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32kan.com,徐霞客游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又盘结为石台,垂挂着石柱,环绕成层层石会,向内看去是一重重洞穴,往外俯瞰是深深的江流,这是最优美的景致。出了岩洞,已过了中午了。
仍从怡云亭南的山麓,往东北越过端岭,经过“拱手石人”之处。于是转向西顺着街道共走一里多,将到花桥时,命令顾仆往北到朝云岩去做饭。〔就是融止栖身的地方。〕共走一里多,我与静闻向南沿着山的西麓,顺江水经过石瞪行半里,走入月牙岩。这个岩洞向西,与龙隐岩并肩而立,只是这里砌通了石瞪,那里却是断壁削崖,道路分为通与不通罢了。这个岩洞上部呈环状,在西边缺了一个口子,如玉块一样,洞内不怎么深可半圆半缺,形状如上弦月的样子,似钩着的帘子垂着的布慢,下边映衬着清冷冷的水,也是一处幽静的地方。不久仍由街北过七星岩,进入寿佛寺。寺院在七星观北面,寺后就是栖霞大洞。僧人空生十分风雅谨慎,因而留客。此时我急着到朝云岩吃饭,便辞谢了。于是从寺北往东登石瞪,朝云岩的饭已经熟了,连忙吃了饭,已是下午了。
下山后,向北过葛老桥,往东走入一家王孙的园子,园中果树很多,正在建造亭子修整廊庞。地点幽静可形制呆板,不是我所想要观览的地方。此时我打算寻找屏风岩,但四处打听无人认识,有人告诉我是黄金岩,说是在离城东北五里处,他说的路线吻合,怀疑就是这座山。到打听黄金岩时,又有很多人指为朝云岩下的佛寺,说是宦官王公建造的,这是王公岩,不是黄金岩了。寻找屏风岩找不到,一并连黄金岩也无从寻找,只好闷头转身望着东北方赶去。约走了三里,遇上挑担子的人便向他打听,他指着村北的山说:“这就是了。”这一带的本地人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就从村右向北赶去,向村里人打听屏风岩,仍旧不知道。途中还半信半疑,等来到山东麓时,就见陡峭的山崖平平地展开,众多屏风似的山峰高高悬起,所说的屏风岩,大概差得不远了。随即转到北麓,就见洞口好像峡谷,从下方高高弯隆而起,山顶两侧的崖壁,宽五丈,高十多丈。开始时向南平平地走进去,十丈之内,稍稍转向东南方,突然一个明亮的洞穴在天上张开,从下望它,如层层高楼结成海市屋楼,如明镜高悬在空中,即便不是屏风岩,也是奇异的胜境了。从这里登高,又走十多丈便出了明亮洞穴的洞口。先前,我一进洞,马上采来嫩松枝擦拭两侧的崖壁,剥开苔醉剔除蒙在上边的东西,于是古老的碑刻露了出来。字全都有松烟墨的润泽,好像摹拓过的一样,虽然剥蚀了也慢慢地可以辨认出来。右边崖壁上刻着“程公岩”三个大字。西侧有记文一块,原来这个岩洞是都阳人程公在崇宁年间任桂林地方长官时开辟出来的,而程子邻继任为桂林长官,〔大观四年时。〕属官侯彭老作了记文,是僧人赵妍写的碑文。志书说屏风岩又叫程公岩,到此时才醒悟过来不再疑惑,转而惊讶遇上挑担子指点的人真是神奇。于是再拂拭崖壁,它西面又刻有壶天观铭序,有“石湖居士把它起名叫空明之洞”的碑文,可后面不署撰写人的名字,只是又用草书在后边写了两行字,说:“淳熙乙未年二十八日,设酒宴辞别碧虚等七人又路过壶天观。”姓名在栖霞洞,必定就是范成大先生无疑了,又不能不到栖霞洞去做一番详细的考证了。左边崖壁上刻有张安国的题诗,他的字非常奔放飘逸。