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大朋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终于走进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圣地。大寨——一个令人神往的圣地,积淀着中国农民艰苦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神奇历史。
来到大寨,不能不上虎头山,不顾一身的疲劳,迎着西下的斜阳,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在导游的一路讲解下,沿着鹅卵状青石铺就的盘山小道,爬山而上,去揭开虎头山森林公园那神秘的面纱。“虎头山的‘军民池’一共有六个,我们今天沿途只能看到三个,另外三个在狼窝掌,这些军民池是60—70年代解放军同大寨人民一起修建起来的,它体现的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导游一路走,一路诿诿道来。
途经周总理纪念亭、叶剑英元帅提写的“虎头山”题字石、陈永贵墓、郭沫若诗文碑、贾进才墓,山道两旁的松柏苍绿一片。我们在虎头山的至高点——陈永贵墓前驻足,从山顶朝下望去,远处可以看见昔阳县县城,近处可以看见大寨村全貌,遗憾的是如今已难觅昔日图片中层层叠叠如天梯般的梯田“虎头山的梯田现已退耕还林,种上了各种树木,为的是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导游流利地解说着。拾阶而下,不觉已到下山的陈永贵塑像前,不知怎的,一种敬意之情由然而生,我们在塑像前合影留念。
大寨,这个妇孺偕知、漂洋过海的名字,却有着一段历史由来。相传宋朝的时侯,宋军曾在这里驻扎停留,由于此地安营扎寨的人数多,故名为大寨,而与之对应的山那头驻军人数较小,谓之小寨,当然这已无从考证。如今的大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个名称,而使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一种精神——大寨精神。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敢于同艰苦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艰苦创业,开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在部队的帮助下,修起军民池——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农业战线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大寨展览馆。好客的导游生怕我们了解的不够,打开了话匣子“‘三战狼窝掌’是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缩影。1955年冬,大寨人初战狼窝掌。全村58个劳力,顶严寒,苦干三个月,垒起石坝30余条,造就了大片粮田。第二年一场急雨将这里化为乌有。第二次他们将每条石坝的厚度由一层改为四层,根基加深,石块加大,山坡上又刨满了鱼鳞坑。但1957年夏季的一场大雨,又把修建的大坝和庄稼冲了个一干二净。永不言败的大寨精神也就是这时铸就的。顶着巨大的压力,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没有放弃,他一有空就深入在狼窝掌查看地形,苦思冥想,想出了修造弓形坝的神奇构想。春夏季节雨水大,没法治理,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战斗就在冬天打响了,当时全村劳动力不足60个,可赶赴工地的却有70多人,一些人家是夫妻俩全上阵。人们冒着刺骨的严赛,搬石块,刨僵土,吃冰碴饭,最终征服了狼窝掌,留下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大寨也因此声名远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总理三次陪同外国元首来到狼窝掌,全世界100余个国家的外宾闻名而来,都在这里留下过脚印。他们就是要亲自见证一种精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艰苦创业,永不言弃的大寨精神。大寨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自然条件,垒起了一道道石坝造出了丰产的梯田,当时亩产达到了700余斤。”导游陶然而在其中,继续介绍说:“三战狼窝掌,体现的是大寨人民战天斗地的传奇故事,体现的更是一种精神当年,大寨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要国家一分钱、一斤粮,硬是凭着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在荒山土坡上开荒辟田,把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庄窝铺,改造成了规划布局合理的大寨村。
如今的大寨人,在改革开浪潮的推动下,积极改变思想观念,弘场“大寨“精神,建立基础工业,开发第三产业,水泥厂、山西大寨饮品公司一批现代企业应运而生,逐步打开了致富之门,艰苦朴素的大寨人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充足富庶的社会新农村。2005年9月,大寨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大寨如今的村办企业总资产已达7000多万,如果加上合资项目已越过亿元大关。大寨核桃露、大寨醋、大寨粗粮已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依托虎头山,大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年收入高达几百万元。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和“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的美好生活,真可谓“畅游虎头山,悠然见南山”俨然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园。
落日的余辉洒来一片金黄色的、五色斑斓的光芒。“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山那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哼着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我们急匆匆下山而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大寨——一定会越走越好。
