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金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郑子聃,字景纯,大定府人。父宏,辽金源令,二子子京、子聃。杨丘行尝谓人曰:“金源二子,凤毛也。小者尤特达,后必名世。”子聃及冠,有能赋声。天德三年,丘行为太子左卫率府率,廷试明日,海陵以子聃程文示丘行,对曰:“可入甲乙。”及拆卷,果中第一甲第三人。调翼城丞,迁赞皇令,召为书画直长。
子聃颇以才望自负,常慊不得为第一甲第一人。正隆二年会试毕,海陵以第一人程文问子聃,子聃少之。海陵问作赋何如,对曰:“甚易。”因自矜,且谓他人莫己若也。海陵不悦,乃使子聃与翰林修撰綦戩、杨伯仁、宣徽判官张汝霖、应奉翰林文字李希颜同进士杂试。七月癸未,海陵御宝昌门临轩观试,以“不贵异物民乃足”为赋题“忠臣犹孝子”为诗题“忧国如饥渴”为论题。上谓读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赋题,能言之或能行之,未可知也。诗、论题,庶戒 臣下。”丁亥,御便殿亲览试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有顷,进官三阶,除翰林修撰。改侍御史。
京畿旱,诏子聃决囚,遂澍雨,人以比颜真卿。迁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迁翰林直学士,兼太子左谕德,显宗深器重之。以疾求补外,遂为沂州防御使,皇太子币赆甚厚,命以安舆之官。召还,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吏部侍郎、同修国史,直学士如故。迁侍讲、兼修国史,上曰:“修海陵实录,知其详无如子聃者。”盖以史事专责之也。二十年,卒,年五十五。子聃英俊有直气,其为文亦然。平生所著诗文二千余篇。
党怀英,字世杰,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赵沨等七人为编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移剌履进曰:“进士擢第后止习吏事,更不复读书,近日始知为学矣。”上曰:“今时进士甚灭裂,唐书中事亦多不知,朕殊不喜。”上谓宰臣曰:“郝俣赋诗颇佳,旧时刘迎能之,李晏不及也。”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七年,有事于南郊,摄中书侍郎读祝册,上曰:“读册至朕名,声微下,虽曰尊君,然在郊庙,礼非所宜,当平读之。”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增修辽史编修官三员,诏分纪、志、列传刊修官,有改除者以书自随。久之,致仕。大安三年卒,年七十八,谥文献。怀英致仕后,章宗诏直学士陈大任继成辽史云。
<b>部分译文</b>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他的先人在辽国做官,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韩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辽天庆二年(1112),韩昉高中进士第一名。补任右拾遗的官职,后转史馆修撰。曾迁任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又加任卫尉卿、知制诰,并充任高丽国信使。
高丽国虽然过去就和我朝互通友好,但是在天会四年(1126),他们奉表称藩而不肯进献有诺言条款的誓表,屡次派人去要盟约,都不得要领。而韩昉又到高丽,再三督促。高丽征求国中读书知古今的人,商榷宗旨措辞,让酬答有针对性。大概经过十天才开始设对。他们对韩昉说:“我们小国侍奉辽、宋二百年来没有誓表,不曾失藩臣礼。现在侍奉贵国应当和对辽、宋是同样的礼节。而屡次盟誓却常常违犯是圣人所不赞许的,一定不敢用誓表。”韩昉说:“贵国一定要用古代的礼制,那么舜帝五年出巡狩猎一次,诸位后妃四出朝拜;周代六年五服一朝,并且六年君王才巡幸一次,诸侯各自向方岳朝拜,现今天子正在西部狩猎,贵国也应当随从向西朝会了。”高丽人无言以对,才说:“这件事情慢慢商议。”韩昉说:“进誓表朝会,一句话就决定了。”于是高丽才进誓表像约定的那样,韩昉还朝。宗干非常高兴,说“:如果不是卿前往,谁能办成这件事?”因此对执事的人说“:从今天开始出境的使者都应当选择。”
