授礼部官,捧至云盘案上。校尉擎云盖,俱从殿左门出,至午门外,捧诏置彩舆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前导,迎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俱如上仪。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置云匣中,以彩索系之龙竿,颁降。礼部官捧置龙亭内,鼓乐迎至礼部,授使者颁行。隆庆六年,诏出至皇极门,即奏礼毕,驾还。
迎接诏赦仪
洪武中定。凡遣使开读诏赦,本处官具龙亭仪仗鼓乐,出郭迎。使者下马,奉诏书置龙亭中,南向,本处官朝服行五拜礼。众官及鼓乐前导,使者上马随龙亭后,至公廨门。众官先入,文武东西序立,候龙亭至,排班四拜。使者捧诏授展读官,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宣读讫,捧诏授朝使,仍置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复四拜毕。班首诣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使者鞠躬答曰:“圣躬万福。”众官退,易服见使者,并行两拜礼。复具鼓乐送诏于官亭。如有出使官在,则先守臣行礼。
进书仪
进书仪惟实录最重。皇帝具衮冕,百官朝服,进表称贺。其馀纂修书成,则以表进。重录书及玉牒,止捧进。兹详载进实录仪,馀可推见云。
建文时,太祖实录成,其进仪无考。永乐元年,重修太祖实录成。设香案于奉天殿丹陛正中,表案于丹陛之东,设宝舆于奉天门,设卤簿大乐如仪。史官捧实录置舆中,帝御殿如大朝仪。百官诣丹墀左右立,鸿胪官引宝舆至丹陛上,史官举实录置于案,遂入班。鸿胪官奏进实录,序班举实录案,以次由殿中门入,班首由左门入。帝兴,序班以实录案置于殿中。班首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序班并内侍官举实录案入谨身殿,置于中。帝复座。赞俯伏,班首俯伏,兴。复位,赞四拜。赞进表,序班举表案,由左门入,置于殿中。赞宣表,赞众官皆跪。宣讫,俯伏,兴,四拜,进实录官退于东班,百官入班。鸿胪官奏庆贺,各官四拜兴。赞有制,史官仍入班。赞跪,宣制云:“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功德光华,纂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俯伏兴,三舞蹈,又四拜,礼毕。
万历五年,世祖实录成,续定进仪。设宝舆、香亭、表亭于史馆前,帝衮冕御中极殿,百官朝服侍班。监修、总裁、纂修等官,朝服至馆前。监修官捧表置表亭中,纂修官捧实录置宝舆中,鸿胪官导迎。用鼓乐伞盖,由会极门下阶,至桥南,由中道行。监修、总裁等官随表亭后,由二桥行至皇极门。实录舆由中门入,表亭由左门入,至丹墀案前。监修官捧表置于案,纂修官捧实录置于案,俱侍立于石墀东。内殿百官行记讫,帝出御皇极殿。监修、总裁等官入,进实录、进表俱如永乐仪。次日,司礼监官自内殿送实录下殿,仍置宝舆中,用伞盖,与监修总裁官同送皇史宬尊藏。
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圣节及冬至、正旦,先期陈设毕。王冕服就位四拜,诣香案前跪。进表讫,复位,四拜,三舞蹈,山呼,又四拜。百官朝服随班行礼。进中宫笺仪如之,惟不舞蹈山呼。进皇太子笺,王皮弁服,行八拜礼,百官朝服随班行礼。
