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猎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带着四百新兵来到黄河故道,很快就发现了那只铁还埋在双沙之中,只露出两支扁角。
四百人拿着锄头挖了半天,总算将铁牛身边的泥沙清理干净。铁牛是一头扁角水牛,浑身青黑,低着头,同普通水牛一般大小,看重量至少有一万斤。这么多铁,不知道可以打造多少兵器。看着这头大畜生,高原几乎要笑出声来。
找第二头牛的过程要长些,四百多人提着锄头一阵乱挖,怎么也找不到。好是高原灵机一动,找来一块磁铁,用线吊了,走了两里地,总算在一片乱石中将这个大家伙寻到。
两万斤生铁若全部做成枪头,至少可以组织一支上万人的长矛兵。目前,以陈留的科技水平和薄弱的家底,也只能生产这种廉价的长枪兵。至于火炮和鸟枪,那是想都不要想。不过,长枪兵若用得好,也是一支非常厉害的兵种。唯一的弱点就是每战必须组成厚实的方阵,机动性不足,而且容易被敌人的远程武器骚扰。
铁牛除了用来造兵器外,剩余的部分还可以用来造农具,垦荒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唯一的麻烦是这东西太重要,没办法从河里弄回去。
不得以,高原只得让铁匠住在河滩上,又给他们建了两座小型高炉,运来南部山区的煤炭,准备就地开工。
十来个匠人小心地从铁牛身上敲下铁快,轮圆了铁锤。日夜不停地敲打。只几天就打出一千个枪头。高原看了看着些铁枪头,长约一尺,两边开刃,像是一把小剑,为了防止长枪刺入人体过深,高原建议他们在枪头后面两册各打了一个两工分长的横枝。
等长枪打够之后,高原让他们停了下来。兵器是够了,农具却还没有着落,若全是兵器。等到秋收,大家可都要饿肚子了。
现在高原地后勤虽然全靠闯军供给,可高原知道,这个供给随时都有可能被李自成掐断。只要他愿意。再说,来的时候,高原答应替罗汝才提供蔬菜。现在陈留已经有一万多百姓,未来还有吸纳更多流民。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李自成可没有义务帮着解决。
于是,高原又开始打农具。农具可比兵器耗费钢铁,等一头铁牛用完。一千个锄头,两百把镰刀终于做好。
分配农具的时候还扯了些皮,任何人都知道。有了农具就有吃饱饭的可能。而现在的陈留是人多地多。农具少。如何分配这些农具让高原抓了半天脑袋。
最后。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以五户为一里,以十户为一保地住在一起。选出里长和保长。农具由里、保统一保管,等到下地的时候,统一分派。
至于里长和保长,自然又王黄两家的乡亲担任,现在,高原的最忠实地支持者就是这两家的乡亲。一来,大家本来就熟。二来,高原得到陈留之后,将大量的良田分配给这两家人。几乎在一夜晚之间,这两家人都变成了新兴地主。未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王黄两家人做起事来比高原还热心。
至于迁徙过来地一万陈留百姓,也都分了土地,一个个都从贫雇农变成了小自耕农。
土地有的是,但人口却不多。而高原分配土地的原则是优先照顾王黄两家,其余按照人口分配。这样一来,人人都有土地。可问题又出现了,普通百姓的地不多,一人分了五亩,朝夕劳作倒还不至于抛荒。但王黄两家地地因为太多,居然找不到雇农,最离谱的是王有才,一人划了两万亩的纸面土地。但手下的雇农都翻身做了地主,这么多土地在手,却找不到人开垦。弄得老王每天只能带着两个老婆成天呆在地里,累到半死去没任何收获。况且,老王还要兼顾高原军中地后勤事务。弄得他成天在高原面前抱怨,问:“什么时候能够弄些人口回来。”
“快了,等我把兵练好就出发。”高原这么回答。
王有才:“乡亲们都着急呢,再不打,可就要误了秋收。”作为高原最忠实拥护者,这群小地主和小自耕农慢慢朝狂热的战争份子转变。
“你怎么老把主意打到我头上,就不可以自己去招募些流民吗?”高原有些生气了。
“招募,现在的河南哪里还有人?”