第二年(1127),加授韩昉昭文馆直学士之职,兼任堂后官,再加授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后改任礼部尚书,迁升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之职如故。韩昉自从天会十二年(1134)进入礼部,在职共七年。当时,朝廷刚开始讨论礼仪,有的制度沿袭前朝,有的制度要改革,所以韩昉在礼部兼任太常卿时间很久。后被任命为济南府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未获批准。六年(1146),再次上表请求辞职,又拜汴京留守,封郓国公。韩昉仍像当初那样请求辞职,结果按仪同三司的待遇辞了职。天德初年(1149),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韩昉逝世的时候,是六十八岁。
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很宽厚。有个家奴告韩昉把马送给叛徒资助他逃出边境,经考查没有这事,有司把这个家奴还给韩昉,韩昉待他像以前一样,说:“奴才诬告主人有罪,是为了求得好人,有什么值得怪他的呢?”人们称韩昉为长者。韩昉地位虽然尊贵,读书从不曾中断,书不离手,善于写文章,最擅长的是起草诏册,他的著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时很被世人称道。自从出使高丽归来,后来高丽使者到我朝一定问候韩昉是否安好。
胡砺,字元化,是磁州武安人。少年时代就特别好学。天会年间,大军下河北,胡砺被军士劫掠,走到燕地,胡砺逃跑躲藏在香山寺,和雇工们处在一起。韩昉看见对他很惊异,让他赋诗来看他的学问,胡砺操笔写来,立刻写成,思路清晰,韩昉高兴极了,就安置在自己门下,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一同教育他们,从此胡砺的学业天天有长进。韩昉曾经对人说:“胡生的才能一日千里,他日必将闻名于世。”十年(1132),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右拾遗的职务,掌握翰林修撰的权力。时间长了,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是河朔最好的,士子聚居在这里求学的常常以百来计数,胡砺督促教育,乐此不倦,经他指点教授的全部是场屋上游,他的程文即科举考试作为示范的文章,被称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1141),胡砺是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胡砺性格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到汴京,取道真定,在漕司设宴。胡砺想就座,高桢教训他,胡砺说“: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相会自然应有宾主礼。”高桢说“:你他日做了省级官员该当如何?”胡砺说:“当官则行,也没什么要避讳的。”高桢因为他出言雄壮,改变了态度向他道歉。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残暴凶狠,蔑视同僚和下属,胡砺常常以礼折服他,郡守惭愧,完全服了他,把郡事一概委托胡砺。深州所辖五个县,按惯例应该设置弓手一百多名,少者也得六七十人,一年要征收民间钱财五千多万作为这些弓手的酬金。这些弓手都是市井无赖,以缉盗为名,所到之处骚扰百姓。胡砺知道了其中的弊病,全部罢免了这些弓手,接着流传一些谣言,说“某日盗贼要发难,将杀通守。”有人请求胡砺防备,胡砺说:“盗贼所贪图的是钱财罢了,吾贫穷到这个地步,有什么防备的?”当天晚上,命令公署撤除警卫,竟然平安无事。
胡砺又被授翰林修撰,迁任礼部郎中,一时各种典礼如何举行多由胡砺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都到庙堂恭贺,独有胡砺不下跪。海陵问他为什么不跪,胡砺拿政令来答对,并且说“:着朝服下跪,是见君父的礼。”海陵深深器重他。天德初年(1149),胡砺再次升迁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满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官位在卿以下,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卿当副使。”胡砺又迁任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海陵王出巡,胡砺作为护驾侍从人员到汴京,不幸得了病,海陵数次派人临床慰问,胡砺逝世,海陵深切哀悼十分痛惜。胡砺享年五十五岁。
