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爱莲说71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偶然在798的展厅里看到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实际上,对于自己这样一个绘画白丁,先生的名字我都是第一次听到。怀着好奇的心情仔细欣赏先生的作品,感觉有的画充满了天真与童趣,乍看起来是花花绿绿的粗线条,貌似零乱地飞舞着却同时感到有条不紊的排列效果。(有人形容吴氏的线条,时而像在风中自由飘荡,时而像在空中迅即拂过的轻烟。)爱荷的我,欣喜地看到先生的几幅关于荷塘花草的画作,独特而富有神韵,不禁产生了一点点亲切的好感。及至看到那些陈列的一本本精美的画册,绝对堪称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而一旁的友人也提到吴冠中先生的文笔也了得,更加激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回到家,从网上搜索了关于吴冠中先生的一些的文字资料。细细读来,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对于绘画和艺术,我是个门外人,所以我只能用“仰望”来形容我对先生的绘画和文字造诣的崇拜之情。先生有一本集子叫“画里春秋”而我就将这篇浅浅的文字命名为“仰望画里春秋”
先生从艺七十年,共创作了两千余幅作品。残荷、江南、老树交错、汉字春秋,先生的一幅幅主题寓意深刻的作品,内容涉及之广博,变幻莫测,画风不拘一格。从这些作品里,解读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索,一窥先生的画里春秋七十载的足印。纵观先生的画作,对江南的风物尤其擅长。独特色彩是他对江南风景的最好的诠释。也许是生于江南,所以那里的一草一木常索心间,对江南的感情依附于画作。最让我惊叹的是,先生的精美的文笔。他先后写了几本散文集子,亦画亦文,真的是美伦美焕。可以说,先生的画因文而更赋诗意,而他的文因画的诠释更添色彩。(亦文亦画书系---吴冠中集、文心独白、画里阴晴、画里画外、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作为一位知名的大画家,在自己的专长绘画领域独领风骚已属不易,然亦能妙笔生花,真的令人景仰!看着吴老的自传和他的散文作品,我一点点被感动。这种感动更多的来自在他遭受磨难时却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那份执着之情。而这份执着又来源于他视艺术为生命的真情以及视艺术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更让我景仰的是先生的一些颇具哲学思想的名句,无不充满了人生的感悟和睿智,所以先生也堪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
吴冠中先生1919年生,明年即是先生的90寿辰。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这一个个闪光的称谓足以称之为骄傲!而回首先生的人生路,其从艺之路坎坷和磨砺也令人唏嘘。他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都同茫茫无边的艺术之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早年画技已臻成熟,但成名却迟至七八十年代。早年先生考进了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受鲁迅的影响那时迷上了文学,作文常常得奖。后来偶然的机遇使他对美术一见钟情。1935年,16岁的吴冠中毅然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业学校的一年学历,重新考进国立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后留学巴黎三年,学习西洋美术史。学成后,下定了决心回国。(“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1950年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1952年,吴冠中在文艺整风中受到冲击。因不愿按照流行模式画人物,自此改画风景。1953年,吴冠中调至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文革”爆发后,一度被禁止绘画、写作。出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即使下放,在劳动间隙也会作画。经常背粪筐去写生,曾有“粪筐画家”的戏称。(自称“现代画家没有人像我写生这么多”)
吴冠中似有诗人情结。“美是心灵的灵感,像诗一样。画家就像诗人,但是社会不需要诗人,因为诗人没有用的,诗人不会干活,社会不培养诗人。诗人自己有才华,努力创造了诗,震撼了社会,社会才重视诗人。“我现在更重视的不是技术,我觉得技术容易学,三年四年五年就可以学了,但是那种灵性、灵感、境界,往往是不容易达到的。技法可以一步步往上面走,每一个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进入殿堂,这个殿堂是人文的殿堂,也可以说是诗的殿堂。
先生不是一个只为艺术而艺术的“技术主义”的画匠,也不是一个单纯吟诗弄月的“自我娱乐”式的文人。他的眼睛紧密关注着时代的进程,思考从未停止过。他的思想经常是灵光一闪,曾发表了许多一语惊人的言论,因此也经常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孤立的笔墨等于零”先生如是说。“笔墨等于零”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我现在更重视思想,把技术看得更轻,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吴老的这一观点,又引发了业界内外的许多争论。争论声中,他依然我行我素。(“多一个齐白石也是很不错的,少一个齐白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少一个鲁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样。”)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个貌似狂言的提出都是他对艺术深刻思考的结果,都基于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充满着真诚。先生也许要表达的是一幅作品的“感情”问题。“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表现的,只要传达出来了,就是好的。在我,语言、手段、工具,都不是主要的,我是看效果,看能不能感动人,震撼人。”
在中国画坛,吴冠中,是一个闪光的坐标,标志着成就、勇气、个性、超越他把“苦难的人生”留在画布上,用心血来绘画,用真诚来创造美,把生命赋予艺术。他的作品是他生命的痕迹。老先生即将驶入90岁的生命航程,画里画外几度春秋,几多的人生悲喜?而先生的豁达和淡泊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一般到了这个年龄,冷眼看世界。一切名利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艺术是他永远的“初恋“而且始终不移!
