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安晓玲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我国的两个文化断层
各国在创立文字时,初期都存在与语言脱节的问题;但随着书写文字材料的进步,很快都与语言一致,使文字成为语言的表达工具。唯有我国,文字独立于语言,不是民众语言的表达工具。在古老的年代,由于文字刻写在骨壳(甲骨文或者骨笺文字)、石头和竹签(蝌蚪文)上,只好简化记事,与语言不同。但是,当开始在丝绢,特别是纸张上,完全不限制文字的书写时,我国的古代文人依然沿老祖宗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先秦古文和文言文,与民众的语言的距离愈来愈远。主要原因是我国文人自持清高,即“万般皆下品,唯一读书高”文言文就成为文人比普通庶民高的标志和台阶,成为他们自我标榜、自居上品的本钱。普通民众的语言、书信和民间文艺,都使用通俗文字,被文人们鄙视成下里巴人的行为;不堪与他们文人,阳春白雪的高贵人物为伍。从我国有文字到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足足四千余内,文人们一直高高在上,不愿与民众靠近,致使文言文只用于官方、文人和文史的活动,同广大民众的语言基本上没有关系。不做官和学问的一般人,包括普通文人或者落魄文人,使用的也是通俗言语和通俗文字。这就形成了我国的第一个文化断层。
解放后,为了便于人民识字,推广了简体字,的确减少了老百姓学习汉字的困难,但却导致我国的第二个文化断层的产生。文言文和繁体字,就构成我国文化的两条鸿沟,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这个特色正是我国文人严重轻视广大民众、脱离人民的标志和罪孽!自从白话文在全国推广开始,官方、文人和平民都使用白话文和普通话之后,文言文便变成了古僵尸,与近代社会和民众没有关系。
二解决文化断层的办法
因为电脑的普及,繁体字这个文化断层很轻易的就解决了。采用转换软件,可以在1秒钟内,把一篇繁体字文章变成简体文。因此,台湾等地区的文字资料,很快可以转化为内地人可以阅读的东西;而不需要在中学开设繁体字课,让大家再学习繁体字。同样,内地以外的中国人也不必学简体字,照样可以查看内地的资料和文件。
惟独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对广大人民一直不使用的文言文,仍然恋恋不舍,非要大家学习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用不着的文字呢?
在教育中,一直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是为了“用”“用”既是动机,也是目的。在广大人民的生活中,没有需要学习文言文的动机,更不要使用文言文的需要。这种既无学习动机,又没有使用的目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为何在中学课程中,就不能取消呢?
先秦古文大都用蝌蚪文和大篆写成,通过对古文经学的认辨和训译成今文经学,大部分文人不再学习蝌蚪文和大篆文,只学习今文经学。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我们老祖宗翻译古文经学那样,把我国古文和文言文书写的所有资料翻译成白话文,而非要大家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文言文文字呢?学习马列主义的著作,不都是采取翻译的方式,而不是要大家学习德语和俄语吗?
当今的文言文中,有关古代的记事都是由从古文翻译过来的。例如,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易、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都是由先秦的大篆文训译而来。后来的文人(包括现在极力主张全国人都要学习文言文的老夫子在内)都不再学习大篆文,而直接阅读文言文的译本。如果不学文言文,就有忘记我们祖先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导致“文化自卑,文化自残”、“民族堪忧”、“汉语,我为你哭!”等等骇人听闻的局面(见文章[1]),那么,请问专门搞文学的专业人员,不学大篆文,去阅读“易经”等四书五经的原著,你们只学习这些原著的文言文译本,应该扣什么帽子?
复古派对有些学者可以用英文写论文,却读不懂“论语”耿耿于怀(见文章[1]),作为“文化自残”、“民族堪忧”的证明;试问:你们专门搞文学的看不懂大篆文,只能读懂“论语”的文言文译本,阅读不了大篆文的“论语”原著,该如何上纲上线?你们不读尔等老祖宗孔夫子用大篆文书写的原著,只读文言文的译本,能算是继承了先秦古文的文化吗?如果说只读文言文译本就可以继承中华民族远古代文化,为什么近代人通过阅读白话文译本,就是忘了中国文化,抛弃了中华的文明呢?
