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出龙峡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词谱部分
附摘录一个:
古人填词大抵分几种情况
1、依声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3、依句填词,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南宋多数词人都属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也属此。
观隋炀帝杨广纪辽东词并推演基本格式~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清歌凯捷丸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第一式较完美,只须调整下仄脚,第二式的第三句有瑕疵,造成一三五句皆平头。应改之,得最终2式为:
其一:
(韵1),(韵1)。
,(韵1)。
(换韵2),(韵2)。
,(韵2)。
其二:
(韵1),(韵1)。
,(韵1)。
(换韵2),(韵2)。
,(韵2)。
注意第七句三仄尾的特色。
仄韵鹧鸪天的推演,可得两式:
其一(推为正格)
(韵),(韵)。
(句),(韵)。
,(韵),(韵)。
(句),(韵)。
其二(废格)
(韵),(韵)。
(句),(韵)。
,(韵),(韵)。
(句),(韵)。
总结:其一以平接仄,融洽度更好;比其二多一个双仄脚,且句式以双仄脚起、双仄脚收,更能体现仄韵风味;2个平脚句为双平,也比其二的单平脚句来得悠扬。
三字句的第二句宜用“平平仄”若‘平仄仄’作半拍之尾稍嫌硬。
在其二中,若三字句为平仄仄,后接又以仄仄开头,可谓四仄大碰头。鹧鸪天为七律破句而成,于破句处节奏骤变,大为加快。只有节奏存在较大变化,才能摆脱七律的平稳格局。因此在不隔拍的三字句处不适合四仄碰头。
仄韵鹧鸪天优先使用上声韵。
虞美人的拍感
短小的虞美人,四拍8个韵脚,每拍使用一个韵部,而且是平仄韵交替,也就是四个腔。
所以虞美人的写作,不能使各拍之间的句子无法分割成段落。
捣练子与渔歌子
捣练子与渔歌子都是由四句七言破句而来,但由于破句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相同。
捣练子破在首句,其引发的节奏变化至尾句时易被冲淡,故而破句处需更有鲜明特色,如喷薄而出的感觉,这也暗合了词牌名。
渔歌子破句位置很恰当,正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处,所以很有悠然的天生节奏,较容易把握。
谪仙怨:词牌名,五平韵,类六律,中间两联对仗。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
于2012-9-1制谱
词牌犯腔事例
瑞鹧鸪为工部七月一日生辰而作(宋)葛胜仲
火云欲避金风至,秀气充闾初降瑞。
去家丁令却归来,还燕悬弧当日地。
金章紫绶身荣贵,寿福天储昌又炽。
怪来一岁四迁官,还过当生元太岁。
古词牌之所以多,是创调的原因。葛胜仲把个玉楼春用瑞鹧鸪的曲调来唱,为工部祝寿之时会突出于众人。因此也可能有超出词牌的个人情结原因。其被归为瑞鹧鸪,显然宋人是以乐定调。
其他有江城子与梅花引合为江梅引的例子。(也有说不是梅花引,但不影响两调合一的说法)
折腰体是调法所需的产物,故归为词类。律法对仗严谨的怨回纥、谪仙怨、瑞鹧鸪,也因调法的需求有别于律诗而归为词类。
不喜欢减兰:虽然有平仄的交换,但既无七律的幽深,也无长短句的纵横交错,比较呆板。
词谱中连“中”的句式
对于词谱中连“中”的句式,很多新手都以为词是诗余,所以词谱可以更宽泛,其实这并非宽泛,诗余的说法不是从声律角度来说的,词牌的声律只有比律诗更严。连“中”是允许变格造成的。如“仄仄平平仄”的二三读句式中允许“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变格句式,有的人记谱就会记成“中中中中仄”若依此填成“平平平平仄”或“仄平平平仄”就犯错了。
再如:鹧鸪天谱中首句所标的6连“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也是为换句式用的。或者平起律“平平仄仄仄平平”或者仄起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但不能填成“仄仄平平仄平平”否则就出律了。
这些都是未了解词律的新手易犯的毛病。
新手喜长调
写诗词不是写文章,现在的一个现象是“新手都喜欢写长调和超长调”以至我一看见这类作品,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不是新手?”塞宾的左手说:“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会写词之前的情感憋得太久,迸发了。”赞同此说。但此类作品对剧情的需求很高,仅是几个情绪的表达很容易被凝练进象小令那样的体裁中。如九张机这样的句式节奏,到第九张已经是最完美的收场了,若有人写个十二张机就属于外行。而今有人更甚,弄出个百张机,都够唱几场大戏了,真无视词牌的本质啊!