“那倒也是,好吧,再过段我就带兵出发。”高原无奈地答应了。要想在短期内壮大着急地力量,战争无疑是最可行地手段。
新兵还在操练,没有任何战斗力。平时高原也没教他们什么,只提着长枪在操场上走队列,就这样反复地走。刚开始,士兵们很不理解,说这样练没什么意思,还不如把大家都放回去种地要紧,等打仗地时候再来。
高原当然不会答应,军队要想有战斗力,职业化是大趋势,种地可种不出强兵来。
“要回去也可以,不过,回去之后就享受不到士兵的优惠了。所有供给减半,不在享受免税政策。”
听高原这么说,众人这才安心训练起来。这是高原第二次亲自训练部队。同上一次训练骑兵不同,这次全是步兵。让他感觉很新鲜。
步兵以前只有都又荀宗文带,现在荀先生在开封,也走不开。不过,有了王滔、黄镇和那十来个低级军官,部队捏合起来倒也容易。
这让高原不禁感叹:其实,成军最困难地是开头。只要你手中有一支合格的军官团,队伍扩张起来很容易,而且稍微训练一下就是一支精兵。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也有过不少记载。比如红军在三弯整编的时候也不过几百人,但只要军队一训练出来。形成一个严密地组织结构。一扩编,整个部队就膨胀起来。战斗力还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
走了半个月队列,这四百士兵的
貌焕然一新,很... -->>
原带着四百新兵来到黄河故道,很快就发现了那只铁还埋在双沙之中,只露出两支扁角。
四百人拿着锄头挖了半天,总算将铁牛身边的泥沙清理干净。铁牛是一头扁角水牛,浑身青黑,低着头,同普通水牛一般大小,看重量至少有一万斤。这么多铁,不知道可以打造多少兵器。看着这头大畜生,高原几乎要笑出声来。
找第二头牛的过程要长些,四百多人提着锄头一阵乱挖,怎么也找不到。好是高原灵机一动,找来一块磁铁,用线吊了,走了两里地,总算在一片乱石中将这个大家伙寻到。
两万斤生铁若全部做成枪头,至少可以组织一支上万人的长矛兵。目前,以陈留的科技水平和薄弱的家底,也只能生产这种廉价的长枪兵。至于火炮和鸟枪,那是想都不要想。不过,长枪兵若用得好,也是一支非常厉害的兵种。唯一的弱点就是每战必须组成厚实的方阵,机动性不足,而且容易被敌人的远程武器骚扰。
铁牛除了用来造兵器外,剩余的部分还可以用来造农具,垦荒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唯一的麻烦是这东西太重要,没办法从河里弄回去。
不得以,高原只得让铁匠住在河滩上,又给他们建了两座小型高炉,运来南部山区的煤炭,准备就地开工。
十来个匠人小心地从铁牛身上敲下铁快,轮圆了铁锤。日夜不停地敲打。只几天就打出一千个枪头。高原看了看着些铁枪头,长约一尺,两边开刃,像是一把小剑,为了防止长枪刺入人体过深,高原建议他们在枪头后面两册各打了一个两工分长的横枝。
等长枪打够之后,高原让他们停了下来。兵器是够了,农具却还没有着落,若全是兵器。等到秋收,大家可都要饿肚子了。
现在高原地后勤虽然全靠闯军供给,可高原知道,这个供给随时都有可能被李自成掐断。只要他愿意。再说,来的时候,高原答应替罗汝才提供蔬菜。现在陈留已经有一万多百姓,未来还有吸纳更多流民。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李自成可没有义务帮着解决。
于是,高原又开始打农具。农具可比兵器耗费钢铁,等一头铁牛用完。一千个锄头,两百把镰刀终于做好。
分配农具的时候还扯了些皮,任何人都知道。有了农具就有吃饱饭的可能。而现在的陈留是人多地多。农具少。如何分配这些农具让高原抓了半天脑袋。
最后。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以五户为一里,以十户为一保地住在一起。选出里长和保长。农具由里、保统一保管,等到下地的时候,统一分派。
至于里长和保长,自然又王黄两家的乡亲担任,现在,高原的最忠实地支持者就是这两家的乡亲。一来,大家本来就熟。二来,高原得到陈留之后,将大量的良田分配给这两家人。几乎在一夜晚之间,这两家人都变成了新兴地主。未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王黄两家人做起事来比高原还热心。
至于迁徙过来地一万陈留百姓,也都分了土地,一个个都从贫雇农变成了小自耕农。
土地有的是,但人口却不多。而高原分配土地的原则是优先照顾王黄两家,其余按照人口分配。这样一来,人人都有土地。可问题又出现了,普通百姓的地不多,一人分了五亩,朝夕劳作倒还不至于抛荒。但王黄两家地地因为太多,居然找不到雇农,最离谱的是王有才,一人划了两万亩的纸面土地。但手下的雇农都翻身做了地主,这么多土地在手,却找不到人开垦。弄得老王每天只能带着两个老婆成天呆在地里,累到半死去没任何收获。况且,老王还要兼顾高原军中地后勤事务。弄得他成天在高原面前抱怨,问:“什么时候能够弄些人口回来。”
“快了,等我把兵练好就出发。”高原这么回答。
王有才:“乡亲们都着急呢,再不打,可就要误了秋收。”作为高原最忠实拥护者,这群小地主和小自耕农慢慢朝狂热的战争份子转变。
“你怎么老把主意打到我头上,就不可以自己去招募些流民吗?”高原有些生气了。
“招募,现在的河南哪里还有人?”
“那倒也是,好吧,再过段我就带兵出发。”高原无奈地答应了。要想在短期内壮大着急地力量,战争无疑是最可行地手段。
新兵还在操练,没有任何战斗力。平时高原也没教他们什么,只提着长枪在操场上走队列,就这样反复地走。刚开始,士兵们很不理解,说这样练没什么意思,还不如把大家都放回去种地要紧,等打仗地时候再来。
高原当然不会答应,军队要想有战斗力,职业化是大趋势,种地可种不出强兵来。
“要回去也可以,不过,回去之后就享受不到士兵的优惠了。所有供给减半,不在享受免税政策。”
听高原这么说,众人这才安心训练起来。这是高原第二次亲自训练部队。同上一次训练骑兵不同,这次全是步兵。让他感觉很新鲜。
步兵以前只有都又荀宗文带,现在荀先生在开封,也走不开。不过,有了王滔、黄镇和那十来个低级军官,部队捏合起来倒也容易。
这让高原不禁感叹:其实,成军最困难地是开头。只要你手中有一支合格的军官团,队伍扩张起来很容易,而且稍微训练一下就是一支精兵。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也有过不少记载。比如红军在三弯整编的时候也不过几百人,但只要军队一训练出来。形成一个严密地组织结构。一扩编,整个部队就膨胀起来。战斗力还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
走了半个月队列,这四百士兵的
貌焕然一新,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