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南京 (1/2)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dayspring_pp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大学前,没到过南京,虽然离得并不远。每次从电视上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心中都充满向往。毕业前,想去北京,老爸说北方气候太干燥,去上海,老妈嫌太远。于是选择了南京,老爸老妈满脸笑意,虽比不上回家亲近,到底也在省城,三个小时的车就可以到家,周末都可以回去。就这样一呆就呆了三年。
南京有“六朝古都”和"十朝都城"之城,对于“六朝古都”这个美称,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而对于“十朝都城"之说,却未必,不过历史稍微学的好一点的话,应该会记得。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这样,"十朝都城"的称呼便随之而来。南京名称之多,多的实在有些罕见,据史载,仅历代县以上建置的名称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业、建邺、建康等40多个,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诧。
要写南京,内容实在是多之又多,就风景,数也数不清,更别提人文。钟山丽麓,胭脂秦淮,栖霞山醉人的红叶,香火缭绕的鸡鸣寺,以及春天梅花盛开时层层叠叠,云蒸霞蔚,一片香海的梅花山。思来想去,还是写些和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吧。
吃在南京
南京大的餐馆出名的几乎都是外地的,你看大家乐,怪味楼,金丝利,哪家不是?南京本地的菜没什么特色。夹在南北方中间,菜也变得中庸,口味没有北方的重,却也不是南方的清淡,于是市场就被外地人抢占了,甚至宁波小小的草包饭,类似于五块钱一份的快餐,每天都满当当的人。当然南京也不是一无是处,小吃的市场别人还是抢不走的。
南京人有几个最爱,活珠子,鸭血粉丝,盐水鸭。活珠子其实在六合最出名,就是把孵了两星期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了吃,一般外地人无法接受,而南京人却吃的不亦乐乎。一个朋友的女朋友是南京人,而朋友是扬州的。那次他的女朋友随他到扬州,吃了扬州的小吃后,笑着说:我还以为就活珠子和鸭血粉丝好吃呢。可见这两样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记得一个朋友从上海来南京,带她到夫子庙玩,她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的人,看到有卖的,就买了坐那吃。一个男孩陪女朋友逛街,看到我朋友在那吃,便拿个凳子坐在她对面看着她吃。
好不好吃?看了一会,男孩忍不住问。
好吃。
什么味道?
鸡蛋加肉味。
听到这,我和另一个朋友忍不住笑了起来。
虽然活珠子我不敢吃,但是对于鸭血粉丝汤,我却是很喜欢。在南京,鸭血粉丝汤是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有的三块钱,有的三块五一份,湖南路附近的鸭血粉丝汤店一到吃饭时间,就被挤得满满的,要想吃饭就得耐心的等。记得有一次周六,和同事约好去湖南路的回味吃鸭血粉丝汤,到那儿的时候,人已经满了,队还排得好长。同事提议到尹氏鸡汁汤包去吃,到那发现更恐怖,队已经排到门外了。只好又重新找地方,后来终于在湖北路找到一家店,有个空座位,赶紧坐了下来,要了两份鸭血粉丝,一笼鸡汁汤包。几分种后,服务员便端上两碗香喷喷,热乎乎的鸭血粉丝汤来,汤清而不混,粉丝滑而不腻,鸭肠软而有嚼劲,鸭肝呢,有些咸,却很好吃。
桂花鸭是南京人走亲访友必备之品,没有什么特产,就送鸭子,于是南京人走到哪,鸭子就跟着到哪。每次同学朋友来南京,总是要先请他们吃一顿鸭子,算是接风,临走时再带点回去。湖南路上的桂花鸭专卖店,每天人群都络绎不绝,刚送过来的鸭子没多久就卖光了。无论春夏秋冬,销货员的头上总是会有细细密密的汗珠。我很少到那边去买鸭子,尤其是袋装的桂花鸭,一般都是送人才会去买,平时不想做菜的时候,就跑到楼下的熟食店,买点鸭子,买些干丝就可以了。鸭子,在南京那儿都可以买得到,而且味道一样地道。
有些家常菜外地人是很少能吃到,如芦蒿,菊花脑,因为这些菜一般都在小饭店里才有得卖。芦蒿用来炒菜,可以清炒,也可以和肉丝,干子一起炒,脆脆的,很爽口,而菊花脑则用来烧汤,通常是菊花脑蛋汤。初夏,从菜场买一些菊花脑回来,烧开水,把洗净的菊花脑放入,然后把搅拌好的鸡蛋慢慢倒入,烧开,放些油和盐就可以了,盛在乳白色的汤碗中,绿的,黄的,煞是好看,还有去火功效,只是味微苦,初吃时不一定喜欢。
南京还有什么好吃的呢,嗯,臭豆腐。每次去夫子庙,下了车老远就可以闻到臭豆腐的臭味,不过吃起来却是很香,如果谁想尝尝,来南京,我带你去吃。
玩在金陵
南京的风景很多,走在大街小巷,无意中都会发现这是某人的故居,那里是美景如画。北京把历史浓缩在宫殿里的建筑里,南京却不,它敞开一片胸怀,把历史融入自然,任你驰骋其中。
生命无法离开水,文明也起源于水,东水关进了南京城,就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说起秦淮,无法不想起那八位粉色女子,古代的艺妓那么多,哪有秦淮八艳的诗情才画,报国忧心。站在秦淮河边,喝一样的雨花茶,吃一样的软香糕,看变黑的河水,明清时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 -->>