它的西面又刻有大宋磨崖碑,是李彦弼写的,大字深刻在壁上。他的字非常大而且很高,来不及全部擦拭出来读它。于是向西登石阶,上登到洞口,洞内岩洞顶上的岩石,一层层垂下来,好像云中的飞鸟排空而来,极其雄壮险峻。将到洞口时,那地方稍稍平缓些。北边深处有个大石幢,盘绕着直叠到顶,圆得好像转动的车轮,累起来好似下覆的莲花,颜色碧绿,形态奇幻,造物主是怎么创造出如此奇特的东西来的呢!此处应当是壶天观的旧址,尘世的劫难把它涤荡净尽,灵异的洞穴正中高悬,更觉得空旷明亮不感狭窄。出洞后往西走,洞外山回崖转,石骨森森,下方就是山峰环绕成山窝。山窝底部有洞向着北方,心中感到很奇异,便来不及返回去观看前洞,竟然从明亮洞穴的后边找到小径向西南下去,抵达山窝进洞后,洞不怎么深。于是立即越过山窝往西行,有石峰似骄拇指一样并排耸起,一座快被采石工用锤子凿子开采完了,一座仍独自亭亭玉立。从山峰东边再往南走三里,已走到葛老桥的西头,于是沿着朝云岩、七星岩的西麓,往西过了花桥。此时刚刚日落,市上的人纷纷传言流贼逼近永州城,省城戒严,城门已经关闭。急忙快跑一里,过浮桥,城门还半开着,得以返回寓所。
十二日又是二里路,拜访王族朱初肠,换到一块石头,命令顾仆扛着它,打算寄放在都府街东头姓胡的裱工家。恰逢大雨如注,共走一里多到了胡家。姓胡的慌忙来接石头,刚到手中石尖铿的一声断了,我拿它不知怎么办,姑且放在他家。等雨稍停后,就往西走过都指挥使司府衙前,又向西取道学宫,于是往南行,共二里便出了丽泽门。门外有个巨大的水塘积着水,塘水从城西北角马留山延过的山脊处,往南流抵振武门北,流入阳江,自北往南,有石桥跨在水上,叫凉水洞桥。此桥北边的池塘中,莲花盛开,幽香艳色,坐在桥头树下眺望过去,令人不忍离去。又向西南行一里,已走出隐山之外。从这里向西越过西湖桥,溯阳江北岸往西行,通到侯山背面;可大道还在西南方,应当从振武门向西越过定西桥。此时我想要寻找中隐山,打听了很久找不到,志书说在城西南十里处,于是转向南行。又走一里来到振武门,于是越过桥往西行,一里,忽然见路右有座山森然直立,有个洞十分深邃,马上向北赶到山下。山前有座古寺,拂拭石碑读了碑文,就是西山了。
西山的优美之处,我认为与隐山、西湖相近,在此之前几次打听它找不到,这样也不知道有洞了。急忙放弃古寺赶去山洞,洞口向南。洞东边又有迸裂的岩石,自峰顶下跨为石门。又放弃了山洞赶到那里,就见这石门南北向豁然相通,也像难山、象鼻山一样中间是空洞外侧跨出去,但那两处是急流从洞中穿流而过,此处却是清澄的潭水环绕在外边罢了。然而它那外跨的岩石,在洞上倾斜重叠交错在一起,尤其显露出奇特的光芒和异彩。也没有马上进入石门中,先绕到它的东面,便来到山北,北面也有山洞十分深邃。穿过洞往南走,横穿山腹,竟然与南面的山洞南北贯通,只不过中间有狭窄的石门,有下垂的石柱,不像穿山的中洞、风洞西边的岩洞那样一眼望去皎洁明亮罢了。但是洞内平整曲折,以小巧见奇,固然也是一处胜境了。走出南洞,望见洞左有石瞪垒砌在巍峨的山间。顺着石瞪向北登上峰顶,就见怪异之石,似刀刃剑锋一样成簇攒聚在一起,中部下旋为平坦的凹地,长长的好像沟恤,特别光滑。下到南洞前,才向东进入石门。这石门是片状的岩石往下聚集,下垂的岩石覆盖在上面,中间门混高张,旁边通着众多小石洞,里面隆起一个石室,外边开有八个石窗,也是以小巧见奇,又是一处胜境。停下休息了很久,望见它的西峰,岩石也是高耸排列着。