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神乐园的瓶颈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bc1983蓝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在五年前,甚至八年前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那时候的互联网存在着崇高的理想:“便捷、交互、共享”被描绘成一个美好的虚拟世界。时至今日,互联网早已放低身姿,融入繁杂的现实社会,甚至放大了某些人性缺点。
三十聊天室就是在五年前由腾讯最早的一批网民集结而成,那时候能应用互联网的人几乎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可能是对待知识的习惯,也可能是因为网络的陌生,使得那时候的交互显得相当纯粹。在国内同一时期亦存在类似的群落,比如亦凡、天涯、红袖。这些地方被他们视为互联网的精神乐园。
后来三十聊天室分化成为了三十茶居和三十人生(30life)两个论坛,这批网友中期间也有另外参与组建了论坛,比如映月的晓风残月、红外线的绿色田野、书琴的左岸、三味庄的越都。社区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也逐渐蓬勃发展,而实质上,互联网大众化之后,亦附带来很多问题,做为网络社区,也难逃影响。
二
长居于北京的好鱼今年国庆去了一趟安徽的小村落。感受到乡土人家热情友好,路不拾遗的氛围。回来之后连连感叹,尘世乱了,人心倦了。城市化的进程提升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然而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群居相处方式却出现了隔阂,慢慢疏淡了。其实人还是那些人,唯一不同的是,物质的发达始终无法提升作为生物体——人,自身情绪的阀值。
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边,美国人正忙着教科书的智能选择论与进化论之争。有趣的是,这一争论放归到网络上恰巧也成就了技术与人文之争。简单的例子是,一个社区的核心走向技术因素更为重要还是人文因素更重要?除去天涯凯迪等公众论坛力图以打造传媒平台为目标之外。发散来看,小圈子的论坛中,流年论坛(6nian)以地域为优势,集结浙江嘉兴以及周边的网友访问,通过聚会等形式,使社区之间的网友成为了现实中的网友,最后社区成了现实交往的延伸。黑蓝论坛(heilan)以小说题材为聚合点,除了依靠人工对访问者的甄选之外,更偏重技术的优势维持参与者讨论的进入门槛。三十茶居和三十人生则皆以网友品味为契合点,在日常的讨论之中实现自然选择。即是说:社区的整体氛围无形中决定了谁将留下,谁将离开。然而随着互联网网民的快速增加,从“乡村”走向“城市化”发展的互联网社区也无可避免的迎来了人这一本身的问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原本平静的交流模式却受到了圈子之外不确定人群过度的冲击,另外一点更重要的是,人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消磨得七零八落了。
三
有幸在前几天晚上碰到三十人生的扣,她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叹:我们外流了很多朋友而却很少有新生的血液补充进来。倘若分析其成因:外流群体中,一部分是开始兴趣消退,一部分则是因为自身的提升速度大于论坛整体水平的提升速度,因而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或到现实中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一部分则是跟不上论坛的步伐自我淘汰。我问扣,为什么你留了下来?她回答:留下来的大多是曾经同甘共苦的,还有就是志同道合的。后来我们又谈了收获,比如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收获了务虚的思想成熟,虽然有时候付出的时间、精力、心情,予之放到现实专业上的精益求精能取得更为可观的短期效益。
相对大部分人认为的:社区的交流就是一种收获。就实际而言,社区的交流伴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理想。蜂拥而至无法选择的公众参与大有让本已拔高的交流模式走向庸俗化发展。比如五年前,我们在技术论坛询问一个电脑方面的问题,会得到无数电脑高手的无私回答,而在今天,这种盛况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高手们感叹,整天游荡于各种白痴的问题之中几乎提不起对交流的热爱了。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chinabbs、qihoo等热贴推荐网站几乎淹没在猎奇与情色之中。某时政版版主说道:网络上真正的侠士都归隐了,只剩下一堆装腔作势的新门徒舞刀弄剑,把江湖敲得叮当响。
四
原本作为精神乐园的网络社区最终会走向何方?在互联网发展的选择中,它似乎开始遭遇着瓶颈。或者从此一蹶不振,缓慢消亡,或者期待新兴的力量突破瓶颈。
消亡派已经归居现实,在网络上沉默了。
技术派的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诸如blog的出现、web2。0的兴起,势将把精神乐园带入更符合生物规律的交流模式。
人文派的观点认为:精神乐园期待追寻更大的乐趣。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求知的需要,必然会在交流中细化出专业上区别,从而再次迎来探索真知的新乐趣。
五
也许整个互联网网民的分化是必然的结果,也许将来还会有更高的表现形式。反而是我们这些在网络上已经渐渐成熟的人,应该重新反省自己在互联网慢慢普及的今天,我们又扮演着何种角色。