王竞,字无竞,彰德人。机警聪敏,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借助于父祖的功绩补官。宋宣和年间,王竞在太学两次考试合格,被任屯留主簿。进入当朝后,授职大宁县令,历任宝胜盐官,又转为河内县令。这一年地方发生了饥荒,盗贼四起,王竞想方设法悬赏抓拿贼人,不出数月就全部抓获。夏秋季节之交,沁水泛滥,王竞征发百姓修筑堤坝。土豪劣绅和狡猾的官吏趁机作恶,搜刮民财。王竞核实情况后,把要征收的费用几乎削减了一半。全县百姓编了谚语说“:西山至河岸,县官两人半。”因为前任韩希甫与王竞相继治理河内县,都很有才干,而绛州正平县令张元也有些业绩,但比起两人则赶不上,所以谚语这样说。
天眷元年(1138),王竞转任固安县令。皇统初年(1141),参政韩窻向朝廷举荐王竞,于是便召他暂任翰林文字之职,并兼任太常博士。皇上下诏书,命令做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的碑文,王竞完全按实际情况来记述,又请国史校对,因而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碑文作为范例。天眷二年,在馆阁的考试中,王竞的文章位居魁首,于是他被正式授职。
后来,王竞升迁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当时海陵王执掌国政,处理政事都由他一人做主。他想让百官在处置朝政时都避开朝堂。王竞说,作为臣子没有避讳朝政公事的。于是,海陵王才终止了这种做法。萧仲恭由于作为太傅统领三省的功绩而加封亲王,他想援引辽国的旧制,使亲王使用紫罗伞。事情下传到礼部,王竞和郎中翟永固明白地说这不对,最终没让事情通过。海陵王因此很看重王竞。天德初年(1149),王竞转任翰林待制,迁升翰林直学士后,改做礼部侍郎,后又升为翰林侍讲学士,改任太常卿,与其他人一起修订国史。再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仍然参与编修国史。
大定二年(1162)春天,王竞跟随太傅张浩进京朝拜,皇上下诏书重又封他为礼部尚书。这年,王竞奉旨搬迁睿宗的陵墓,所行礼仪不符合典礼制度,结果他被削去两级官职。皇帝又下诏令他创制五龙车,让他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编修国史。大定四年(1164),王竞死于任上。
王竞学识渊博,能做文章,善于草书、隶书,擅长写大字,两京宫殿上的榜文题字都是王竞所写。士大夫推举他为书法第一人。
杨伯仁,字安道,是杨伯雄的弟弟。他本性孝顺友爱,读书能过目成诵。皇统九年(1149),杨伯仁考中进士,但他为了侍奉父母,并不要求安排职务。天德二年(1150),他奉旨接受翰林文字之职。杨伯仁本名伯英,为了避太子光英的忌讳,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海陵王曾经有一天晚上召杨伯仁来赋诗,杨伯仁诗兴很高,不到二鼓的时间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欢喜,把外衣脱下来赏赐给他。海陵王射乌鸦,杨伯仁献上获乌诗委婉劝谏。伯仁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重新任职,皇上赏赐给他金带袭衣,又赐给他白金,以便奉养母亲。杨伯仁改任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在殿中考试时已经名列第一,却没有宣布他的名字。海陵王把吕忠翰在科举考试时做的文章拿给杨伯仁看,问他文章是好是坏,杨伯仁回答说:“应该属于优等。”海陵王说“:那么这人就是今日殿试的状元了。”杨伯仁因为自己事先知道吕忠翰排名第一,于是就夜间住在谏省机关,直等到宣布了他的名字才从谏省出来。海陵王非常赞许杨伯仁做事的谨慎周密。杨伯仁被转调为翰林修撰。
孟宗献在乡试中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杨伯仁读了他应试的文章,称赞他“这个人必会成就大名”这一年,孟宗献在府试、省试、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号称“孟四元”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通晓文章。按照惯例,状元的官级是从七品,授职承务郎,而世宗由于孟宗献的与众不同,授予他从六品官级,任命他做奉直大夫。
