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1908远东狂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07891908远东狂人第308章军令如山
豫南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夏收刚刚结束,乡农全家老少齐上阵,忙碌了十多天后,总算是可以看着那颗粒饱满的粮食堆满谷仓了,从去年年尾开始,直到夏收之前,一直风调雨顺,确实是个好年景,除了豫北、豫西闹了阵旱般之外,河南多数地区的乡民已拥有了下半年的口粮。而豫南地区又因为革命军政府减免田赋的举动而更受实惠,只不过那地租仍然是水涨船高,真正落到佃户手里的粮食确实也说不上多,不过每日几顿稀饭还是可以保证的。
豫南地区之所以丰收,不仅是因为年景好,更是因为没有什么大的战乱,自从清军第二军解体之后。豫南就落入了革命党之手,虽然后来从豫西开来了一支匪性较强的“革命队伍”乱哄哄的闹腾了一眸子,不过随着奋进会和共和军的强势介入。豫南地区很快平静下来,农业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农村也基本上平静下来。
豫南的百姓感激之余,一些愚夫蒙妇也为共和军立起了长生牌位,至于共和军的那位总司令赵北赵振华,他的名讳更是成了供桌上常见的文字,虽然此举被批评为“封建迷信”但是百姓们不管这些,他们或许是愚昧的,但并不是傻子,谁能给他们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他们就给谁立长生牌位,至于他是革命党还是北洋官,百姓们却是不问的。
对于这种迷信活动,共和军的政宣委曾明令取饰,但无奈力量不足。再加上必须考虑到乡村中的传统势力和文化,所以,他们很快将主要精力转向“锄社”的建立,不过短短数月工夫,豫南与湖北接壤的数十个县已成立了数百家“锄社”此次夏收中“锄社”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也为乡村社会秩序的恢复立下汗马功劳。
不过随着南北局势的紧张加剧,豫南的丰收局面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机灵的有钱人已拖家带口逃去了安徽、湖北,穷人虽然没走,但是也在“锄社”的协调下开始为战争做准备,不仅将多余的粮食换成了洋钱,而且还参加了乡村民兵。手持大刀长矛,在战争时期协助军政府的革命卫队保卫家园,维持乡村社会秩序。
这种时候“锄社”又体现出了它的半军事色彩,但更主要的,它现在仍是一个乡村互助组织。
百姓们都在忙着迎接战争,至于战争的主角更是满负荷的运转起来,沿着这条南北走向的京汉铁路不停的调动,几乎每天都能在铁路线上看见疾驰的军用列车。
伴着滚滚黑烟,又一列军用列车出现在了豫南的旷野中,大马力的火车头拖带着数十节沉重的车厢,平稳而坚定的向北方驶去。
站在守车的登车台上,手扶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铁栏杆,蒋作宾极目远眺,向那夏收过后的田间地头望去。身边站着他的参谋和副官。
这列军列运载的是联合阵线第十六师的部队,一个步兵旅先遣团。目的地是汝宁府北部的西平县,最高指挥官就是蒋作宾。
他们是弃增援西平驻军的作为师长,蒋作宾率领先头部队走在最前头。
作为一个在国外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高级军官,蒋作宾有着对胜利的强烈渴望,何况,他今年才二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此次增援西平,也是他第一次指挥整建制的正规部队进行作战,他本能的想在此次战役中赢得胜利。
但是蒋作宾无法在西平获得他的第一次正规作战的胜利,因为联合阵线总司令部向他下达的命令非常明确而干脆:此战只许败,不许胜。
接到命令的一刹那,蒋作宾只觉两眼金光直冒,差点摔帽子走人。
凭什么别人打仗是为了胜利。而我蒋家人打仗却是为了失败?