其实新手还是应该从词律的本质入手学起。
自度的基本须知
理顺句式节奏之间的关系,韵脚安排合理。
自度小令的,尽量不用领字。领字为中长调手法,小令若用,一处即可,勿多。
小令周旋余地小,不可出现过于奇拗的声律。忌四连仄、四连平之类。
中长调不可上下阕完全一样,过片处需作区别处理。
词牌作品不是戏曲作品,中长调不可无节制拖长,须兴尽而收。每阕也同样不宜过长,断句要得当,配合人体自然的运气过程。
古人有赞吴文英所作莺啼序绵长深厚,实有暗示极限,过则泛滥。九为阳极之数,如九张机小段落滚动模式的词牌,九小段就是极限了。
~~~~~~~~~~~~~~~~~~~~
韵律部分
律诗的格律是节奏与次序的权衡结果。
平仄两两相交是节奏的基本原理。但并不说明其它节奏不好,如类似“海底捞月”这种节奏依然不错,是因为两仄后一个平音的调节效果。
倘若律诗采用了一切可谐的变化,则再无整齐的规律可循。故而律诗之律实为整齐而定的节奏,与对仗相配合,其美观的意图便显而易见了。
因此写律诗要尽量避免用拗,即使不得已用拗,也要尽量减少用拗的字数。若一首律诗写得满篇都是拗,那还有什么整齐的美观性呢?这是违背了律诗格律本意的。
正格被确定的同时,就等于宣布前朝名家的论点被取舍了。取了,就已经在正格中了;舍了,就已经不在正格中了。
古歌乐以字领腔,以腔传情,自然就重在字的本音。今歌曲以乐传情,而字音随之飘忽变换。
现在很多人说话都不讲究声调,失调现象很多,以至于研究时失误很多。拯救的办法就是注重本调的训练。
赞同流变是自然得来的,不是强求得来的。对于某些强求流变的训练方法表示反对。
平仄的区别不是音的高或低,而是高低之间波动范围的大小。以普通话声调来论,变化在2以内为平,满3为仄(五度标记法)。
同音韵
同音韵太近或偏多易绕口。听者的感受应该是更重要的。连续两拍都落在一个音上,会觉得有些别扭。
若说词腔分明,拍与拍之间的时间隔应该大于一拍中句顿的时间隔。所以对同音韵一个短句的间隔效果不会好,若是类似柳永创的那种长句拍,或可淡化。但无论如何同音韵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格律诗音步落处用同韵字为大忌,用邻韵字为小忌。
韵的严宽使用
越是舒坦放松的节奏,对韵的宽容度越大;越是气劲足、节奏紧促的作品,对韵的宽容度越小。用韵密集处,也是宜严不宜宽。如果还要进一步发挥,那就是叠韵,可以获得更高的和谐度。
声韵不仅是韵脚的事
一句诗词产生的情调,不仅是韵脚承担的。句内每个部分都在运转这个情调,韵脚的音换了,那么吟句的过程中,句内其它部分自然就会作相应的调整。
常用词牌推荐:鹧鸪天、蝶恋花;水调歌头、沁园春;声声慢、汉宫春;喝火令、卜算子。
对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我是反对2221读的说法的。如果句尾用了叠音字如“x悠悠、x空空”等,拆开念可是很别扭的。而2212读“悠悠x、空空x”第一字可以拖音解决。一连3个2的读法(虽然后面又添一字)是很单调的节奏。最后一字落单失去厚味。因此我认为2212及223才是正确的读法。
2字一音顿是脉动的基本节奏造成的,但都是2的连读又会落于枯燥的重复,所以一般我们都习惯用5、7言的单数句来打破单调的重复,六律(所有的句子都是222读)就是这样被淘汰的。也因此7言诗若以2221来读,显然是违背了这个需求。
七言的节奏根据尾部可粗分223或细分2212。
2221与2212的对比:
字字、字字、字字-字——节奏长短不交叉,呆板一些。
字字、字字、字-字字——节奏长短交叉,显得变化感强。
注:吟读的节奏与词义的划分是两回事。
对永明体25交替说法的体会:“五言的25交替,其实证明了五言句是23读的。衍生至七言句就是223读。
两两交替是诗律根本。九律不可取的原因是过长,使交替的敏感度下降。人的气合力度有限,不可能一味增长,九言即使是在词牌中出现,也是有句读的。所有句都过长,也不易保持凝练,更容易写成词的腔调,吟、读都感赘。诸多的原因使其在诗史上无身份地位,那都是有理论依据的。
对于格律没有必要称“旧”古音有平仄,今音也有平仄。
长句有长句的节奏,短句有短句的节奏,词牌长短句之间(包括读)的配合就是它的节奏。
平仄对节奏的影响不如音步大,它是在音步的框架内发挥的。也因为过于细微,非吟咏高手不易察觉。
句子长短对节奏的影响力大于单句中音步的影响力,对情绪的影响力不亚于韵脚。
句式节奏是横向波动,平上去是纵向波动。或向下或向上或保持零值平衡。
入声的特点是比其它字音短促,所以属于横向节奏。但它在舒化后能归入三声,说明入声原有纵向波动的调值,因为在发音短促的压抑下显得微弱,所以在分韵部的时候作忽略计。