从寺后往西跋涉到峰上,从峰峦山崖之中经由石阶向南下山,出到庆元伯祠。〔是弘治时期(1488-1505)孝穆皇太后祭祠她父亲的祠堂。〕往西沿着大道行,又走三里,由岔开的小径向北赶到木陵村。这以前,寻找中隐山找不到,来到此地有个姓朱的居民,告诉我说:“中隐山、吕公岩,我全没有听说过,只是木陵村有个佛子岩,那洞有三层,道路和里程相同,或许就是这个岩洞也未必可知。”我点头同意他,于是从此处的岔路进去。往西北行二里,望见有石峰在侯山东麓,洞口高悬。于是叫顾仆到村民家去做饭,我与静闻向北走到岩洞下。这个岩洞的东边,先有两个洞向着南方,我首先进入最东边的一个,就见山洞宽敞却不深。稍往西走,就见侧边裂开洞口,外面垂着许多钟乳石,中间横着一道屏风似的岩石。后面下坠成深峡,屏风石东西两侧都有洞口,可以俯瞰,往下走经由峡中向北进去,石窍在两旁裂开,渐渐变窄变黑。于是重又出来,又向西往上进入大洞。此洞南低北高,弯然隆起,高大通透,颇像程公岩。抬头望见右边石崖上有题字,急忙用松枝磨擦石壁,原来是宋朝绍兴甲戌年七月十五日吕愿忠为中隐山题写的吕公洞诗。后边题写道:“代理知府洛阳吕叔恭游览中隐山无名洞,宾客中有人说:‘此洞由大人题词,应该用吕公来命名它。’我不敢冒然而动。在座的人都说:‘十分恰当。夕因此写了五十六个字刻在壁上。”我见了这段话,醒悟过来,更加高兴,这才明白佛子岩就是吕公岩,吕公岩就是中隐山了。于是往北登上后洞,洞内的岩石有如云层中的飞鸟凌空而来,层层叠叠倒立高举,与山洞一同向上,没有显出逼窄的景象来。而洞口高敞明亮,更比程公岩的后洞大了。出洞口往北去,有两条石瞪,一条向东北下达山麓,一条往西北上登山顶。我先从那条向下的石瞪走,就到了向北的山麓,山麓全是空洞,像是云气喷出帷慢下覆,外边有倒立的岩石,分隔成门,排列为窗,而里面蜿蜿蜒蜒四通八达,绕着走好像走在回廊与双层通道之中,这是下洞中最幽深奇妙的地方了。随即再上到中洞的后洞,从它左侧往西北登石阶上去,忽然又见到一洞。此洞北边深入进去,南边高高隆起,十分空旷、平坦、明亮,中央向南之处有一块岩石耸立,好像高台,丰边有尊石佛,不知它是从哪里来的,〔洞右壁上有碑记,说此洞从前道路堵塞无法上去,一天有个樵夫进洞歇息,忽然间见到这尊佛的影像,十分惊异便建造了它,这是宋朝初年的事了。〕佛子洞的名字就是由此来的。石佛前有根巨大的石柱,如屏风样屹立在中央,把东西两面分隔成两道石门:西边的石窍又大又正,从下边远望去,从窍中一直看到北面的山,可东边的却隐而不见;东边的石窍又狭又偏,此窍之内在东面旋绕出一个石完,中间圆圆地覆盖下来而外边两旁相夹如门,门上龙虎交立两旁,有人因而把它们加以雕凿彩绘,反而失去了天然的真趣,损害了真实。从石窍外沿着崖壁向东转,又开有一个门洞,下临中洞的上方,是关帝的神座。我找到一个佛子岩,随即中隐山、吕公岩各处胜迹的种种奇观全都出现了,真是意外的奇遇呀!仍从洞北向东下走,穿过中洞往南出来,再读了吕公五十六个字的题词,把它记住以便等回去后记录下来。出了中洞,再沿着山往西行。又开有一个洞,朝向南方,与中洞并列,洞中残存有佛座、柱础,是往昔的佛寺,然而洞内不十分宽阔。由洞西攀石往上走,又有个向南的洞,我此时已肚内空空如也,急忙下山,在木陵村村民家吃饭。村民说:“向西走到侯山之下,还有个铜钱岩,可通到前山;向北到赵家山,也有洞可以深入;向南到茶庵的西边,又有个陈传岩,十分奇妙。”