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邓四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绵延的群山不知从何迤俪而来,势如龙蛇奔走;青峰挺立,宛如天马行空,凌空呼啸而来,划破长空而去,这是一方水墨画卷一般诗意的山水。
山高林密,嘉木森森,绿草丰茂,鸟语花香,清幽宁静,山上有寺,掩藏于古木参天深处,和山岚旭日一起,与清风明月一道,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年代久远的传奇,这是一个人文厚重宛如世外桃源的去处。
天上银河,人间银汉。位于蓬安县最南端的银汉镇,距离蓬安县城约40公里之远,全镇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一万五千多人口。小镇地处蓬安、广安、岳池三县交界之处,鸡鸣三县闻,按理说,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偏僻小镇本无什么奇特之处,相反,倒是因其僻远,反倒是有些人迹罕至而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里却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个名叫银汉镇的地方,它的境内却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那古寺曾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寄寓游学之地,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从此,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古寺命名为“来苏寺”同时,该镇内有还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正因为如此,一座位于三县交界之处的偏僻小镇也就因此而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传奇和令人无限心驰神往的魅力了。
2011年5月6日上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独自一人,背上心爱的照相机,在蓬安县城新车站搭上一辆去罗家镇的中巴车终于成行。一个能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慕名而至的寄寓游学之地,我想其中自然会有她的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过人之处的魅力的。
车至罗家镇,然后转乘一辆到银汉镇去的长安牌小面包车,车费5块钱,小面包车先将到一个叫南燕乡的地方赶场的乘客们送达后,然后再倒转车头来,驶上一条倾斜的坡形岔道再往银汉镇驶去,沿途随时都有三三两两赶场割肉买酒然后回家的农人招呼乘车,向同坐一车的当地农人打听来苏寺的所在,同车的当地人用手指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座状如驼峰似的高大山峰纷纷向我介绍说:“那座最高的山上就是来苏寺,寺里曾是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900多年前到我们蓬安来读书和住过的地方,山上还有他亲笔题字的墨宝和洗砚池!”接着,大家又纷纷向我介绍说:“除了来苏寺,对面还有白云寨,黄泥巴寨,都是些古寨,都有七八百米高,地势险要,当年清朝的时候,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在山上打过仗,现在山上还遗留有白莲教义军转战撤退时留下的手把岩、灯盏岩等等遗迹。”
车至镇上,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正炽,先去镇上转了转,发现场镇很大,街道上两边几乎都是新建的混凝土砖混结构的楼房,街上人烟稀少,偶尔可以看见洞开的卷帘门里坐着三三两两闲谈的老人,走了几条街巷后,发觉错综复杂的街巷布局设计居然有些酷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设计的八卦阵一样,令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迷宫一般。
因有一位姓康的海田同乡在该镇小学担任校长,先前也是和我在学校教书共事近10年的同事,此人甚是精明能干,于是顺路前去拜望。然其已到县城出差去了,因此遗憾不得而遇。穿过一条街巷,走上一条蜿蜒曲折的田埂小径,银汉小学就座落在一块平坦田野的土坡之上,中间是一座三层楼的教学楼,据教学楼一楼通道左墙上大理石碑刻介绍该楼是一位澳门女老板1998年捐资20万元修建的。教学楼前有一块不大的学生操场,右边是一户当地农民的住房,小学校园和当地农民住房就杂处一起,看上去都有些破败、荒凉。教学楼紧锁的铁门后面是一座古庙,原先曾作学校教室使用,由于年久失修,现也已毁弃。教学楼前的左边是简陋的学校食堂和小卖部,时值中午放午学时分,只见一株高大挺拔三四人才能合抱的枝繁叶茂的古蓉树下,三三两两的孩童们端着饭盅正坐在树下花台上吃着午饭。旁边有一二三米长的洗衣台,吃完饭的学童们正排着一字长线挤于台前清洗饭盅,还有的学童正于低矮的食堂门前端着饭盅手里拿着一角两角的角票排队打菜,食堂门前有一口近一米高的铁皮桶,桶内盛有清汤,偶有吃饭的学童用大铁瓢舀上一瓢清汤食用算是解渴。学校的几位老师和工人都是十分地淳朴,见了生人,都是热情厚道地招呼或让座。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当地学校的教师们都非常敬业,学生们学习也都十分勤奋刻苦,这一切的一切,或许多多少少算是受到了近千年以前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寄寓游学当地至今文脉悠远一脉相传的影响吧。