凡进贺表笺,皇子封王者,于天子前自称曰“第几子某王某”称天子曰“父皇陛下”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孙,则自称曰“第几孙某王某”称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侄则自称曰“第几侄某封某”称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尊属,则自称曰“某封臣某”称天子曰“皇帝陛下”皇后曰“皇后殿下”若从孙以下,则称“从孙、再从孙、三从孙某封某”皆称皇帝皇后曰“伯祖、叔祖皇帝陛下”“伯祖母、叔祖母皇后殿下”至世宗时,始令各王府表笺,俱用圣号,不得用家人礼。
凡在外百官进贺表笺,前一日,结彩于公廨及街衢。文武官各斋沐,宿本署。清晨,设龙亭于庭中,设仪仗鼓乐于露台,设表笺案于龙亭前,香案于表笺案前,设进表笺官位于龙亭东。鼓初严,各官具服。次严,班首具服诣香案前,涤印用印讫,以表笺置于案,退立幕次。三严,各官入班四拜,班首诣香案前。赞跪,众官皆跪。执事者以表笺跪授班首,班首跪授进表官,进表官跪受,置龙亭中。班首复位,各官皆四拜,三舞蹈,山呼,四拜。金鼓仪仗鼓乐百官前导,进表官在龙亭后东。至郊外,置龙亭南向,仪仗鼓乐陈列如前,文武官侍立。班首取表笺授进表官,进表官就于马上受表,即行,百官退。
乡饮酒礼
记曰:“乡饮酒之礼废,则争斗之狱繁矣。”故仪礼所记,惟乡饮之礼达于庶民。自周迄明,损益代殊,而其礼不废。洪武五年,诏礼部奏定乡饮礼仪,命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民间里社亦行之。十六年,诏班乡饮酒礼图式于天下,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之。
其仪,以府州县长吏为主,以乡之致仕官有德行者一人为宾。择年高有德者为僎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教职为司正。赞礼、赞引、读律,皆使能者。前期,设宾席于堂北两楹之间,少西,南面;主席于阼阶上,西面;介席于西阶上,东面;僎席于宾东,南面;三宾席于宾西,南面。皆专席不属。众宾六十以上者,席于西序,东面北上。宾多则设席于西阶,北面东上;僚佐席于东序,西面北上。设众宾五十以下者位于堂下西阶之西,当序,东面北上。宾多则又设位于西阶之南,北面东上。司正及读律者,位于堂下阼阶之南,北面西上。设主之赞者位于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设主及僚佐以下次于东廊,宾介及众宾次于庠门之外,僎次亦在门外。设酒尊于堂上东南隅,加勺幂,用葛巾;爵洗于阼阶下东南;篚一于洗西,实以爵觯;盥洗在爵洗东。设卓案于堂上下席位前,陈豆于其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宾之数,皆实以菹醢。至期,宾将及门,执事者进报曰:“宾至。”主人率僚属出迎于门外,主西面,宾以下皆东面。三揖三让,而后升堂,相向再拜,升坐。执事者报僎至,迎坐如前仪。赞礼唱司正扬觯。司正诣盥洗位,次诣爵洗位,取觯于篚,洗觯。升自西阶,诣尊所酌酒,进两楹之间,北面立。在坐者皆起,司正揖,僎宾以下皆报揖。司正乃举觯,言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言毕,赞礼唱司正饮酒。饮毕,揖报如初。司正复位,僎宾以下皆坐。赞礼唱读律令,执事举律令案于堂之中。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读,皆如扬觯仪。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读毕复位。赞礼唱供馔,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僎,次介,次主,三宾以下各以次举讫。赞礼唱献宾,主降诣盥洗及爵洗位,洗爵酌酒,至宾前,置于席。稍退,两拜,宾答拜。又诣僎前,亦如之。主退复位。赞礼唱宾酬酒,宾起,僎从之,诣盥洗爵洗位如仪。至主前,置爵。宾、僎、主皆再拜,各就坐。执事者于介、三宾、众宾以下,以次斟酒讫。赞礼唱饮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汤三品毕。赞礼唱彻馔,在坐者皆兴。僎、主、僚属居东,宾、介、三宾、众宾居西,皆再拜。赞礼唱送宾,以次下堂,分东西行,仍三揖出庠门而退。里中乡饮略同。