终于走进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圣地。大寨——一个令人神往的圣地,积淀着中国农民艰苦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神奇历史。
来到大寨,不能不上虎头山,不顾一身的疲劳,迎着西下的斜阳,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在导游的一路讲解下,沿着鹅卵状青石铺就的盘山小道,爬山而上,去揭开虎头山森林公园那神秘的面纱。“虎头山的‘军民池’一共有六个,我们今天沿途只能看到三个,另外三个在狼窝掌,这些军民池是60—70年代解放军同大寨人民一起修建起来的,它体现的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导游一路走,一路诿诿道来。
途经周总理纪念亭、叶剑英元帅提写的“虎头山”题字石、陈永贵墓、郭沫若诗文碑、贾进才墓,山道两旁的松柏苍绿一片。我们在虎头山的至高点——陈永贵墓前驻足,从山顶朝下望去,远处可以看见昔阳县县城,近处可以看见大寨村全貌,遗憾的是如今已难觅昔日图片中层层叠叠如天梯般的梯田“虎头山的梯田现已退耕还林,种上了各种树木,为的是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导游流利地解说着。拾阶而下,不觉已到下山的陈永贵塑像前,不知怎的,一种敬意之情由然而生,我们在塑像前合影留念。
大寨,这个妇孺偕知、漂洋过海的名字,却有着一段历史由来。相传宋朝的时侯,宋军曾在这里驻扎停留,由于此地安营扎寨的人数多,故名为大寨,而与之对应的山那头驻军人数较小,谓之小寨,当然这已无从考证。如今的大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个名称,而使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一种精神——大寨精神。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敢于同艰苦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艰苦创业,开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在部队的帮助下,修起军民池——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农业战线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大寨展览馆。好客的导游生怕我们了解的不够,打开了话匣子“‘三战狼窝掌’是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缩影。1955年冬,大寨人初战狼窝掌。全村58个劳力,顶严寒,苦干三个月,垒起石坝30余条,造就了大片粮田。第二年一场急雨将这里化为乌有。第二次他们将每条石坝的厚度由一层改为四层,根基加深,石块加大,山坡上又刨满了鱼鳞坑。但1957年夏季的一场大雨,又把修建的大坝和庄稼冲了个一干二净。永不言败的大寨精神也就是这时铸就的。顶着巨大的压力,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没有放弃,他一有空就深入在狼窝掌查看地形,苦思冥想,想出了修造弓形坝的神奇构想。春夏季节雨水大,没法治理,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战斗就在冬天打响了,当时全村劳动力不足60个,可赶赴工地的却有70多人,一些人家是夫妻俩全上阵。人们冒着刺骨的严赛,搬石块,刨僵土,吃冰碴饭,最终征服了狼窝掌,留下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大寨也因此声名远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总理三次陪同外国元首来到狼窝掌,全世界100余个国家的外宾闻名而来,都在这里留下过脚印。他们就是要亲自见证一种精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艰苦创业,永不言弃的大寨精神。大寨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自然条件,垒起了一道道石坝造出了丰产的梯田,当时亩产达到了700余斤。”导游陶然而在其中,继续介绍说:“三战狼窝掌,体现的是大寨人民战天斗地的传奇故事,体现的更是一种精神当年,大寨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要国家一分钱、一斤粮,硬是凭着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在荒山土坡上开荒辟田,把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庄窝铺,改造成了规划布局合理的大寨村。
如今的大寨人,在改革开浪潮的推动下,积极改变思想观念,弘场“大寨“精神,建立基础工业,开发第三产业,水泥厂、山西大寨饮品公司一批现代企业应运而生,逐步打开了致富之门,艰苦朴素的大寨人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充足富庶的社会新农村。2005年9月,大寨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大寨如今的村办企业总资产已达7000多万,如果加上合资项目已越过亿元大关。大寨核桃露、大寨醋、大寨粗粮已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依托虎头山,大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年收入高达几百万元。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和“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的美好生活,真可谓“畅游虎头山,悠然见南山”俨然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园。
落日的余辉洒来一片金黄色的、五色斑斓的光芒。“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山那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哼着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我们急匆匆下山而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大寨——一定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