我考虑各处岩洞不能遍游,而侯山在群峰之中数第一,这个岩洞不可擦肩而过。于是由中隐山的原路越到小桥西头,共走一里,登上侯山东麓,来到侯山庙。庙后的山麓上水流漫溢,踩着水分开草丛,茫然找不到洞。只见有石阶上登,差一点想要鼓足勇气一口气登上绝顶,可山前走路的人高声呼叫天晚了不可上登。只是向西南遥望大道的南面,有陡削的山峰往东转去,有山洞面朝东北高高隆起,不知是铜钱岩还是陈传岩,姑且望着它赶去。与大道相交向南走去,共一里抵达山下。洞口朝向东北,高高依傍在半山腰,而山前有积水,汇流成深潭。从水潭上沿石阶抓住荆棘上登,就进人了洞中。这个山洞的洞口堆积着乱石,外高内深,沿石阶向西南下去,一直坠到洞底,就到了水边,潭水十分幽深。向内望去,有一块岩石横突而出,好似龙头腾空,下方有道倾斜的石崖嵌入水中,里面有条裂隙通往旁侧。我来到龙头之下,害怕倾斜的石崖太陡太滑,犹疑不前,而此时跟随来的人高呼:“天黑了,此路危险。此处可莫要进去!"’只得跟随他出来,下山。沿山麓转到东南方,就是此山的山背后,似乎又有个洞口,洞前又有积水,莫不是所说的铜钱岩可以通到前山的地方,便就是此处了吗?此处西面的山峰成双耸立,没有侯山那么高,可陡峭挺拔超过侯山。天晚了急忙赶路,暂且留着作为日后游览的地方。共行二里,往南走上大道,回头望西面大路和在南边夹住道路的山,上面有一个洞穴东西两头穿空,也与佛子岩两头穿通的岩洞无异,都留作以后游览之地,来不及进去。拉住路上的人问:“前面所进的北向的洞叫什么名?”原来是架梯岩,又名石鼓洞。此时途中又纷纷传说城门已关,竭力跌跌绊绊向东赶了三里路,路过茶庵,又赶了二里,经过先前到木陵村分岔的地方,天已经昏黑了,估计已来不及进城了。又行三里到达振武门,城门还没有全掩上,侧着身子进了城,从从容容来到寓所。
,又盘结为石台,垂挂着石柱,环绕成层层石会,向内看去是一重重洞穴,往外俯瞰是深深的江流,这是最优美的景致。出了岩洞,已过了中午了。
仍从怡云亭南的山麓,往东北越过端岭,经过“拱手石人”之处。于是转向西顺着街道共走一里多,将到花桥时,命令顾仆往北到朝云岩去做饭。〔就是融止栖身的地方。〕共走一里多,我与静闻向南沿着山的西麓,顺江水经过石瞪行半里,走入月牙岩。这个岩洞向西,与龙隐岩并肩而立,只是这里砌通了石瞪,那里却是断壁削崖,道路分为通与不通罢了。这个岩洞上部呈环状,在西边缺了一个口子,如玉块一样,洞内不怎么深可半圆半缺,形状如上弦月的样子,似钩着的帘子垂着的布慢,下边映衬着清冷冷的水,也是一处幽静的地方。不久仍由街北过七星岩,进入寿佛寺。寺院在七星观北面,寺后就是栖霞大洞。僧人空生十分风雅谨慎,因而留客。此时我急着到朝云岩吃饭,便辞谢了。于是从寺北往东登石瞪,朝云岩的饭已经熟了,连忙吃了饭,已是下午了。
下山后,向北过葛老桥,往东走入一家王孙的园子,园中果树很多,正在建造亭子修整廊庞。地点幽静可形制呆板,不是我所想要观览的地方。此时我打算寻找屏风岩,但四处打听无人认识,有人告诉我是黄金岩,说是在离城东北五里处,他说的路线吻合,怀疑就是这座山。到打听黄金岩时,又有很多人指为朝云岩下的佛寺,说是宦官王公建造的,这是王公岩,不是黄金岩了。寻找屏风岩找不到,一并连黄金岩也无从寻找,只好闷头转身望着东北方赶去。约走了三里,遇上挑担子的人便向他打听,他指着村北的山说:“这就是了。”