二十二年,命凡有过犯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杂于善良之中,著为令。
三曰宾礼,以待蕃国之君长与其使者。宋政和间,详定五礼,取周官-司仪掌九仪宾客摈相,诏王南乡以朝诸侯之义,故以朝会仪列为宾礼。按古之诸侯,各君其国,子其民,待以客礼可也,不可与后世之臣下等。兹改从其旧,而百官庶人相见之礼附焉。
蕃王朝贡礼
蕃王入朝,其迎劳宴飨之礼,惟唐制为详。宋时,蕃国皆遣使入贡,所接见惟使臣而已。
明洪武二年定制:凡蕃王至龙江驿,遣侍仪、通赞二人接伴。馆人陈蕃王座于厅西北,东向。应天府知府出迎,设座于厅东南,西向。以宾主接见。宴毕,知府还,蕃王送于门外。明日,接伴官送蕃王入会同馆,礼部尚书即馆宴劳。尚书至,蕃王服其国服相见。宴飨迎送俱如龙江驿。酒行,用乐。明日,中书省奏闻,命官一员诣馆,如前宴劳。侍仪司以蕃王及从官具服,于天界寺习仪三日,择日朝见。设蕃王及从官次于午门外,蕃王拜位于丹墀中道,稍西,从官在其后。设方物案于丹墀中道东西。知班二,位于蕃王拜位北,引蕃王舍人二,位于蕃王北,引蕃王从官舍人二,位于蕃王从官北,俱东西相向。鼓三严,百官入侍。执事举方物案,蕃王随案由西门入,至殿前丹墀西,俟立。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殿。蕃王及从官各就拜位,以主物案置拜位前。赞四拜讫,引班导蕃王升殿。宣方物官以方物状由西陛升,入殿西门,内赞引至御前。赞拜,蕃王再拜,跪,称贺致词。宣方物官宣状。承制官宣制讫,蕃王俯伏,兴,再拜,出殿西门,复位。赞拜,蕃王及其从官皆四拜。礼毕,皇帝兴,蕃王以下出。乐作乐止皆如常。见皇太子于东宫正殿,设拜位于殿外。皇太子皮弁服升座,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蕃王跪称贺,致词讫,复位再拜,皇太子答拜。蕃王出,其从官行四拜礼。见亲王,东西相向再拜,王答拜。俱就座,王座稍北。礼毕,揖而出。见丞相、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皆钧礼。蕃王陛辞,如朝见仪,不传制。中书省率礼部官送龙江驿,宴如初。
二十七年四月,以旧仪烦,命更定。凡蕃国来朝,先遣礼部官劳于会同馆。明日,各具其国服,如尝赐朝服者则服朝服,于奉天殿朝见。行八拜礼毕,即诣文华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礼。见亲王亦如之,王立受,答后二拜。从官随蕃王后行礼。凡遇宴会,蕃王居侯伯之下。
凡蕃国遣使朝贡,至驿,遣应天府同知礼待。明日至会同馆,中书省奏闻,命礼部侍郎于馆中礼待如仪。宴毕,习仪三日,择日朝见。陈设仪仗及进表,俱如仪。承制官诣使者前,称有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问使者来时,尔国王安否?”使答毕,俯伏,兴,再拜。承制官称有后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又问,尔使者远来勤劳。”使者俯伏,兴,再拜。承制官复命讫,使者复四拜。礼毕,皇帝兴,乐作止如仪。见东宫四拜,进方物讫,复四拜。谒丞相、大都督、御史大夫,再拜。献书,复再拜。见左司郎中等,皆钧礼。