入声并非固定为抑郁激越的情调,事实上写什么情调都可以。情调是由词语的连续发挥而形成,情调对字的影响是附着而非占有。(例词中有苏轼香艳词一首。)
近体律诗分为正格与拗体2类。
在词没有流行前,惟用正格是单调的,拗体的存在便是对单调的补充。
“上句拗、下句救”的原理很简单:上句不稳,下句稳之。
七律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是个失败型。
与五律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不同的是,三仄句头与一仄一平的句尾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
即使调整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也难以改变高个矮脚的状况。与“平仄仄平平仄仄”比照下即可明白。
“平平仄平仄”是常用特拗句;“仄平仄平仄”是孤平句。
常用特拗句,不能因为常用、而划入律句。
五律对孤平句的容量是有限的(2句)。现在有追求更高、不作孤平,应该理解的,毕竟声律更佳了。
词牌的调越短越忌讳三平尾,因三平尾之后需要长句来消化它的余音效果。
个别名作出律完全是意为律先的结果,如“君住长江头”是在首句,这三平对句来说是尾、对整词来说是头,可以说把影响降到最低了。
若非特殊词牌,忌一连三句前三平。律诗则忌一连两句前三平。
句尾三阴平易产生凄音。
平仄的影响
正律诗声律和谐平稳,美观有次序,平仄交替。
这样的文体就是四平八稳的格调,当然作别的格调也可以,但难度会高很多。
五律句短,出句出现孤平后,其产生的拗调易被句尾的停顿吸收;而七律句长,故而更忌讳孤平。如果作个形象比喻的话,就如同叠方砖,放得越平稳,叠得越高。
即使五律比较宽容,但也不宜在出句多用孤平。对句则不可用。
句越短,对平仄的宽容性越强。到了三字句,只要不是在句尾,还能出现全平;词牌中也经常看见全仄的三字领。
律诗首句、出句宽,对句严。首句若用韵可用邻韵;而对句应如四柱般求稳,邻韵谐率低,故避用邻韵。
五律可容一二非韵孤平句,而七律不可。因为长短有别,词牌中的三字句则更有全仄场合。
孤平既然是声律问题,当然就必须从声律要求的角度去论证。至于有多少人遵从、多少人未遵,都是次要的。
由于吟诗较平时说话为慢,所以普通话无声调音标的轻音字,文读一律为阴平。
“打起黄莺儿”在说明了不可用儿化来并音的同时,也提供了轻声入平的例子。
网友分析:
平声所具备的是:——扬——清——长——悠长——和缓;
仄声所具备的是:——抑——浊——降——短促——急剧。
轻声字在平声特征里占4条,唯独不悠长;在仄声特征里只占半条,即短而不促。
中国音韵学会的李慎行教授(李慎行教授系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会会员、兼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辞书学会会员、并兼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宝鸡专业委员会主任、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等职)李慎行教授认为:轻声字在诗韵里应归平声。
声母确实会对发音有影响。但是难度不在这里,科学评判容易,归类却难。
如果把相似性的排序看作一个圈,然后分作几份,一个线段的一头‘a后端’与割裂处的对面一头‘b前端’的相似性总是多过它与自己这一段的另一头‘a前端’。
而韵书的要求是简单好用,最好一个部类的字数能不过滥也不过少。
阴平与上声融洽度低,是因为一个波动幅度最复杂,而另一个波动幅度最简单,为零。
去声与阳平就没有这个问题,反而在去声力尽之时,易产生回力。
四声连绵,自然是连绵了,偏向其它类情感的一极就有难度。
不同的情感应有不同的调法。
字音对气脉的传承
四声齐全地递用,其曲折缓行的特点较适合平稳的诗体,因此普适性较强。但情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多种类型的表现方式。
踢踏踢踏踢踢踏,一组两声调的简单节奏就能给人明快的感觉。好的诗句,都有一股流畅的气脉,字音对其的传承是否和谐才是关键,并非一定要四声俱备。
两韵七绝的韵味效果不如三韵七绝厚实。由于多次在句尾使用韵脚,使人的感应也向其靠拢,在七绝第三韵时出现韵味的高潮。