这一带的本地人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就从村右向北赶去,向村里人打听屏风岩,仍旧不知道。途中还半信半疑,等来到山东麓时,就见陡峭的山崖平平地展开,众多屏风似的山峰高高悬起,所说的屏风岩,大概差得不远了。随即转到北麓,就见洞口好像峡谷,从下方高高弯隆而起,山顶两侧的崖壁,宽五丈,高十多丈。开始时向南平平地走进去,十丈之内,稍稍转向东南方,突然一个明亮的洞穴在天上张开,从下望它,如层层高楼结成海市屋楼,如明镜高悬在空中,即便不是屏风岩,也是奇异的胜境了。从这里登高,又走十多丈便出了明亮洞穴的洞口。先前,我一进洞,马上采来嫩松枝擦拭两侧的崖壁,剥开苔醉剔除蒙在上边的东西,于是古老的碑刻露了出来。字全都有松烟墨的润泽,好像摹拓过的一样,虽然剥蚀了也慢慢地可以辨认出来。右边崖壁上刻着“程公岩”三个大字。西侧有记文一块,原来这个岩洞是都阳人程公在崇宁年间任桂林地方长官时开辟出来的,而程子邻继任为桂林长官,〔大观四年时。〕属官侯彭老作了记文,是僧人赵妍写的碑文。志书说屏风岩又叫程公岩,到此时才醒悟过来不再疑惑,转而惊讶遇上挑担子指点的人真是神奇。于是再拂拭崖壁,它西面又刻有壶天观铭序,有“石湖居士把它起名叫空明之洞”的碑文,可后面不署撰写人的名字,只是又用草书在后边写了两行字,说:“淳熙乙未年二十八日,设酒宴辞别碧虚等七人又路过壶天观。”姓名在栖霞洞,必定就是范成大先生无疑了,又不能不到栖霞洞去做一番详细的考证了。左边崖壁上刻有张安国的题诗,他的字非常奔放飘逸。它的西面又刻有大宋磨崖碑,是李彦弼写的,大字深刻在壁上。他的字非常大而且很高,来不及全部擦拭出来读它。于是向西登石阶,上登到洞口,洞内岩洞顶上的岩石,一层层垂下来,好像云中的飞鸟排空而来,极其雄壮险峻。将到洞口时,那地方稍稍平缓些。北边深处有个大石幢,盘绕着直叠到顶,圆得好像转动的车轮,累起来好似下覆的莲花,颜色碧绿,形态奇幻,造物主是怎么创造出如此奇特的东西来的呢!此处应当是壶天观的旧址,尘世的劫难把它涤荡净尽,灵异的洞穴正中高悬,更觉得空旷明亮不感狭窄。出洞后往西走,洞外山回崖转,石骨森森,下方就是山峰环绕成山窝。山窝底部有洞向着北方,心中感到很奇异,便来不及返回去观看前洞,竟然从明亮洞穴的后边找到小径向西南下去,抵达山窝进洞后,洞不怎么深。于是立即越过山窝往西行,有石峰似骄拇指一样并排耸起,一座快被采石工用锤子凿子开采完了,一座仍独自亭亭玉立。从山峰东边再往南走三里,已走到葛老桥的西头,于是沿着朝云岩、七星岩的西麓,往西过了花桥。此时刚刚日落,市上的人纷纷传言流贼逼近永州城,省城戒严,城门已经关闭。急忙快跑一里,过浮桥,城门还半开着,得以返回寓所。
十二日又是二里路,拜访王族朱初肠,换到一块石头,命令顾仆扛着它,打算寄放在都府街东头姓胡的裱工家。恰逢大雨如注,共走一里多到了胡家。姓胡的慌忙来接石头,刚到手中石尖铿的一声断了,我拿它不知怎么办,姑且放在他家。等雨稍停后,就往西走过都指挥使司府衙前,又向西取道学宫,于是往南行,共二里便出了丽泽门。门外有个巨大的水塘积着水,塘水从城西北角马留山延过的山脊处,往南流抵振武门北,流入阳江,自北往南,有石桥跨在水上,叫凉水洞桥。此桥北边的池塘中,莲花盛开,幽香艳色,坐在桥头树下眺望过去,令人不忍离去。又向西南行一里,已走出隐山之外。从这里向西越过西湖桥,溯阳江北岸往西行,通到侯山背面;可大道还在西南方,应当从振武门向西越过定西桥。此时我想要寻找中隐山,打听了很久找不到,志书说在城西南十里处,于是转向南行。又走一里来到振武门,于是越过桥往西行,一里,忽然见路右有座山森然直立,有个洞十分深邃,马上向北赶到山下。山前有座古寺,拂拭石碑读了碑文,就是西山了。