杨伯仁改任了著作郎。遇到他母亲逝世,守孝期满脱去孝服后,他调迁为镇西节度副使,进入朝中任起居注,并兼做左拾遗,常上书谈论各方面时事。杨伯仁又改任大名郡少尹。大名郡里的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把他们的党羽清除干净,使全郡境内安定下来。他审察馆陶县大辟的案子,获知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因此给他修建祠堂。大名郡的府尹是荆王完颜文,他由于贪赃枉法被削去封号,降职为德州防御使,身为同知的裴满子宁和杨伯仁、判官谢奴,都因为没有能够纠正荆王的过失而被解除官职。杨伯仁被降为南京留守判官,改为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任三天的时候,被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任翰林待制后,再次兼职右谕德。
杨伯仁做了滨州刺史。郡中有这样的风气:派出做事的家奴逃跑,捉住后可以得到奖赏。杨伯仁到任以后,却斥责家奴的主人,杖杀逃跑的家奴。像这样做了几次,这种坏风气就被制止了。杨伯仁入朝任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依照以前的规矩,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杨伯仁改做吏部侍郎,仍然兼为直学士。郑子聃逝世,宰相举荐杨伯仁接替他的位置。于是,杨伯仁被提升为侍讲,并兼任礼部侍郎。
杨伯仁在翰林的时间很长,文章词采典雅华丽。皇上说:“自韩窻、张钧之后,有翟永固,近期就是张景仁、郑子聃,现在就只有杨伯仁罢了,其他人没见谁会做文章。吕忠翰起草降海陵庶人诏,几次修改加工,却始终不能完全符合朕的意思。状元尽管以诗词文赋冠盖天下,但至于作为使节相互往来,未必都会应对言辞。凡是进士,可以先让他们补充京城外官位的空缺,等考察出其中有善于写文章的人再召来任用。”不出数月,杨伯仁受命兼任左谏议大夫,没多久,又兼任太常卿。
大臣们推荐了几位能够修撰起居注的人,皇上让杨伯仁领导他们工作。杨伯仁身体多病,跟随皇上驾临上京,走到临潢的时候,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得了感冒,于是返回中都。第二年,皇上回驾中都,派使臣慰问杨伯仁,赏赐他药剂。这年,杨伯仁逝世。
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郑子聃,字景纯,大定府人。父宏,辽金源令,二子子京、子聃。杨丘行尝谓人曰:“金源二子,凤毛也。小者尤特达,后必名世。”子聃及冠,有能赋声。天德三年,丘行为太子左卫率府率,廷试明日,海陵以子聃程文示丘行,对曰:“可入甲乙。”及拆卷,果中第一甲第三人。调翼城丞,迁赞皇令,召为书画直长。
子聃颇以才望自负,常慊不得为第一甲第一人。正隆二年会试毕,海陵以第一人程文问子聃,子聃少之。海陵问作赋何如,对曰:“甚易。”因自矜,且谓他人莫己若也。海陵不悦,乃使子聃与翰林修撰綦戩、杨伯仁、宣徽判官张汝霖、应奉翰林文字李希颜同进士杂试。七月癸未,海陵御宝昌门临轩观试,以“不贵异物民乃足”为赋题“忠臣犹孝子”为诗题“忧国如饥渴”为论题。上谓读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赋题,能言之或能行之,未可知也。诗、论题,庶戒 臣下。”丁亥,御便殿亲览试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有顷,进官三阶,除翰林修撰。改侍御史。
京畿旱,诏子聃决囚,遂澍雨,人以比颜真卿。迁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迁翰林直学士,兼太子左谕德,显宗深器重之。以疾求补外,遂为沂州防御使,皇太子币赆甚厚,命以安舆之官。召还,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吏部侍郎、同修国史,直学士如故。迁侍讲、兼修国史,上曰:“修海陵实录,知其详无如子聃者。”盖以史事专责之也。二十年,卒,年五十五。子聃英俊有直气,其为文亦然。平生所著诗文二千余篇。
党怀英,字世杰,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赵沨等七人为编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移剌履进曰:“进士擢第后止习吏事,更不复读书,近日始知为学矣。”上曰:“今时进士甚灭裂,唐书中事亦多不知,朕殊不喜。”上谓宰臣曰:“郝俣赋诗颇佳,旧时刘迎能之,李晏不及也。”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七年,有事于南郊,摄中书侍郎读祝册,上曰:“读册至朕名,声微下,虽曰尊君,然在郊庙,礼非所宜,当平读之。”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增修辽史编修官三员,诏分纪、志、列传刊修官,有改除者以书自随。久之,致仕。大安三年卒,年七十八,谥文献。怀英致仕后,章宗诏直学士陈大任继成辽史云。