我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但这个“古”字也给我们带来许多灾难。一些形左实右的人,总以为古代好,极力主张恢复“周礼”谁见过大周的社会风情和习俗啦?不过根据大篆文的记载,就信以为真。夸大、粉饰太平是文人的特色和职业... -->>
一我国的两个文化断层
各国在创立文字时,初期都存在与语言脱节的问题;但随着书写文字材料的进步,很快都与语言一致,使文字成为语言的表达工具。唯有我国,文字独立于语言,不是民众语言的表达工具。在古老的年代,由于文字刻写在骨壳(甲骨文或者骨笺文字)、石头和竹签(蝌蚪文)上,只好简化记事,与语言不同。但是,当开始在丝绢,特别是纸张上,完全不限制文字的书写时,我国的古代文人依然沿老祖宗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先秦古文和文言文,与民众的语言的距离愈来愈远。主要原因是我国文人自持清高,即“万般皆下品,唯一读书高”文言文就成为文人比普通庶民高的标志和台阶,成为他们自我标榜、自居上品的本钱。普通民众的语言、书信和民间文艺,都使用通俗文字,被文人们鄙视成下里巴人的行为;不堪与他们文人,阳春白雪的高贵人物为伍。从我国有文字到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足足四千余内,文人们一直高高在上,不愿与民众靠近,致使文言文只用于官方、文人和文史的活动,同广大民众的语言基本上没有关系。不做官和学问的一般人,包括普通文人或者落魄文人,使用的也是通俗言语和通俗文字。这就形成了我国的第一个文化断层。
解放后,为了便于人民识字,推广了简体字,的确减少了老百姓学习汉字的困难,但却导致我国的第二个文化断层的产生。文言文和繁体字,就构成我国文化的两条鸿沟,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这个特色正是我国文人严重轻视广大民众、脱离人民的标志和罪孽!自从白话文在全国推广开始,官方、文人和平民都使用白话文和普通话之后,文言文便变成了古僵尸,与近代社会和民众没有关系。
二解决文化断层的办法
因为电脑的普及,繁体字这个文化断层很轻易的就解决了。采用转换软件,可以在1秒钟内,把一篇繁体字文章变成简体文。因此,台湾等地区的文字资料,很快可以转化为内地人可以阅读的东西;而不需要在中学开设繁体字课,让大家再学习繁体字。同样,内地以外的中国人也不必学简体字,照样可以查看内地的资料和文件。
惟独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对广大人民一直不使用的文言文,仍然恋恋不舍,非要大家学习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用不着的文字呢?
在教育中,一直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是为了“用”“用”既是动机,也是目的。在广大人民的生活中,没有需要学习文言文的动机,更不要使用文言文的需要。这种既无学习动机,又没有使用的目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为何在中学课程中,就不能取消呢?
先秦古文大都用蝌蚪文和大篆写成,通过对古文经学的认辨和训译成今文经学,大部分文人不再学习蝌蚪文和大篆文,只学习今文经学。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我们老祖宗翻译古文经学那样,把我国古文和文言文书写的所有资料翻译成白话文,而非要大家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文言文文字呢?学习马列主义的著作,不都是采取翻译的方式,而不是要大家学习德语和俄语吗?
当今的文言文中,有关古代的记事都是由从古文翻译过来的。例如,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易、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都是由先秦的大篆文训译而来。后来的文人(包括现在极力主张全国人都要学习文言文的老夫子在内)都不再学习大篆文,而直接阅读文言文的译本。如果不学文言文,就有忘记我们祖先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导致“文化自卑,文化自残”、“民族堪忧”、“汉语,我为你哭!”等等骇人听闻的局面(见文章[1]),那么,请问专门搞文学的专业人员,不学大篆文,去阅读“易经”等四书五经的原著,你们只学习这些原著的文言文译本,应该扣什么帽子?
复古派对有些学者可以用英文写论文,却读不懂“论语”耿耿于怀(见文章[1]),作为“文化自残”、“民族堪忧”的证明;试问:你们专门搞文学的看不懂大篆文,只能读懂“论语”的文言文译本,阅读不了大篆文的“论语”原著,该如何上纲上线?你们不读尔等老祖宗孔夫子用大篆文书写的原著,只读文言文的译本,能算是继承了先秦古文的文化吗?如果说只读文言文译本就可以继承中华民族远古代文化,为什么近代人通过阅读白话文译本,就是忘了中国文化,抛弃了中华的文明呢?
我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但这个“古”字也给我们带来许多灾难。一些形左实右的人,总以为古代好,极力主张恢复“周礼”谁见过大周的社会风情和习俗啦?不过根据大篆文的记载,就信以为真。夸大、粉饰太平是文人的特色和职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