凡锡宴,陈御座于谨身殿。设皇太子座于御座东,诸王座于皇太子下,西向,设蕃王座于殿西第一行,东向,设文武官座于第二、第三行,东西向。酒九行,上食五次,大乐、细乐间作,呈舞队。蕃国从官坐于西庑下,酒数食品同,不作乐。东宫宴蕃王,殿上正中设皇太子座,设诸王座于旁,东西向;蕃王座于西偏,诸王之下,东向;三师、宾客、谕德位于殿上第二行,东西向;蕃王从官及东宫官位于西庑,东向北上。和声郎陈乐,光禄寺设酒馔,俱如谨身殿仪。或宰相请旨宴劳,则设席于中书省后堂,宾西主东。设蕃王从官及左右司官坐于左司。教坊司陈乐于堂及左司南楹。蕃王至省门外,省官迎入,从官各从其后。升阶就坐,酒七行,食五品,作乐,杂陈诸戏。宴毕,省官送至门外。都督府御史台宴如之。其宴蕃使,礼部奉旨锡宴于会同馆。馆人设坐次及御酒案,教坊司设乐舞,礼部官陈龙亭于午门外。光禄寺官请旨取御酒,置龙亭,仪仗鼓乐前导。至馆,蕃使出迎于门外。执事者捧酒由中道入,置酒于案。奉旨官立于案东,称有制,使者望阙跪。听宣毕,赞再拜。奉旨官酌酒授使者,北面跪饮毕,又再拜。各就坐,酒七行,汤五品,作乐陈戏如仪。宴毕,奉旨官出,使者送至门外。皇太子锡宴,则遣宫官礼待之。省府台亦置酒宴会,酒五行,食五品,作乐,不陈戏。
遣使之蕃国仪
凡遣使、赐玺绶及问遣庆吊,自汉始。唐使外国,谓之入蕃使,宋谓之国信使。明祖既定天下,分遣使者奉诏书往谕诸国,或降香币以祀其国之山川。抚柔之意甚厚,而不伤国体,视前代为得。
,凡遣使,翰林院官草诏。至期,陈设如常仪。百官入侍,皇帝御奉天殿。礼部官捧诏书,尚宝司奏用宝,以黄销金袱裹置盘中,置于案。使者就拜位四拜,乐作止如仪。承制官至丹陛称有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敕使尔某诏谕某国,尔宜恭承朕命。”宣讫,使者俯伏,兴,四拜。礼部官奉诏降自中陛,以授使者。使者拜出午门,置龙亭内。驾兴,百官出。
使者入蕃国境,先遣人报于王,王遣使远接。前期于国门外公馆设幄结彩,陈龙亭香案,备金鼓仪仗大乐。又于城内街巷结彩,设阙亭于王殿上,设香案于其前。设捧诏官位殿陛之东北,宣诏展诏官以次南,俱西向。诏使至,迎入馆。王率国中官及耆老出迎于国门外,行五拜礼。仪仗鼓乐导龙亭入,使者随之。至殿上,置龙亭于正中。使者立香案东,蕃王位殿庭中北向,众官随之。使者南向立,称有制,蕃王以下皆四拜。蕃王升自西阶,诣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兴,众官同。蕃王复位。使者诣龙亭前,取诏书授捧诏官。捧诏官捧诣开读案,授宣诏官。宣诏官受诏,展诏官对展,蕃王以下皆跪听。宣讫,仍以诏置龙亭。蕃王以下皆俯伏,兴,四拜,三舞蹈,复四拜。凡拜皆作乐。礼毕,使者以诏书付所司颁行。蕃王与使者分宾主行礼。
其赐蕃王印绶及礼物,宣制曰:“皇帝敕使尔某,授某国王印绶,尔其恭承朕命。”至蕃国,宣制曰:“皇帝敕使某,持印赐尔国王某,并赐礼物。”余如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洪武二年定。所司于王宫及国城街巷结彩,设阙庭于殿上正中。前设表笺案,又前设香案。使者位于香案东,捧表笺二人于香案西。设龙亭于殿庭南正中,仪仗鼓乐具备。清晨,司印者陈印案于殿中,涤印讫,以表笺及印俱置于案。王冕服,众官朝服。诣案前用印毕,用黄袱裹表,红袱裹笺,各置于匣中,仍各以黄袱裹之。捧表笺官捧置于案。引礼引王至殿庭正中,众官位其后。赞拜,乐作。再拜,乐止。王诣香案前跪,众官皆跪,三上香讫。捧表官取表东向跪进王,王授表以进于使者。使者西向跪受,兴,置于案。赞兴,王复位。赞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礼毕。捧表笺官捧表前行。置于龙亭中,金鼓仪仗鼓乐前导。王送至宫门外,还;众官朝服送至国门外。使者乃行。
品官相见礼