这不是完全靠记忆,如用韵密集的22字小令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短期内就会激发浓厚的韵味。如果是靠记忆,就没必要那么密集地用韵。不是记忆的,自然是物理的——谐振。
在多读某个韵之后,虽然读完的韵字消失了,但它的影响却保留了,会发现已经把自己调节到迎接下一个韵脚的状态。也就是人体对应某个声音特点的物理状态改变了。
记忆在不受大脑指使的情况下,是不会反感新事物的介入。所以对突然插进的其它韵产生不适感,必然是物理原因。
以此推断换韵至少得有规律性,而且一韵到底对中短篇来说通常优于换韵。
三平尾的场合
秋初夜坐[元]赵雍
夜深庭院寂无声,明月流空万影横。
坐对荷花两三朵,红衣落尽秋风生。
结句三阴平尾很有特色,此声律正适合结句的情感。
素风:1。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2。秋风。
说明作者有同义词而不肯用,不是没词用。
五古清明祭祖[今]美国风中秋叶
纸烛灰烟尽,追思未渐微。
心云难作雨,故绕青山飞。
此处的三阴平结尾更是符合主题思想的凄音运用效果。作者言:“改为其它都不能表现其情绪,故宁可不成五绝而为五古”
一般正律诗中,前三平和中三平之处是埋伏此类情感的佳处。
~~~~~~~~~~~~~~~~~~~~
赏评部分
什么是朴实
有人以为朴实就是土气,但绝不是。朴实是心灵的接近,越接近心灵就是越朴实,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无论是饰美还是粗陋,只要有碍于心灵的感受,都不是朴实。反之亦然,无论耽美还是粗陋,只要紧扣心灵,就是朴实。
如何欣赏诗词
是否选择了表现力更强的词语。是否强占了读者的联想空间。
诗词的跳跃性,不能跳成难解的脑筋急转弯。要类于不说不知道,一说顿觉好。
说法和意境产生背离。如直说“名利不上心”的,但真正淡泊者连提都不会提。这种问题在假禅诗中最明显。
是否有隔,有多深的隔。隔指意思不能直接了解,需经过转思,由大脑再处理。
用典生隔。典故未必人人皆知,最忌讳的就是用那些已经很冷门的典故了,用典最好用广为人知的。用典不准确易造成误解。不用典照样可以写好诗。
诗句中情绪的波动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阅读时会感到飘忽难以琢磨、或重复唠叨、或动静失调。
使用的形容是否符合诗境。如写菊形容为“黄金甲”而诗中并无相关意境,反而全是乡闲之语。
有些人的名号有诗意,可以入篇;有些人的名号没有诗意,不应入篇。
合掌
诗一般短小,一合掌就悲惨了。故而小令也同是忌讳的。长调宽阔,不会被一处合掌撑破。但若是无谓的合掌也是不好,需有强烈的叠加效应,如同岳飞的怒发冲冠,毕竟意境为先。
诗词的风格大约可分为五类:悠闲、拗怒、深情、世故、峻奇灵动。
惟美境界三感:
第一境色感为主;
第二境动感为主,色感为辅;
第三境心灵感为主,其它顺则有、不顺则无。
真谛只有两句:情感要返朴归真,语句要灵活生动。
力量型的诗要有火山喷发的爆点。
婉无真情,豪无真胆,诗词大忌。
诗性简说
李商隐有些诗,难解之外仍有语言美,本意难解不代表不能作别的解释。而晦涩的诗除难解之外啥也没有,难以解释之外连可读性也没有,得不到语言美的享受。
其实大多数人是不懂得诗性的。不少作品杂乱、生涩、艰晦,只是用美丽的字词不合理地堆砌起来的语言;另一些作品虽有完整的句式结构,但语言却显得空洞、呆板;有些美丽词眼堆起来的句子虽然通顺,但其感受却是平面的。这些都是与诗性背道而驰的。
诗的语言空灵须得情趣,凝结须透意力。晦涩生杂,会阻碍这些。顺口溜式的滚轴轱辘体、口号式的老干体,也因在意境上缺乏深度而少诗性。
意境的深度即是诗的根,它应该深深地扎进生命的最底层,从灵魂中吸取营养、发出绿芽,仿佛超越了时间。
台阁体遭到前后七子的抨击,前后七子又遭到性灵派抨击。如今似历史重演:老干体遭到矫情派的抨击,而矫情派又被真情派抨击。
诗词之忌:景泛意空。同类意象过多过挤。篇重文绣。粗浮。情变不稳。自夸虚浮,自贬颓俗。景多无主次,欠融洽而板结为死景。一味写景,却未生情趣。... -->>
词谱部分
附摘录一个:
古人填词大抵分几种情况
1、依声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3、依句填词,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南宋多数词人都属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也属此。