上大学前,没到过南京,虽然离得并不远。每次从电视上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心中都充满向往。毕业前,想去北京,老爸说北方气候太干燥,去上海,老妈嫌太远。于是选择了南京,老爸老妈满脸笑意,虽比不上回家亲近,到底也在省城,三个小时的车就可以到家,周末都可以回去。就这样一呆就呆了三年。
南京有“六朝古都”和"十朝都城"之城,对于“六朝古都”这个美称,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而对于“十朝都城"之说,却未必,不过历史稍微学的好一点的话,应该会记得。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这样,"十朝都城"的称呼便随之而来。南京名称之多,多的实在有些罕见,据史载,仅历代县以上建置的名称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业、建邺、建康等40多个,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诧。
要写南京,内容实在是多之又多,就风景,数也数不清,更别提人文。钟山丽麓,胭脂秦淮,栖霞山醉人的红叶,香火缭绕的鸡鸣寺,以及春天梅花盛开时层层叠叠,云蒸霞蔚,一片香海的梅花山。思来想去,还是写些和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吧。
吃在南京
南京大的餐馆出名的几乎都是外地的,你看大家乐,怪味楼,金丝利,哪家不是?南京本地的菜没什么特色。夹在南北方中间,菜也变得中庸,口味没有北方的重,却也不是南方的清淡,于是市场就被外地人抢占了,甚至宁波小小的草包饭,类似于五块钱一份的快餐,每天都满当当的人。当然南京也不是一无是处,小吃的市场别人还是抢不走的。
南京人有几个最爱,活珠子,鸭血粉丝,盐水鸭。活珠子其实在六合最出名,就是把孵了两星期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了吃,一般外地人无法接受,而南京人却吃的不亦乐乎。一个朋友的女朋友是南京人,而朋友是扬州的。那次他的女朋友随他到扬州,吃了扬州的小吃后,笑着说:我还以为就活珠子和鸭血粉丝好吃呢。可见这两样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记得一个朋友从上海来南京,带她到夫子庙玩,她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的人,看到有卖的,就买了坐那吃。一个男孩陪女朋友逛街,看到我朋友在那吃,便拿个凳子坐在她对面看着她吃。
好不好吃?看了一会,男孩忍不住问。
好吃。
什么味道?
鸡蛋加肉味。
听到这,我和另一个朋友忍不住笑了起来。
虽然活珠子我不敢吃,但是对于鸭血粉丝汤,我却是很喜欢。在南京,鸭血粉丝汤是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有的三块钱,有的三块五一份,湖南路附近的鸭血粉丝汤店一到吃饭时间,就被挤得满满的,要想吃饭就得耐心的等。记得有一次周六,和同事约好去湖南路的回味吃鸭血粉丝汤,到那儿的时候,人已经满了,队还排得好长。同事提议到尹氏鸡汁汤包去吃,到那发现更恐怖,队已经排到门外了。只好又重新找地方,后来终于在湖北路找到一家店,有个空座位,赶紧坐了下来,要了两份鸭血粉丝,一笼鸡汁汤包。几分种后,服务员便端上两碗香喷喷,热乎乎的鸭血粉丝汤来,汤清而不混,粉丝滑而不腻,鸭肠软而有嚼劲,鸭肝呢,有些咸,却很好吃。
桂花鸭是南京人走亲访友必备之品,没有什么特产,就送鸭子,于是南京人走到哪,鸭子就跟着到哪。每次同学朋友来南京,总是要先请他们吃一顿鸭子,算是接风,临走时再带点回去。湖南路上的桂花鸭专卖店,每天人群都络绎不绝,刚送过来的鸭子没多久就卖光了。无论春夏秋冬,销货员的头上总是会有细细密密的汗珠。我很少到那边去买鸭子,尤其是袋装的桂花鸭,一般都是送人才会去买,平时不想做菜的时候,就跑到楼下的熟食店,买点鸭子,买些干丝就可以了。鸭子,在南京那儿都可以买得到,而且味道一样地道。
有些家常菜外地人是很少能吃到,如芦蒿,菊花脑,因为这些菜一般都在小饭店里才有得卖。芦蒿用来炒菜,可以清炒,也可以和肉丝,干子一起炒,脆脆的,很爽口,而菊花脑则用来烧汤,通常是菊花脑蛋汤。初夏,从菜场买一些菊花脑回来,烧开水,把洗净的菊花脑放入,然后把搅拌好的鸡蛋慢慢倒入,烧开,放些油和盐就可以了,盛在乳白色的汤碗中,绿的,黄的,煞是好看,还有去火功效,只是味微苦,初吃时不一定喜欢。
南京还有什么好吃的呢,嗯,臭豆腐。每次去夫子庙,下了车老远就可以闻到臭豆腐的臭味,不过吃起来却是很香,如果谁想尝尝,来南京,我带你去吃。
玩在金陵
南京的风景很多,走在大街小巷,无意中都会发现这是某人的故居,那里是美景如画。北京把历史浓缩在宫殿里的建筑里,南京却不,它敞开一片胸怀,把历史融入自然,任你驰骋其中。
生命无法离开水,文明也起源于水,东水关进了南京城,就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说起秦淮,无法不想起那八位粉色女子,古代的艺妓那么多,哪有秦淮八艳的诗情才画,报国忧心。站在秦淮河边,喝一样的雨花茶,吃一样的软香糕,看变黑的河水,明清时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