凡官员揖拜,洪武二十年定,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亦如之。三品以下仿此。若三吕见一品,四品见二品,行两拜礼。一品二品答受从宜,余品仿此。如有亲戚尊卑之分,从行私礼。三十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品近者行礼,则东西对立,卑者西,高者东。其品越二、三等者,卑者下,尊者上。其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受,有事则跪白。
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级序坐。若资品同者,照衙门次第。若王府官与朝官坐立,各照品级,俱在朝官之次。成化十四年定,在外总兵、巡抚官位次,左右都督与左右都御史并,都督同知与副都御史并,都督佥事与佥都御史并,俱文东武西。伯以上则坐于左。十五年重定,都御史系总督及提督军务者,不分左右副佥,俱坐于左。总兵官虽伯,亦坐于右。
凡官员相遇回避,洪武三十年定,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马,引马侧立,须其过。二品见一品,趋右让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驸马,引马回避,遇一品引马侧立,遇二品趋右让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二品引马侧立,遇三品趋右让道而行。五品至九品,皆视此递差。其后尽遵行。文职虽一命以上,不避公、侯、勋戚大臣;而其相回避者,亦论官不论品秩矣。
凡属官见上司,洪武二十年定,属官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领官答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答礼。
凡官员公座,洪武二十年定,大小衙门官员,每日公座行肃揖礼。佐贰官揖长官,长官答礼。首领官揖长官、佐贰官,长官、佐贰官拱手。
庶人相见礼
洪武五年令,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庶民则以官礼谒见。凌侮者论如律。二十六年定,凡民间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生徒见其师,奴婢见家长,久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其余亲戚长幼悉依等第,久别行两拜礼,近别行揖礼。平交同。
<b>译文</b>
永乐六年到北方巡狩。
礼部布告直省,凡是有重大事情以及四方蛮夷来朝拜和进呈章表的,都到皇帝出行临时驻扎的地方,小事到京城报告。
皇帝将要出发,祭告天地、社稷、太庙、孝陵,祭祀大江、旗纛等神灵,在承天门祭祀路神。
沿途应当祭祀的,便派遣官吏祭祀。
将到北直,设立坛台祭祀北京的山川等神灵。
皇帝到达,祭告天地,祭祀境内的山川之神。
跟随的马步军队五万。
侍从官,五府都督各一人,吏、户、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人,礼、工二部堂上官各二人,都察院堂上官一人,御史二十四人,给事中十九人,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堂上官总共二十人,翰林院、内阁官三人,侍讲、修撰、典籍等官六人,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人,其余的不详细记载。
皇帝将要出发,宴请群臣,赏赐随从官员和军校钱钞。
到达北京,宴请群臣和年高德厚的老人,赏赐百官和受了封号的妇女钱钞。