观隋炀帝杨广纪辽东词并推演基本格式~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清歌凯捷丸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第一式较完美,只须调整下仄脚,第二式的第三句有瑕疵,造成一三五句皆平头。应改之,得最终2式为:
其一:
(韵1),(韵1)。
,(韵1)。
(换韵2),(韵2)。
,(韵2)。
其二:
(韵1),(韵1)。
,(韵1)。
(换韵2),(韵2)。
,(韵2)。
注意第七句三仄尾的特色。
仄韵鹧鸪天的推演,可得两式:
其一(推为正格)
(韵),(韵)。
(句),(韵)。
,(韵),(韵)。
(句),(韵)。
其二(废格)
(韵),(韵)。
(句),(韵)。
,(韵),(韵)。
(句),(韵)。
总结:其一以平接仄,融洽度更好;比其二多一个双仄脚,且句式以双仄脚起、双仄脚收,更能体现仄韵风味;2个平脚句为双平,也比其二的单平脚句来得悠扬。
三字句的第二句宜用“平平仄”若‘平仄仄’作半拍之尾稍嫌硬。
在其二中,若三字句为平仄仄,后接又以仄仄开头,可谓四仄大碰头。鹧鸪天为七律破句而成,于破句处节奏骤变,大为加快。只有节奏存在较大变化,才能摆脱七律的平稳格局。因此在不隔拍的三字句处不适合四仄碰头。
仄韵鹧鸪天优先使用上声韵。
虞美人的拍感
短小的虞美人,四拍8个韵脚,每拍使用一个韵部,而且是平仄韵交替,也就是四个腔。
所以虞美人的写作,不能使各拍之间的句子无法分割成段落。
捣练子与渔歌子
捣练子与渔歌子都是由四句七言破句而来,但由于破句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相同。
捣练子破在首句,其引发的节奏变化至尾句时易被冲淡,故而破句处需更有鲜明特色,如喷薄而出的感觉,这也暗合了词牌名。
渔歌子破句位置很恰当,正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处,所以很有悠然的天生节奏,较容易把握。
谪仙怨:词牌名,五平韵,类六律,中间两联对仗。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
于2012-9-1制谱
词牌犯腔事例
瑞鹧鸪为工部七月一日生辰而作(宋)葛胜仲
火云欲避金风至,秀气充闾初降瑞。
去家丁令却归来,还燕悬弧当日地。
金章紫绶身荣贵,寿福天储昌又炽。
怪来一岁四迁官,还过当生元太岁。
古词牌之所以多,是创调的原因。葛胜仲把个玉楼春用瑞鹧鸪的曲调来唱,为工部祝寿之时会突出于众人。因此也可能有超出词牌的个人情结原因。其被归为瑞鹧鸪,显然宋人是以乐定调。
其他有江城子与梅花引合为江梅引的例子。(也有说不是梅花引,但不影响两调合一的说法)
折腰体是调法所需的产物,故归为词类。律法对仗严谨的怨回纥、谪仙怨、瑞鹧鸪,也因调法的需求有别于律诗而归为词类。
不喜欢减兰:虽然有平仄的交换,但既无七律的幽深,也无长短句的纵横交错,比较呆板。
词谱中连“中”的句式
对于词谱中连“中”的句式,很多新手都以为词是诗余,所以词谱可以更宽泛,其实这并非宽泛,诗余的说法不是从声律角度来说的,词牌的声律只有比律诗更严。连“中”是允许变格造成的。如“仄仄平平仄”的二三读句式中允许“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变格句式,有的人记谱就会记成“中中中中仄”若依此填成“平平平平仄”或“仄平平平仄”就犯错了。
再如:鹧鸪天谱中首句所标的6连“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也是为换句式用的。或者平起律“平平仄仄仄平平”或者仄起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但不能填成“仄仄平平仄平平”否则就出律了。
这些都是未了解词律的新手易犯的毛病。
新手喜长调
写诗词不是写文章,现在的一个现象是“新手都喜欢写长调和超长调”以至我一看见这类作品,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不是新手?”塞宾的左手说:“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会写词之前的情感憋得太久,迸发了。”赞同此说。但此类作品对剧情的需求很高,仅是几个情绪的表达很容易被凝练进象小令那样的体裁中。如九张机这样的句式节奏,到第九张已经是最完美的收场了,若有人写个十二张机就属于外行。而今有人更甚,弄出个百张机,都够唱几场大戏了,真无视词牌的本质啊!