<b>部分译文</b>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他的先人在辽国做官,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韩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辽天庆二年(1112),韩昉高中进士第一名。补任右拾遗的官职,后转史馆修撰。曾迁任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又加任卫尉卿、知制诰,并充任高丽国信使。
高丽国虽然过去就和我朝互通友好,但是在天会四年(1126),他们奉表称藩而不肯进献有诺言条款的誓表,屡次派人去要盟约,都不得要领。而韩昉又到高丽,再三督促。高丽征求国中读书知古今的人,商榷宗旨措辞,让酬答有针对性。大概经过十天才开始设对。他们对韩昉说:“我们小国侍奉辽、宋二百年来没有誓表,不曾失藩臣礼。现在侍奉贵国应当和对辽、宋是同样的礼节。而屡次盟誓却常常违犯是圣人所不赞许的,一定不敢用誓表。”韩昉说:“贵国一定要用古代的礼制,那么舜帝五年出巡狩猎一次,诸位后妃四出朝拜;周代六年五服一朝,并且六年君王才巡幸一次,诸侯各自向方岳朝拜,现今天子正在西部狩猎,贵国也应当随从向西朝会了。”高丽人无言以对,才说:“这件事情慢慢商议。”韩昉说:“进誓表朝会,一句话就决定了。”于是高丽才进誓表像约定的那样,韩昉还朝。宗干非常高兴,说“:如果不是卿前往,谁能办成这件事?”因此对执事的人说“:从今天开始出境的使者都应当选择。”
第二年(1127),加授韩昉昭文馆直学士之职,兼任堂后官,再加授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后改任礼部尚书,迁升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之职如故。韩昉自从天会十二年(1134)进入礼部,在职共七年。当时,朝廷刚开始讨论礼仪,有的制度沿袭前朝,有的制度要改革,所以韩昉在礼部兼任太常卿时间很久。后被任命为济南府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未获批准。六年(1146),再次上表请求辞职,又拜汴京留守,封郓国公。韩昉仍像当初那样请求辞职,结果按仪同三司的待遇辞了职。天德初年(1149),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韩昉逝世的时候,是六十八岁。
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很宽厚。有个家奴告韩昉把马送给叛徒资助他逃出边境,经考查没有这事,有司把这个家奴还给韩昉,韩昉待他像以前一样,说:“奴才诬告主人有罪,是为了求得好人,有什么值得怪他的呢?”人们称韩昉为长者。韩昉地位虽然尊贵,读书从不曾中断,书不离手,善于写文章,最擅长的是起草诏册,他的著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时很被世人称道。自从出使高丽归来,后来高丽使者到我朝一定问候韩昉是否安好。
胡砺,字元化,是磁州武安人。少年时代就特别好学。天会年间,大军下河北,胡砺被军士劫掠,走到燕地,胡砺逃跑躲藏在香山寺,和雇工们处在一起。韩昉看见对他很惊异,让他赋诗来看他的学问,胡砺操笔写来,立刻写成,思路清晰,韩昉高兴极了,就安置在自己门下,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一同教育他们,从此胡砺的学业天天有长进。韩昉曾经对人说:“胡生的才能一日千里,他日必将闻名于世。”十年(1132),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右拾遗的职务,掌握翰林修撰的权力。时间长了,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是河朔最好的,士子聚居在这里求学的常常以百来计数,胡砺督促教育,乐此不倦,经他指点教授的全部是场屋上游,他的程文即科举考试作为示范的文章,被称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1141),胡砺是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胡砺性格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到汴京,取道真定,在漕司设宴。