西山的优美之处,我认为与隐山、西湖相近,在此之前几次打听它找不到,这样也不知道有洞了。急忙放弃古寺赶去山洞,洞口向南。洞东边又有迸裂的岩石,自峰顶下跨为石门。又放弃了山洞赶到那里,就见这石门南北向豁然相通,也像难山、象鼻山一样中间是空洞外侧跨出去,但那两处是急流从洞中穿流而过,此处却是清澄的潭水环绕在外边罢了。然而它那外跨的岩石,在洞上倾斜重叠交错在一起,尤其显露出奇特的光芒和异彩。也没有马上进入石门中,先绕到它的东面,便来到山北,北面也有山洞十分深邃。穿过洞往南走,横穿山腹,竟然与南面的山洞南北贯通,只不过中间有狭窄的石门,有下垂的石柱,不像穿山的中洞、风洞西边的岩洞那样一眼望去皎洁明亮罢了。但是洞内平整曲折,以小巧见奇,固然也是一处胜境了。走出南洞,望见洞左有石瞪垒砌在巍峨的山间。顺着石瞪向北登上峰顶,就见怪异之石,似刀刃剑锋一样成簇攒聚在一起,中部下旋为平坦的凹地,长长的好像沟恤,特别光滑。下到南洞前,才向东进入石门。这石门是片状的岩石往下聚集,下垂的岩石覆盖在上面,中间门混高张,旁边通着众多小石洞,里面隆起一个石室,外边开有八个石窗,也是以小巧见奇,又是一处胜境。停下休息了很久,望见它的西峰,岩石也是高耸排列着。从寺后往西跋涉到峰上,从峰峦山崖之中经由石阶向南下山,出到庆元伯祠。〔是弘治时期(1488-1505)孝穆皇太后祭祠她父亲的祠堂。〕往西沿着大道行,又走三里,由岔开的小径向北赶到木陵村。这以前,寻找中隐山找不到,来到此地有个姓朱的居民,告诉我说:“中隐山、吕公岩,我全没有听说过,只是木陵村有个佛子岩,那洞有三层,道路和里程相同,或许就是这个岩洞也未必可知。”我点头同意他,于是从此处的岔路进去。往西北行二里,望见有石峰在侯山东麓,洞口高悬。于是叫顾仆到村民家去做饭,我与静闻向北走到岩洞下。这个岩洞的东边,先有两个洞向着南方,我首先进入最东边的一个,就见山洞宽敞却不深。稍往西走,就见侧边裂开洞口,外面垂着许多钟乳石,中间横着一道屏风似的岩石。后面下坠成深峡,屏风石东西两侧都有洞口,可以俯瞰,往下走经由峡中向北进去,石窍在两旁裂开,渐渐变窄变黑。于是重又出来,又向西往上进入大洞。此洞南低北高,弯然隆起,高大通透,颇像程公岩。抬头望见右边石崖上有题字,急忙用松枝磨擦石壁,原来是宋朝绍兴甲戌年七月十五日吕愿忠为中隐山题写的吕公洞诗。后边题写道:“代理知府洛阳吕叔恭游览中隐山无名洞,宾客中有人说:‘此洞由大人题词,应该用吕公来命名它。’我不敢冒然而动。在座的人都说:‘十分恰当。夕因此写了五十六个字刻在壁上。”我见了这段话,醒悟过来,更加高兴,这才明白佛子岩就是吕公岩,吕公岩就是中隐山了。于是往北登上后洞,洞内的岩石有如云层中的飞鸟凌空而来,层层叠叠倒立高举,与山洞一同向上,没有显出逼窄的景象来。而洞口高敞明亮,更比程公岩的后洞大了。出洞口往北去,有两条石瞪,一条向东北下达山麓,一条往西北上登山顶。我先从那条向下的石瞪走,就到了向北的山麓,山麓全是空洞,像是云气喷出帷慢下覆,外边有倒立的岩石,分隔成门,排列为窗,而里面蜿蜿蜒蜒四通八达,绕着走好像走在回廊与双层通道之中,这是下洞中最幽深奇妙的地方了。