其实新手还是应该从词律的本质入手学起。
自度的基本须知
理顺句式节奏之间的关系,韵脚安排合理。
自度小令的,尽量不用领字。领字为中长调手法,小令若用,一处即可,勿多。
小令周旋余地小,不可出现过于奇拗的声律。忌四连仄、四连平之类。
中长调不可上下阕完全一样,过片处需作区别处理。
词牌作品不是戏曲作品,中长调不可无节制拖长,须兴尽而收。每阕也同样不宜过长,断句要得当,配合人体自然的运气过程。
古人有赞吴文英所作莺啼序绵长深厚,实有暗示极限,过则泛滥。九为阳极之数,如九张机小段落滚动模式的词牌,九小段就是极限了。
~~~~~~~~~~~~~~~~~~~~
韵律部分
律诗的格律是节奏与次序的权衡结果。
平仄两两相交是节奏的基本原理。但并不说明其它节奏不好,如类似“海底捞月”这种节奏依然不错,是因为两仄后一个平音的调节效果。
倘若律诗采用了一切可谐的变化,则再无整齐的规律可循。故而律诗之律实为整齐而定的节奏,与对仗相配合,其美观的意图便显而易见了。
因此写律诗要尽量避免用拗,即使不得已用拗,也要尽量减少用拗的字数。若一首律诗写得满篇都是拗,那还有什么整齐的美观性呢?这是违背了律诗格律本意的。
正格被确定的同时,就等于宣布前朝名家的论点被取舍了。取了,就已经在正格中了;舍了,就已经不在正格中了。
古歌乐以字领腔,以腔传情,自然就重在字的本音。今歌曲以乐传情,而字音随之飘忽变换。
现在很多人说话都不讲究声调,失调现象很多,以至于研究时失误很多。拯救的办法就是注重本调的训练。
赞同流变是自然得来的,不是强求得来的。对于某些强求流变的训练方法表示反对。
平仄的区别不是音的高或低,而是高低之间波动范围的大小。以普通话声调来论,变化在2以内为平,满3为仄(五度标记法)。
同音韵
同音韵太近或偏多易绕口。听者的感受应该是更重要的。连续两拍都落在一个音上,会觉得有些别扭。
若说词腔分明,拍与拍之间的时间隔应该大于一拍中句顿的时间隔。所以对同音韵一个短句的间隔效果不会好,若是类似柳永创的那种长句拍,或可淡化。但无论如何同音韵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格律诗音步落处用同韵字为大忌,用邻韵字为小忌。
韵的严宽使用
越是舒坦放松的节奏,对韵的宽容度越大;越是气劲足、节奏紧促的作品,对韵的宽容度越小。用韵密集处,也是宜严不宜宽。如果还要进一步发挥,那就是叠韵,可以获得更高的和谐度。
声韵不仅是韵脚的事
一句诗词产生的情调,不仅是韵脚承担的。句内每个部分都在运转这个情调,韵脚的音换了,那么吟句的过程中,句内其它部分自然就会作相应的调整。
常用词牌推荐:鹧鸪天、蝶恋花;水调歌头、沁园春;声声慢、汉宫春;喝火令、卜算子。
对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我是反对2221读的说法的。如果句尾用了叠音字如“x悠悠、x空空”等,拆开念可是很别扭的。而2212读“悠悠x、空空x”第一字可以拖音解决。一连3个2的读法(虽然后面又添一字)是很单调的节奏。最后一字落单失去厚味。因此我认为2212及223才是正确的读法。
2字一音顿是脉动的基本节奏造成的,但都是2的连读又会落于枯燥的重复,所以一般我们都习惯用5、7言的单数句来打破单调的重复,六律(所有的句子都是222读)就是这样被淘汰的。也因此7言诗若以2221来读,显然是违背了这个需求。
七言的节奏根据尾部可粗分223或细分2212。
2221与2212的对比:
字字、字字、字字-字——节奏长短不交叉,呆板一些。
字字、字字、字-字字——节奏长短交叉,显得变化感强。
注:吟读的节奏与词义的划分是两回事。
对永明体25交替说法的体会:“五言的25交替,其实证明了五言句是23读的。衍生至七言句就是223读。
两两交替是诗律根本。九律不可取的原因是过长,使交替的敏感度下降。人的气合力度有限,不可能一味增长,九言即使是在词牌中出现,也是有句读的。所有句都过长,也不易保持凝练,更容易写成词的腔调,吟、读都感赘。诸多的原因使其在诗史上无身份地位,那都是有理论依据的。
对于格律没有必要称“旧”古音有平仄,今音也有平仄。
长句有长句的节奏,短句有短句的节奏,词牌长短句之间(包括读)的配合就是它的节奏。
平仄对节奏的影响不如音步大,它是在音步的框架内发挥的。也因为过于细微,非吟咏高手不易察觉。
句子长短对节奏的影响力大于单句中音步的影响力,对情绪的影响力不亚于韵脚。
句式节奏是横向波动,平上去是纵向波动。或向下或向上或保持零值平衡。