蒋作宾不服气,想去找总司令理论。但却被师参谋长王家驹拦了下来。王参谋长只说了一句话“服从上级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就是这一句话让蒋师长立刻冷静下来。
蒋作宾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的军事教育,他很清楚“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日本军队里,即使上级命令下级去执行自杀任务,下级也绝对不能违抗命令。当年日俄战争,据说日本就是依靠这种“军令如山”获得了胜利。
“军令如工。”这是教条,也是真理,古往今来,无论中国的军队还是外国的军队,都将其奉为铁律,不能贯彻这一铁律教条的部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正面的例子很多,至于反面的例子。清廷的旧式部队就是战无不败、攻无不溃的典型。所以。清廷才会下定决心刮练新军。
共和军就是由清末新军演变而来,共和军的总司令赵北更是将“军令如工”摆在了军队建设的最重要位置上,为了统,一军令,他甚至不惜冒着兵变的风险将群治学社排挤到一边,由此即可看出总司令对于军队指挥戈一的重视程度。
在这样一支军队里,违抗军令是会遭到产厉惩处的,这一点,蒋作宾在率领部队加入联合阵线之后就认识到了。
所以,在犹豫了一番之后,蒋作宾无奈的接受了命令,也接受了他的命运,可是偏偏这个军令是绝密。除了他和师参谋长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此去西平是去打败仗的,所以,如果此战失败,将对蒋作宾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除非联合阵线赢的最后的胜利,否则的话,他蒋作宾“联合咒战败第人”的帽子恐怕就会泣么一自戴下尖但是,此次南... -->>
107891908远东狂人第308章军令如山
豫南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夏收刚刚结束,乡农全家老少齐上阵,忙碌了十多天后,总算是可以看着那颗粒饱满的粮食堆满谷仓了,从去年年尾开始,直到夏收之前,一直风调雨顺,确实是个好年景,除了豫北、豫西闹了阵旱般之外,河南多数地区的乡民已拥有了下半年的口粮。而豫南地区又因为革命军政府减免田赋的举动而更受实惠,只不过那地租仍然是水涨船高,真正落到佃户手里的粮食确实也说不上多,不过每日几顿稀饭还是可以保证的。
豫南地区之所以丰收,不仅是因为年景好,更是因为没有什么大的战乱,自从清军第二军解体之后。豫南就落入了革命党之手,虽然后来从豫西开来了一支匪性较强的“革命队伍”乱哄哄的闹腾了一眸子,不过随着奋进会和共和军的强势介入。豫南地区很快平静下来,农业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农村也基本上平静下来。
豫南的百姓感激之余,一些愚夫蒙妇也为共和军立起了长生牌位,至于共和军的那位总司令赵北赵振华,他的名讳更是成了供桌上常见的文字,虽然此举被批评为“封建迷信”但是百姓们不管这些,他们或许是愚昧的,但并不是傻子,谁能给他们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他们就给谁立长生牌位,至于他是革命党还是北洋官,百姓们却是不问的。
对于这种迷信活动,共和军的政宣委曾明令取饰,但无奈力量不足。再加上必须考虑到乡村中的传统势力和文化,所以,他们很快将主要精力转向“锄社”的建立,不过短短数月工夫,豫南与湖北接壤的数十个县已成立了数百家“锄社”此次夏收中“锄社”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也为乡村社会秩序的恢复立下汗马功劳。
不过随着南北局势的紧张加剧,豫南的丰收局面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机灵的有钱人已拖家带口逃去了安徽、湖北,穷人虽然没走,但是也在“锄社”的协调下开始为战争做准备,不仅将多余的粮食换成了洋钱,而且还参加了乡村民兵。手持大刀长矛,在战争时期协助军政府的革命卫队保卫家园,维持乡村社会秩序。
这种时候“锄社”又体现出了它的半军事色彩,但更主要的,它现在仍是一个乡村互助组织。
百姓们都在忙着迎接战争,至于战争的主角更是满负荷的运转起来,沿着这条南北走向的京汉铁路不停的调动,几乎每天都能在铁路线上看见疾驰的军用列车。
伴着滚滚黑烟,又一列军用列车出现在了豫南的旷野中,大马力的火车头拖带着数十节沉重的车厢,平稳而坚定的向北方驶去。
站在守车的登车台上,手扶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铁栏杆,蒋作宾极目远眺,向那夏收过后的田间地头望去。身边站着他的参谋和副官。
这列军列运载的是联合阵线第十六师的部队,一个步兵旅先遣团。目的地是汝宁府北部的西平县,最高指挥官就是蒋作宾。
他们是弃增援西平驻军的作为师长,蒋作宾率领先头部队走在最前头。
作为一个在国外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高级军官,蒋作宾有着对胜利的强烈渴望,何况,他今年才二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此次增援西平,也是他第一次指挥整建制的正规部队进行作战,他本能的想在此次战役中赢得胜利。
但是蒋作宾无法在西平获得他的第一次正规作战的胜利,因为联合阵线总司令部向他下达的命令非常明确而干脆:此战只许败,不许胜。
接到命令的一刹那,蒋作宾只觉两眼金光直冒,差点摔帽子走人。
凭什么别人打仗是为了胜利。而我蒋家人打仗却是为了失败?
蒋作宾不服气,想去找总司令理论。但却被师参谋长王家驹拦了下来。王参谋长只说了一句话“服从上级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就是这一句话让蒋师长立刻冷静下来。
蒋作宾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的军事教育,他很清楚“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日本军队里,即使上级命令下级去执行自杀任务,下级也绝对不能违抗命令。当年日俄战争,据说日本就是依靠这种“军令如山”获得了胜利。
“军令如工。”这是教条,也是真理,古往今来,无论中国的军队还是外国的军队,都将其奉为铁律,不能贯彻这一铁律教条的部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正面的例子很多,至于反面的例子。清廷的旧式部队就是战无不败、攻无不溃的典型。所以。清廷才会下定决心刮练新军。
共和军就是由清末新军演变而来,共和军的总司令赵北更是将“军令如工”摆在了军队建设的最重要位置上,为了统,一军令,他甚至不惜冒着兵变的风险将群治学社排挤到一边,由此即可看出总司令对于军队指挥戈一的重视程度。
在这样一支军队里,违抗军令是会遭到产厉惩处的,这一点,蒋作宾在率领部队加入联合阵线之后就认识到了。
所以,在犹豫了一番之后,蒋作宾无奈的接受了命令,也接受了他的命运,可是偏偏这个军令是绝密。除了他和师参谋长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此去西平是去打败仗的,所以,如果此战失败,将对蒋作宾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除非联合阵线赢的最后的胜利,否则的话,他蒋作宾“联合咒战败第人”的帽子恐怕就会泣么一自戴下尖但是,此次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