偶然在798的展厅里看到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实际上,对于自己这样一个绘画白丁,先生的名字我都是第一次听到。怀着好奇的心情仔细欣赏先生的作品,感觉有的画充满了天真与童趣,乍看起来是花花绿绿的粗线条,貌似零乱地飞舞着却同时感到有条不紊的排列效果。(有人形容吴氏的线条,时而像在风中自由飘荡,时而像在空中迅即拂过的轻烟。)爱荷的我,欣喜地看到先生的几幅关于荷塘花草的画作,独特而富有神韵,不禁产生了一点点亲切的好感。及至看到那些陈列的一本本精美的画册,绝对堪称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而一旁的友人也提到吴冠中先生的文笔也了得,更加激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回到家,从网上搜索了关于吴冠中先生的一些的文字资料。细细读来,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对于绘画和艺术,我是个门外人,所以我只能用“仰望”来形容我对先生的绘画和文字造诣的崇拜之情。先生有一本集子叫“画里春秋”而我就将这篇浅浅的文字命名为“仰望画里春秋”
先生从艺七十年,共创作了两千余幅作品。残荷、江南、老树交错、汉字春秋,先生的一幅幅主题寓意深刻的作品,内容涉及之广博,变幻莫测,画风不拘一格。从这些作品里,解读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索,一窥先生的画里春秋七十载的足印。纵观先生的画作,对江南的风物尤其擅长。独特色彩是他对江南风景的最好的诠释。也许是生于江南,所以那里的一草一木常索心间,对江南的感情依附于画作。最让我惊叹的是,先生的精美的文笔。他先后写了几本散文集子,亦画亦文,真的是美伦美焕。可以说,先生的画因文而更赋诗意,而他的文因画的诠释更添色彩。(亦文亦画书系---吴冠中集、文心独白、画里阴晴、画里画外、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作为一位知名的大画家,在自己的专长绘画领域独领风骚已属不易,然亦能妙笔生花,真的令人景仰!看着吴老的自传和他的散文作品,我一点点被感动。这种感动更多的来自在他遭受磨难时却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那份执着之情。而这份执着又来源于他视艺术为生命的真情以及视艺术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更让我景仰的是先生的一些颇具哲学思想的名句,无不充满了人生的感悟和睿智,所以先生也堪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
吴冠中先生1919年生,明年即是先生的90寿辰。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这一个个闪光的称谓足以称之为骄傲!而回首先生的人生路,其从艺之路坎坷和磨砺也令人唏嘘。他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都同茫茫无边的艺术之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早年画技已臻成熟,但成名却迟至七八十年代。早年先生考进了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受鲁迅的影响那时迷上了文学,作文常常得奖。后来偶然的机遇使他对美术一见钟情。1935年,16岁的吴冠中毅然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业学校的一年学历,重新考进国立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后留学巴黎三年,学习西洋美术史。学成后,下定了决心回国。(“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1950年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1952年,吴冠中在文艺整风中受到冲击。因不愿按照流行模式画人物,自此改画风景。1953年,吴冠中调至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文革”爆发后,一度被禁止绘画、写作。出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即使下放,在劳动间隙也会作画。经常背粪筐去写生,曾有“粪筐画家”的戏称。(自称“现代画家没有人像我写生这么多”)
吴冠中似有诗人情结。“美是心灵的灵感,像诗一样。画家就像诗人,但是社会不需要诗人,因为诗人没有用的,诗人不会干活,社会不培养诗人。诗人自己有才华,努力创造了诗,震撼了社会,社会才重视诗人。“我现在更重视的不是技术,我觉得技术容易学,三年四年五年就可以学了,但是那种灵性、灵感、境界,往往是不容易达到的。技法可以一步步往上面走,每一个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进入殿堂,这个殿堂是人文的殿堂,也可以说是诗的殿堂。
先生不是一个只为艺术而艺术的“技术主义”的画匠,也不是一个单纯吟诗弄月的“自我娱乐”式的文人。他的眼睛紧密关注着时代的进程,思考从未停止过。他的思想经常是灵光一闪,曾发表了许多一语惊人的言论,因此也经常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孤立的笔墨等于零”先生如是说。“笔墨等于零”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我现在更重视思想,把技术看得更轻,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吴老的这一观点,又引发了业界内外的许多争论。争论声中,他依然我行我素。(“多一个齐白石也是很不错的,少一个齐白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少一个鲁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样。”)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个貌似狂言的提出都是他对艺术深刻思考的结果,都基于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充满着真诚。先生也许要表达的是一幅作品的“感情”问题。“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表现的,只要传达出来了,就是好的。在我,语言、手段、工具,都不是主要的,我是看效果,看能不能感动人,震撼人。”
在中国画坛,吴冠中,是一个闪光的坐标,标志着成就、勇气、个性、超越他把“苦难的人生”留在画布上,用心血来绘画,用真诚来创造美,把生命赋予艺术。他的作品是他生命的痕迹。老先生即将驶入90岁的生命航程,画里画外几度春秋,几多的人生悲喜?而先生的豁达和淡泊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一般到了这个年龄,冷眼看世界。一切名利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艺术是他永远的“初恋“而且始终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