入声的特点是比其它字音短促,所以属于横向节奏。但它在舒化后能归入三声,说明入声原有纵向波动的调值,因为在发音短促的压抑下显得微弱,所以在分韵部的时候作忽略计。
入声并非固定为抑郁激越的情调,事实上写什么情调都可以。情调是由词语的连续发挥而形成,情调对字的影响是附着而非占有。(例词中有苏轼香艳词一首。)
近体律诗分为正格与拗体2类。
在词没有流行前,惟用正格是单调的,拗体的存在便是对单调的补充。
“上句拗、下句救”的原理很简单:上句不稳,下句稳之。
七律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是个失败型。
与五律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不同的是,三仄句头与一仄一平的句尾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
即使调整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也难以改变高个矮脚的状况。与“平仄仄平平仄仄”比照下即可明白。
“平平仄平仄”是常用特拗句;“仄平仄平仄”是孤平句。
常用特拗句,不能因为常用、而划入律句。
五律对孤平句的容量是有限的(2句)。现在有追求更高、不作孤平,应该理解的,毕竟声律更佳了。
词牌的调越短越忌讳三平尾,因三平尾之后需要长句来消化它的余音效果。
个别名作出律完全是意为律先的结果,如“君住长江头”是在首句,这三平对句来说是尾、对整词来说是头,可以说把影响降到最低了。
若非特殊词牌,忌一连三句前三平。律诗则忌一连两句前三平。
句尾三阴平易产生凄音。
平仄的影响
正律诗声律和谐平稳,美观有次序,平仄交替。
这样的文体就是四平八稳的格调,当然作别的格调也可以,但难度会高很多。
五律句短,出句出现孤平后,其产生的拗调易被句尾的停顿吸收;而七律句长,故而更忌讳孤平。如果作个形象比喻的话,就如同叠方砖,放得越平稳,叠得越高。
即使五律比较宽容,但也不宜在出句多用孤平。对句则不可用。
句越短,对平仄的宽容性越强。到了三字句,只要不是在句尾,还能出现全平;词牌中也经常看见全仄的三字领。
律诗首句、出句宽,对句严。首句若用韵可用邻韵;而对句应如四柱般求稳,邻韵谐率低,故避用邻韵。
五律可容一二非韵孤平句,而七律不可。因为长短有别,词牌中的三字句则更有全仄场合。
孤平既然是声律问题,当然就必须从声律要求的角度去论证。至于有多少人遵从、多少人未遵,都是次要的。
由于吟诗较平时说话为慢,所以普通话无声调音标的轻音字,文读一律为阴平。
“打起黄莺儿”在说明了不可用儿化来并音的同时,也提供了轻声入平的例子。
网友分析:
平声所具备的是:——扬——清——长——悠长——和缓;
仄声所具备的是:——抑——浊——降——短促——急剧。
轻声字在平声特征里占4条,唯独不悠长;在仄声特征里只占半条,即短而不促。
中国音韵学会的李慎行教授(李慎行教授系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会会员、兼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辞书学会会员、并兼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宝鸡专业委员会主任、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等职)李慎行教授认为:轻声字在诗韵里应归平声。
声母确实会对发音有影响。但是难度不在这里,科学评判容易,归类却难。
如果把相似性的排序看作一个圈,然后分作几份,一个线段的一头‘a后端’与割裂处的对面一头‘b前端’的相似性总是多过它与自己这一段的另一头‘a前端’。
而韵书的要求是简单好用,最好一个部类的字数能不过滥也不过少。
阴平与上声融洽度低,是因为一个波动幅度最复杂,而另一个波动幅度最简单,为零。
去声与阳平就没有这个问题,反而在去声力尽之时,易产生回力。
四声连绵,自然是连绵了,偏向其它类情感的一极就有难度。
不同的情感应有不同的调法。
字音对气脉的传承
四声齐全地递用,其曲折缓行的特点较适合平稳的诗体,因此普适性较强。但情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多种类型的表现方式。
踢踏踢踏踢踢踏,一组两声调的简单节奏就能给人明快的感觉。好的诗句,都有一股流畅的气脉,字音对其的传承是否和谐才是关键,并非一定要四声俱备。