随即再上到中洞的后洞,从它左侧往西北登石阶上去,忽然又见到一洞。此洞北边深入进去,南边高高隆起,十分空旷、平坦、明亮,中央向南之处有一块岩石耸立,好像高台,丰边有尊石佛,不知它是从哪里来的,〔洞右壁上有碑记,说此洞从前道路堵塞无法上去,一天有个樵夫进洞歇息,忽然间见到这尊佛的影像,十分惊异便建造了它,这是宋朝初年的事了。〕佛子洞的名字就是由此来的。石佛前有根巨大的石柱,如屏风样屹立在中央,把东西两面分隔成两道石门:西边的石窍又大又正,从下边远望去,从窍中一直看到北面的山,可东边的却隐而不见;东边的石窍又狭又偏,此窍之内在东面旋绕出一个石完,中间圆圆地覆盖下来而外边两旁相夹如门,门上龙虎交立两旁,有人因而把它们加以雕凿彩绘,反而失去了天然的真趣,损害了真实。从石窍外沿着崖壁向东转,又开有一个门洞,下临中洞的上方,是关帝的神座。我找到一个佛子岩,随即中隐山、吕公岩各处胜迹的种种奇观全都出现了,真是意外的奇遇呀!仍从洞北向东下走,穿过中洞往南出来,再读了吕公五十六个字的题词,把它记住以便等回去后记录下来。出了中洞,再沿着山往西行。又开有一个洞,朝向南方,与中洞并列,洞中残存有佛座、柱础,是往昔的佛寺,然而洞内不十分宽阔。由洞西攀石往上走,又有个向南的洞,我此时已肚内空空如也,急忙下山,在木陵村村民家吃饭。村民说:“向西走到侯山之下,还有个铜钱岩,可通到前山;向北到赵家山,也有洞可以深入;向南到茶庵的西边,又有个陈传岩,十分奇妙。”我考虑各处岩洞不能遍游,而侯山在群峰之中数第一,这个岩洞不可擦肩而过。于是由中隐山的原路越到小桥西头,共走一里,登上侯山东麓,来到侯山庙。庙后的山麓上水流漫溢,踩着水分开草丛,茫然找不到洞。只见有石阶上登,差一点想要鼓足勇气一口气登上绝顶,可山前走路的人高声呼叫天晚了不可上登。只是向西南遥望大道的南面,有陡削的山峰往东转去,有山洞面朝东北高高隆起,不知是铜钱岩还是陈传岩,姑且望着它赶去。与大道相交向南走去,共一里抵达山下。洞口朝向东北,高高依傍在半山腰,而山前有积水,汇流成深潭。从水潭上沿石阶抓住荆棘上登,就进人了洞中。这个山洞的洞口堆积着乱石,外高内深,沿石阶向西南下去,一直坠到洞底,就到了水边,潭水十分幽深。向内望去,有一块岩石横突而出,好似龙头腾空,下方有道倾斜的石崖嵌入水中,里面有条裂隙通往旁侧。我来到龙头之下,害怕倾斜的石崖太陡太滑,犹疑不前,而此时跟随来的人高呼:“天黑了,此路危险。此处可莫要进去!"’只得跟随他出来,下山。沿山麓转到东南方,就是此山的山背后,似乎又有个洞口,洞前又有积水,莫不是所说的铜钱岩可以通到前山的地方,便就是此处了吗?此处西面的山峰成双耸立,没有侯山那么高,可陡峭挺拔超过侯山。天晚了急忙赶路,暂且留着作为日后游览的地方。共行二里,往南走上大道,回头望西面大路和在南边夹住道路的山,上面有一个洞穴东西两头穿空,也与佛子岩两头穿通的岩洞无异,都留作以后游览之地,来不及进去。拉住路上的人问:“前面所进的北向的洞叫什么名?”原来是架梯岩,又名石鼓洞。此时途中又纷纷传说城门已关,竭力跌跌绊绊向东赶了三里路,路过茶庵,又赶了二里,经过先前到木陵村分岔的地方,天已经昏黑了,估计已来不及进城了。又行三里到达振武门,城门还没有全掩上,侧着身子进了城,从从容容来到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