我们也许不能预知互联网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总结过去。
一
在五年前,甚至八年前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那时候的互联网存在着崇高的理想:“便捷、交互、共享”被描绘成一个美好的虚拟世界。时至今日,互联网早已放低身姿,融入繁杂的现实社会,甚至放大了某些人性缺点。
三十聊天室就是在五年前由腾讯最早的一批网民集结而成,那时候能应用互联网的人几乎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可能是对待知识的习惯,也可能是因为网络的陌生,使得那时候的交互显得相当纯粹。在国内同一时期亦存在类似的群落,比如亦凡、天涯、红袖。这些地方被他们视为互联网的精神乐园。
后来三十聊天室分化成为了三十茶居和三十人生(30life)两个论坛,这批网友中期间也有另外参与组建了论坛,比如映月的晓风残月、红外线的绿色田野、书琴的左岸、三味庄的越都。社区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也逐渐蓬勃发展,而实质上,互联网大众化之后,亦附带来很多问题,做为网络社区,也难逃影响。
二
长居于北京的好鱼今年国庆去了一趟安徽的小村落。感受到乡土人家热情友好,路不拾遗的氛围。回来之后连连感叹,尘世乱了,人心倦了。城市化的进程提升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然而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群居相处方式却出现了隔阂,慢慢疏淡了。其实人还是那些人,唯一不同的是,物质的发达始终无法提升作为生物体——人,自身情绪的阀值。
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边,美国人正忙着教科书的智能选择论与进化论之争。有趣的是,这一争论放归到网络上恰巧也成就了技术与人文之争。简单的例子是,一个社区的核心走向技术因素更为重要还是人文因素更重要?除去天涯凯迪等公众论坛力图以打造传媒平台为目标之外。发散来看,小圈子的论坛中,流年论坛(6nian)以地域为优势,集结浙江嘉兴以及周边的网友访问,通过聚会等形式,使社区之间的网友成为了现实中的网友,最后社区成了现实交往的延伸。黑蓝论坛(heilan)以小说题材为聚合点,除了依靠人工对访问者的甄选之外,更偏重技术的优势维持参与者讨论的进入门槛。三十茶居和三十人生则皆以网友品味为契合点,在日常的讨论之中实现自然选择。即是说:社区的整体氛围无形中决定了谁将留下,谁将离开。然而随着互联网网民的快速增加,从“乡村”走向“城市化”发展的互联网社区也无可避免的迎来了人这一本身的问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原本平静的交流模式却受到了圈子之外不确定人群过度的冲击,另外一点更重要的是,人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消磨得七零八落了。
三
有幸在前几天晚上碰到三十人生的扣,她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叹:我们外流了很多朋友而却很少有新生的血液补充进来。倘若分析其成因:外流群体中,一部分是开始兴趣消退,一部分则是因为自身的提升速度大于论坛整体水平的提升速度,因而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或到现实中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一部分则是跟不上论坛的步伐自我淘汰。我问扣,为什么你留了下来?她回答:留下来的大多是曾经同甘共苦的,还有就是志同道合的。后来我们又谈了收获,比如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收获了务虚的思想成熟,虽然有时候付出的时间、精力、心情,予之放到现实专业上的精益求精能取得更为可观的短期效益。
相对大部分人认为的:社区的交流就是一种收获。就实际而言,社区的交流伴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理想。蜂拥而至无法选择的公众参与大有让本已拔高的交流模式走向庸俗化发展。比如五年前,我们在技术论坛询问一个电脑方面的问题,会得到无数电脑高手的无私回答,而在今天,这种盛况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高手们感叹,整天游荡于各种白痴的问题之中几乎提不起对交流的热爱了。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chinabbs、qihoo等热贴推荐网站几乎淹没在猎奇与情色之中。某时政版版主说道:网络上真正的侠士都归隐了,只剩下一堆装腔作势的新门徒舞刀弄剑,把江湖敲得叮当响。
四
原本作为精神乐园的网络社区最终会走向何方?在互联网发展的选择中,它似乎开始遭遇着瓶颈。或者从此一蹶不振,缓慢消亡,或者期待新兴的力量突破瓶颈。
消亡派已经归居现实,在网络上沉默了。
技术派的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诸如blog的出现、web2。0的兴起,势将把精神乐园带入更符合生物规律的交流模式。
人文派的观点认为:精神乐园期待追寻更大的乐趣。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求知的需要,必然会在交流中细化出专业上区别,从而再次迎来探索真知的新乐趣。
五
也许整个互联网网民的分化是必然的结果,也许将来还会有更高的表现形式。反而是我们这些在网络上已经渐渐成熟的人,应该重新反省自己在互联网慢慢普及的今天,我们又扮演着何种角色。
我们也许不能预知互联网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总结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