胡砺想就座,高桢教训他,胡砺说“: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相会自然应有宾主礼。”高桢说“:你他日做了省级官员该当如何?”胡砺说:“当官则行,也没什么要避讳的。”高桢因为他出言雄壮,改变了态度向他道歉。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残暴凶狠,蔑视同僚和下属,胡砺常常以礼折服他,郡守惭愧,完全服了他,把郡事一概委托胡砺。深州所辖五个县,按惯例应该设置弓手一百多名,少者也得六七十人,一年要征收民间钱财五千多万作为这些弓手的酬金。这些弓手都是市井无赖,以缉盗为名,所到之处骚扰百姓。胡砺知道了其中的弊病,全部罢免了这些弓手,接着流传一些谣言,说“某日盗贼要发难,将杀通守。”有人请求胡砺防备,胡砺说:“盗贼所贪图的是钱财罢了,吾贫穷到这个地步,有什么防备的?”当天晚上,命令公署撤除警卫,竟然平安无事。
胡砺又被授翰林修撰,迁任礼部郎中,一时各种典礼如何举行多由胡砺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都到庙堂恭贺,独有胡砺不下跪。海陵问他为什么不跪,胡砺拿政令来答对,并且说“:着朝服下跪,是见君父的礼。”海陵深深器重他。天德初年(1149),胡砺再次升迁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满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官位在卿以下,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卿当副使。”胡砺又迁任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海陵王出巡,胡砺作为护驾侍从人员到汴京,不幸得了病,海陵数次派人临床慰问,胡砺逝世,海陵深切哀悼十分痛惜。胡砺享年五十五岁。
王竞,字无竞,彰德人。机警聪敏,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借助于父祖的功绩补官。宋宣和年间,王竞在太学两次考试合格,被任屯留主簿。进入当朝后,授职大宁县令,历任宝胜盐官,又转为河内县令。这一年地方发生了饥荒,盗贼四起,王竞想方设法悬赏抓拿贼人,不出数月就全部抓获。夏秋季节之交,沁水泛滥,王竞征发百姓修筑堤坝。土豪劣绅和狡猾的官吏趁机作恶,搜刮民财。王竞核实情况后,把要征收的费用几乎削减了一半。全县百姓编了谚语说“:西山至河岸,县官两人半。”因为前任韩希甫与王竞相继治理河内县,都很有才干,而绛州正平县令张元也有些业绩,但比起两人则赶不上,所以谚语这样说。
天眷元年(1138),王竞转任固安县令。皇统初年(1141),参政韩窻向朝廷举荐王竞,于是便召他暂任翰林文字之职,并兼任太常博士。皇上下诏书,命令做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的碑文,王竞完全按实际情况来记述,又请国史校对,因而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碑文作为范例。天眷二年,在馆阁的考试中,王竞的文章位居魁首,于是他被正式授职。
后来,王竞升迁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当时海陵王执掌国政,处理政事都由他一人做主。他想让百官在处置朝政时都避开朝堂。王竞说,作为臣子没有避讳朝政公事的。于是,海陵王才终止了这种做法。萧仲恭由于作为太傅统领三省的功绩而加封亲王,他想援引辽国的旧制,使亲王使用紫罗伞。事情下传到礼部,王竞和郎中翟永固明白地说这不对,最终没让事情通过。海陵王因此很看重王竞。天德初年(1149),王竞转任翰林待制,迁升翰林直学士后,改做礼部侍郎,后又升为翰林侍讲学士,改任太常卿,与其他人一起修订国史。再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仍然参与编修国史。
大定二年(1162)春天,王竞跟随太傅张浩进京朝拜,皇上下诏书重又封他为礼部尚书。这年,王竞奉旨搬迁睿宗的陵墓,所行礼仪不符合典礼制度,结果他被削去两级官职。皇帝又下诏令他创制五龙车,让他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编修国史。大定四年(1164),王竞死于任上。