经过的郡县,官吏、府州县学的学生、年高德厚的老人朝见皇帝,分别派遣朝廷大臣考察郡守县令贤能与否,随即加以罢黜和升迁。
给事、御史安抚慰问年纪大的老人,赏赐布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皇帝驾临承天。
在此之前亲自在玄极宝殿告祭上帝。
同一天,告祭皇祖和睿宗庙,派遣官吏分别告祭北郊和明成祖以下各代皇帝之庙、社稷、日月、天地神祇。
皇帝车驾从正阳门出发,后妃乘坐辇轿跟从。
锦衣卫设置钦命制造的武阵驾,卫兵八千人,侍奉车驾,持着仪仗。
卫指挥走在前面。
权位显要的武官二人留京守卫,兵部尚书协助谋划机要政务,各赐予敕命办事。
分别命令重要的文武大臣,出京督察宣大、蓟州、山海关,巡行边防九镇,也各自赐予敕命。
皇城和京城各门,都命令文武大臣各一人坐镇防守。
设置跟随车驾警卫的官军六千人。
皇帝出发,百官穿着礼服在彰义关外送行。
跟随皇帝的官军,大致与永乐时期的数目相当。
事先出发已在途中的官员免于朝兄参拜,祇有礼兵二部、鸿胪、太常、科道纠正仪节的官员和光禄寺跟从前行。
经过真定,迁祭北岳。
皇帝穿着恒常服饰,跟从的大臣和巡抚都御史穿着礼服进行礼拜。
经过卫辉,派遣官吏祭祀济渎。
经过钧州,迁祭中岳;经过荣泽,祭祀黄河;礼节仪式如同祭祀北岳。
经过南阳,派遣官吏祭祀武当山。
途中经过或是驻扎在有古代帝王、圣贤之人、忠臣、节义之士的祠庙和墓地的地方,便派官吏祭祀。
巡抚、巡按、三司在境上迎候,到达行宫,穿着礼服朝见。
府州县学学生和年高德厚的老人,都在三十里以外迎候。
经过的藩王府,亲王穿恒常服饰等候皇帝车驾,跟随到行宫,穿戴冕服朝见。
赏赐酒宴,宗室之人不允许外出。
到达承天,到献皇帝庙去拜谒祭告。
过了四天,在龙飞殿的宫殿台阶举行告祭上天的礼仪,奉献皇帝配享。
改穿皮弁服,到国家的社稷坛和山川坛进行礼拜。
第二天,拜谒显陵。
又第二天,跟从皇帝车驾的官员呈上表章祝贺,于是按仪节颁发诏令。
返回京城,皇帝亲自答谢上帝、皇祖、皇父,分别派官员祭告郊、庙、社稷、众神,像当初那样举行礼仪。
古代制度,太子出京称“抚军”留守称“监国”o三代以下,只有唐代太子监国,系结双龙符,而它的仪制没有文字记录。
丞乐七年,皇帝驾临北京,制定制度。
凡是常规的朝拜,皇太子在午门左面处理政事。
左右侍卫和各官按常规仪节陈述事情。
如果御临文华殿,接到旨意召入的人纔能进入。
凡是朝廷内外的军国机密以及王府的急事,全部上奏请示。
有边防警报,如果调发军队剿减追捕,仍然要飞快上奏皇帝驻扎的行在所。
皇城和各门的守卫,都增加设置官军。
遇到皇上生日、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太子率领百官在文华殿前面拜表,行十二拜的礼仪。
表从中门送出,皇太子从左门送到午门,返回官中。
百官引导到长安右门外面,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近侍官、监察御史,都乘马引导到三山门外面,把表交给进奏官。
到约定之时,告祭上天祝寿,行八拜礼。
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帝生日,百官按照通常的仪节在文华殿庆贺。
凡是享祀太庙以及社稷等神的祭祀,在祭期之前敕命皇太子代替祭祀,那些祀典神灵,太常音在皇帝临时在外驻扎的地方上奏报告,派遣官吏举行典礼。
凡是四方蛮夷前来朝贡,按照旧例赏赐宴席,命令礼部派送到皇帝在外驻扎的行在所。
凡是诏书到达,设置龙亭仪仗大乐,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门外面迎接。
皇太子穿戴冕服在午门前迎候,到文华殿,行五拜三叩头的礼仪,升殿展开诏书宣读。
使者手捧诏书放置在龙亭之中,皇太子送到午门外。
礼部官把诏书放置在云舆里面,文武官员二品以上的迎接到承天门,按一定仪节展开阅读。