下午两点多钟,太阳依旧正炽,于镇上花... -->>
绵延的群山不知从何迤俪而来,势如龙蛇奔走;青峰挺立,宛如天马行空,凌空呼啸而来,划破长空而去,这是一方水墨画卷一般诗意的山水。
山高林密,嘉木森森,绿草丰茂,鸟语花香,清幽宁静,山上有寺,掩藏于古木参天深处,和山岚旭日一起,与清风明月一道,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年代久远的传奇,这是一个人文厚重宛如世外桃源的去处。
天上银河,人间银汉。位于蓬安县最南端的银汉镇,距离蓬安县城约40公里之远,全镇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一万五千多人口。小镇地处蓬安、广安、岳池三县交界之处,鸡鸣三县闻,按理说,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偏僻小镇本无什么奇特之处,相反,倒是因其僻远,反倒是有些人迹罕至而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里却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个名叫银汉镇的地方,它的境内却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那古寺曾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寄寓游学之地,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从此,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古寺命名为“来苏寺”同时,该镇内有还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正因为如此,一座位于三县交界之处的偏僻小镇也就因此而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传奇和令人无限心驰神往的魅力了。
2011年5月6日上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独自一人,背上心爱的照相机,在蓬安县城新车站搭上一辆去罗家镇的中巴车终于成行。一个能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慕名而至的寄寓游学之地,我想其中自然会有她的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过人之处的魅力的。
车至罗家镇,然后转乘一辆到银汉镇去的长安牌小面包车,车费5块钱,小面包车先将到一个叫南燕乡的地方赶场的乘客们送达后,然后再倒转车头来,驶上一条倾斜的坡形岔道再往银汉镇驶去,沿途随时都有三三两两赶场割肉买酒然后回家的农人招呼乘车,向同坐一车的当地农人打听来苏寺的所在,同车的当地人用手指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座状如驼峰似的高大山峰纷纷向我介绍说:“那座最高的山上就是来苏寺,寺里曾是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900多年前到我们蓬安来读书和住过的地方,山上还有他亲笔题字的墨宝和洗砚池!”接着,大家又纷纷向我介绍说:“除了来苏寺,对面还有白云寨,黄泥巴寨,都是些古寨,都有七八百米高,地势险要,当年清朝的时候,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在山上打过仗,现在山上还遗留有白莲教义军转战撤退时留下的手把岩、灯盏岩等等遗迹。”
车至镇上,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正炽,先去镇上转了转,发现场镇很大,街道上两边几乎都是新建的混凝土砖混结构的楼房,街上人烟稀少,偶尔可以看见洞开的卷帘门里坐着三三两两闲谈的老人,走了几条街巷后,发觉错综复杂的街巷布局设计居然有些酷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设计的八卦阵一样,令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迷宫一般。
因有一位姓康的海田同乡在该镇小学担任校长,先前也是和我在学校教书共事近10年的同事,此人甚是精明能干,于是顺路前去拜望。然其已到县城出差去了,因此遗憾不得而遇。穿过一条街巷,走上一条蜿蜒曲折的田埂小径,银汉小学就座落在一块平坦田野的土坡之上,中间是一座三层楼的教学楼,据教学楼一楼通道左墙上大理石碑刻介绍该楼是一位澳门女老板1998年捐资20万元修建的。教学楼前有一块不大的学生操场,右边是一户当地农民的住房,小学校园和当地农民住房就杂处一起,看上去都有些破败、荒凉。教学楼紧锁的铁门后面是一座古庙,原先曾作学校教室使用,由于年久失修,现也已毁弃。教学楼前的左边是简陋的学校食堂和小卖部,时值中午放午学时分,只见一株高大挺拔三四人才能合抱的枝繁叶茂的古蓉树下,三三两两的孩童们端着饭盅正坐在树下花台上吃着午饭。旁边有一二三米长的洗衣台,吃完饭的学童们正排着一字长线挤于台前清洗饭盅,还有的学童正于低矮的食堂门前端着饭盅手里拿着一角两角的角票排队打菜,食堂门前有一口近一米高的铁皮桶,桶内盛有清汤,偶有吃饭的学童用大铁瓢舀上一瓢清汤食用算是解渴。学校的几位老师和工人都是十分地淳朴,见了生人,都是热情厚道地招呼或让座。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当地学校的教师们都非常敬业,学生们学习也都十分勤奋刻苦,这一切的一切,或许多多少少算是受到了近千年以前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寄寓游学当地至今文脉悠远一脉相传的影响吧。
下午两点多钟,太阳依旧正炽,于镇上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