王竞学识渊博,能做文章,善于草书、隶书,擅长写大字,两京宫殿上的榜文题字都是王竞所写。士大夫推举他为书法第一人。
杨伯仁,字安道,是杨伯雄的弟弟。他本性孝顺友爱,读书能过目成诵。皇统九年(1149),杨伯仁考中进士,但他为了侍奉父母,并不要求安排职务。天德二年(1150),他奉旨接受翰林文字之职。杨伯仁本名伯英,为了避太子光英的忌讳,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海陵王曾经有一天晚上召杨伯仁来赋诗,杨伯仁诗兴很高,不到二鼓的时间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欢喜,把外衣脱下来赏赐给他。海陵王射乌鸦,杨伯仁献上获乌诗委婉劝谏。伯仁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重新任职,皇上赏赐给他金带袭衣,又赐给他白金,以便奉养母亲。杨伯仁改任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在殿中考试时已经名列第一,却没有宣布他的名字。海陵王把吕忠翰在科举考试时做的文章拿给杨伯仁看,问他文章是好是坏,杨伯仁回答说:“应该属于优等。”海陵王说“:那么这人就是今日殿试的状元了。”杨伯仁因为自己事先知道吕忠翰排名第一,于是就夜间住在谏省机关,直等到宣布了他的名字才从谏省出来。海陵王非常赞许杨伯仁做事的谨慎周密。杨伯仁被转调为翰林修撰。
孟宗献在乡试中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杨伯仁读了他应试的文章,称赞他“这个人必会成就大名”这一年,孟宗献在府试、省试、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号称“孟四元”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通晓文章。按照惯例,状元的官级是从七品,授职承务郎,而世宗由于孟宗献的与众不同,授予他从六品官级,任命他做奉直大夫。
杨伯仁改任了著作郎。遇到他母亲逝世,守孝期满脱去孝服后,他调迁为镇西节度副使,进入朝中任起居注,并兼做左拾遗,常上书谈论各方面时事。杨伯仁又改任大名郡少尹。大名郡里的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把他们的党羽清除干净,使全郡境内安定下来。他审察馆陶县大辟的案子,获知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因此给他修建祠堂。大名郡的府尹是荆王完颜文,他由于贪赃枉法被削去封号,降职为德州防御使,身为同知的裴满子宁和杨伯仁、判官谢奴,都因为没有能够纠正荆王的过失而被解除官职。杨伯仁被降为南京留守判官,改为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任三天的时候,被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任翰林待制后,再次兼职右谕德。
杨伯仁做了滨州刺史。郡中有这样的风气:派出做事的家奴逃跑,捉住后可以得到奖赏。杨伯仁到任以后,却斥责家奴的主人,杖杀逃跑的家奴。像这样做了几次,这种坏风气就被制止了。杨伯仁入朝任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依照以前的规矩,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杨伯仁改做吏部侍郎,仍然兼为直学士。郑子聃逝世,宰相举荐杨伯仁接替他的位置。于是,杨伯仁被提升为侍讲,并兼任礼部侍郎。
杨伯仁在翰林的时间很长,文章词采典雅华丽。皇上说:“自韩窻、张钧之后,有翟永固,近期就是张景仁、郑子聃,现在就只有杨伯仁罢了,其他人没见谁会做文章。吕忠翰起草降海陵庶人诏,几次修改加工,却始终不能完全符合朕的意思。状元尽管以诗词文赋冠盖天下,但至于作为使节相互往来,未必都会应对言辞。凡是进士,可以先让他们补充京城外官位的空缺,等考察出其中有善于写文章的人再召来任用。”不出数月,杨伯仁受命兼任左谏议大夫,没多久,又兼任太常卿。
大臣们推荐了几位能够修撰起居注的人,皇上让杨伯仁领导他们工作。杨伯仁身体多病,跟随皇上驾临上京,走到临潢的时候,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得了感冒,于是返回中都。第二年,皇上回驾中都,派使臣慰问杨伯仁,赏赐他药剂。这年,杨伯仁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