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高中文言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或许此文作者的版本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位于第三段初。)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总结

    贾谊的三篇过秦论

    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过秦论与阿房宫赋之比较

    陈从政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

    异体

    第一,写作手法不同。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

    第二,立论角度不同。

    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构

    第一,写作目的相同。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

    第二,灭亡原因相同。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第三,全文结构相同。

    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207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全文4段,前3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

    第四,都用铺排渲染。

    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

    第五,语言整齐峻拔。

    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字词整理(上篇)</span></h2>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通假字</span></h3>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通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 敝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一词多义</span></h3>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词类活用</span></h3>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古今异义</span></h3>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 (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 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虚词把握</span></h3>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特殊句式</span></h3>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