两韵七绝的韵味效果不如三韵七绝厚实。由于多次在句尾使用韵脚,使人的感应也向其靠拢,在七绝第三韵时出现韵味的高潮。
这不是完全靠记忆,如用韵密集的22字小令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短期内就会激发浓厚的韵味。如果是靠记忆,就没必要那么密集地用韵。不是记忆的,自然是物理的——谐振。
在多读某个韵之后,虽然读完的韵字消失了,但它的影响却保留了,会发现已经把自己调节到迎接下一个韵脚的状态。也就是人体对应某个声音特点的物理状态改变了。
记忆在不受大脑指使的情况下,是不会反感新事物的介入。所以对突然插进的其它韵产生不适感,必然是物理原因。
以此推断换韵至少得有规律性,而且一韵到底对中短篇来说通常优于换韵。
三平尾的场合
秋初夜坐[元]赵雍
夜深庭院寂无声,明月流空万影横。
坐对荷花两三朵,红衣落尽秋风生。
结句三阴平尾很有特色,此声律正适合结句的情感。
素风:1。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2。秋风。
说明作者有同义词而不肯用,不是没词用。
五古清明祭祖[今]美国风中秋叶
纸烛灰烟尽,追思未渐微。
心云难作雨,故绕青山飞。
此处的三阴平结尾更是符合主题思想的凄音运用效果。作者言:“改为其它都不能表现其情绪,故宁可不成五绝而为五古”
一般正律诗中,前三平和中三平之处是埋伏此类情感的佳处。
~~~~~~~~~~~~~~~~~~~~
赏评部分
什么是朴实
有人以为朴实就是土气,但绝不是。朴实是心灵的接近,越接近心灵就是越朴实,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无论是饰美还是粗陋,只要有碍于心灵的感受,都不是朴实。反之亦然,无论耽美还是粗陋,只要紧扣心灵,就是朴实。
如何欣赏诗词
是否选择了表现力更强的词语。是否强占了读者的联想空间。
诗词的跳跃性,不能跳成难解的脑筋急转弯。要类于不说不知道,一说顿觉好。
说法和意境产生背离。如直说“名利不上心”的,但真正淡泊者连提都不会提。这种问题在假禅诗中最明显。
是否有隔,有多深的隔。隔指意思不能直接了解,需经过转思,由大脑再处理。
用典生隔。典故未必人人皆知,最忌讳的就是用那些已经很冷门的典故了,用典最好用广为人知的。用典不准确易造成误解。不用典照样可以写好诗。
诗句中情绪的波动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阅读时会感到飘忽难以琢磨、或重复唠叨、或动静失调。
使用的形容是否符合诗境。如写菊形容为“黄金甲”而诗中并无相关意境,反而全是乡闲之语。
有些人的名号有诗意,可以入篇;有些人的名号没有诗意,不应入篇。
合掌
诗一般短小,一合掌就悲惨了。故而小令也同是忌讳的。长调宽阔,不会被一处合掌撑破。但若是无谓的合掌也是不好,需有强烈的叠加效应,如同岳飞的怒发冲冠,毕竟意境为先。
诗词的风格大约可分为五类:悠闲、拗怒、深情、世故、峻奇灵动。
惟美境界三感:
第一境色感为主;
第二境动感为主,色感为辅;
第三境心灵感为主,其它顺则有、不顺则无。
真谛只有两句:情感要返朴归真,语句要灵活生动。
力量型的诗要有火山喷发的爆点。
婉无真情,豪无真胆,诗词大忌。
诗性简说
李商隐有些诗,难解之外仍有语言美,本意难解不代表不能作别的解释。而晦涩的诗除难解之外啥也没有,难以解释之外连可读性也没有,得不到语言美的享受。
其实大多数人是不懂得诗性的。不少作品杂乱、生涩、艰晦,只是用美丽的字词不合理地堆砌起来的语言;另一些作品虽有完整的句式结构,但语言却显得空洞、呆板;有些美丽词眼堆起来的句子虽然通顺,但其感受却是平面的。这些都是与诗性背道而驰的。
诗的语言空灵须得情趣,凝结须透意力。晦涩生杂,会阻碍这些。顺口溜式的滚轴轱辘体、口号式的老干体,也因在意境上缺乏深度而少诗性。
意境的深度即是诗的根,它应该深深地扎进生命的最底层,从灵魂中吸取营养、发出绿芽,仿佛超越了时间。
台阁体遭到前后七子的抨击,前后七子又遭到性灵派抨击。如今似历史重演:老干体遭到矫情派的抨击,而矫情派又被真情派抨击。
诗词之忌:景泛意空。同类意象过多过挤。篇重文绣。粗浮。情变不稳。自夸虚浮,自贬颓俗。景多无主次,欠融洽而板结为死景。一味写景,却未生情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