用鼓乐送使者到会同馆。
使者拜见皇太子,行四拜的礼节,在礼部赏赐宴席。
永乐十二年,征伐北方,又规定制度。
常规朝拜在文华殿处理事务,文武官员启奏政事,都到北京。
嘉靖十八年,到南方巡狩,命令皇太子监国。
当时太子年幼,命令辅佐大臣一人留守,军队和国家的机密事务全部听从启奏施行。
永乐八年,皇帝从北京向北征讨。
当时皇太子已经在南方监国,于是命令皇长孙在北京监国。
当时宣宗还没有行冠礼,到举行加冠礼之后纔加称皇太孙。
皇长孙监国的制度是,每天皇长孙在奉天门左面处理政事,侍卫按照常规的仪节。
各司有事,都启奏施行。
如果是军机要享以及王府的重要事务,一面要启奏皇太子处理,一面要上报到皇帝行在所。
皇帝生日,在奉天殿设置香案,按照常规仪节行礼。
天下各司的表文全部送往北直。
四方蛮夷入朝进贡都送到南京。
武选和官吏.百姓有违犯的,大的向皇太子报告,小的由皇长孙施行。
皇亲有犯法的,启奏皇太子监国的地方。
犯罪情节严重以及图谋叛逆的,就在当时拘捕,命令皇亲会同审问。
不服,于是命令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同皇亲再次审问,启奏皇太子,等皇帝回京,上奏请求处理。
凡是向全国各地颁布命令,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
下诏赦罪,先在朝廷宣读,然后颁布施行。
赦符等,则由使者带着交付给所授予的官吏,秘密不敢打开。
开读迎接,仪制各不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颁布诏书的仪节。
在奉天殿设置御座,在殿柬设置宝案,在殿内陈设中和韶乐,在午门和承天门外陈设大乐,在承天门上面设置宣读案,面向西南。
清晨,校尉在宫殿内的挂帘前擎持云盖盘,百官穿着朝服在承天门外顿次排列,公侯在午门外按次排列,面向东西。
皇帝穿戴皮弁服,按照仪节登上宫殿。
礼部官捧持诏书到案前,加盖宝印完毕,放置在云盖盘中。
校尉擎持着云盖盘,从宫殿的束门出去。
大乐奏响,从东面台阶下来,从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面。
乐奏起,公侯走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
赞礼官唱名排列班次,文武官吏各自就位,音乐奏起。
拜四拜,音乐停止。
宣读展读官登上座案,声称有制命,众官跪下。
礼部官员手捧诏书,交给宣读官。
宣读完毕,礼部官员捧持放到云盖盘之中。
赞礼官喊着俯伏兴的口令,音乐超奏。
拜四拜,音乐停止。
行舞蹈山呼礼,又拜四拜。
仪礼司上奏拜礼完毕,皇帝起身。
礼部官员捧持诏书分别交给使者,百官退朝。
嘉靖六年,续定颁诏仪制,鸿胪寺官设置诏案,锦衣卫在奉天殿内的束面设置云盖盘,另外在承天门上设置云盘,在午门外面设置彩车,鸿胪寺官员在承天门上设置宣读案。
百官进入宫殿阶前的赤色地面站立等待,皇帝穿着冕服升座,按朝廷仪制进行。
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跟从,到皇帝宝座前向东站立。
百官进入班列,拜四拜,出来到达承天门外。
礼赞颁布诏书,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交给礼部官吏,捧到云盘案上。
校尉擎持云盖盘,都从宫殿左门出去,到达午门外面,捧持诏书放置在彩车内。
公侯伯三品以上的官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宣读诏书礼赞拜跪,都如同上面的仪制。
礼部官吏捧着韶书交给锦衣卫官员,放置在云匣中,用彩索拴系在龙竿上,颁布降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