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大明首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拱闻言猛醒,汗涔涔下,叫着严世蕃的号说:“东楼兄何出此言?国本默定,中外共知。国朝成例,东宫讲官用编修,诸王用检讨。今裕王虽非东宫,然讲官用编修,此乃令尊严相的美意,裕王殿下亦深知之,心存感念。裕王殿下在高某面前,每谓令尊严相乃社稷臣,中兴大业,实利赖之,请勿听挑拨之言。”高拱的这番话,让严世蕃无言以对,这才掩饰过关。
高拱和裕王都心知肚明,在裕邸的九年,高拱是以保护裕王安全、维护裕王地位为己任的,他做到了。
六年前,也是在初春,为裕王讲授四书的任务已然完成,高拱升国子监祭酒之职,该辞别裕邸了。那天,裕王赐高拱金缯甚厚,一直送他到府邸大门口,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哽咽不忍别,场面催人泪下。
高拱离开裕邸后,裕王对他思念不止,手书“怀贤”两字,遣李芳送往高拱家中。每每在别的讲官讲授经史时,裕王突然就会说出“高先生也曾如是说”之类的话。对陈以勤、张居正、殷世儋这些讲官,裕王不时会传出免讲的令旨,听讲时也是兴味索然。这三位讲官与高拱对裕王的印象反差甚大,总觉得裕王甚是慵懒。这话,张居正婉转地和高拱说起过,高拱坚决不信,还气呼呼地说要张居正充实学问。言外之意是说,裕王跟他高拱学习九年,学识已非一般,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老师的学问不够用了。
高拱在裕邸的九年中,裕邸的大事小情,裕王一概请高拱决断;他离开的六年间,府中事无论大小,裕王都要遣太监到高拱家里,要高拱来拿主张。裕王对高拱的情分,似乎已不仅仅是倚重、信赖乃至感激所能够概括的。对此,高拱也是感受得到的。
“今生得遇裕王,于愿已足,夫复何求!”每当为门庭萧索、无儿无女而伤感时,高拱就会以此来安慰自己。但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是不能说出口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流露,否则,势必惹上大不敬之罪!
高拱只能将这种情愫深深埋在心底。
门生故旧也好,妻妾家人也罢,谁都不理解高拱何以不再纳妾延续香火,他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搪塞过去。他心里对夫人也是有几分歉疚的,毕竟她没有寄托,寂寥度日,甚是难熬。因此,当夫人以死相逼要他去见邵仙人时,高拱难免动摇;遇到珊娘后,他也难免起了接纳之心。
或许是天意吧,裕王正巧在这个节骨眼上派使者来问事。
抬眼望见道观的山门,高拱心里暗暗自嘲:“背着裕王做这等荒唐事!”他又想到适才要冯保禀报裕王的八个字,自觉不能光要求别人,自己首先也要做到。
多年来,高拱一直有一个信念,作为裕王的老师,他必须克己,一切以维护裕王为根本,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当年道士陶仲文最为皇上崇信,高官大僚无不争相讨好之。一次与陶仲文相遇,陶仲文卜高拱必贵,遂与之通殷勤。高拱婉拒之,说:“陶公乃天子幸臣,高某为王府长史,交结近侍,国法所禁,殷鉴不远,岂可重蹈覆辙?”那时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裕王。
如今,到了最关键、最敏感的时刻了,自己更要加倍小心,做到无可挑剔,不能给别人任何把柄,以免连累裕王。
还有那个未曾谋面却深深埋在心里的永淳公主。自十六岁落选驸马,多年后,在翰林院做编修的高拱又听到传闻,说自他进士高第,点翰林、有盛名,永淳公主越发不能忘怀,竟为之悔叹。高拱暗暗发誓,万万不可让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幻象失望。
是故,高拱觉得有必要快刀斩乱麻,迅疾知会邵方,他是不会接纳珊娘的,劝邵方早日偕珊娘离京。
作者维衡说:历史小说,必须牢牢把握一条:人性!离开人性,历史是空洞的,人物是虚假的。
高拱闻言猛醒,汗涔涔下,叫着严世蕃的号说:“东楼兄何出此言?国本默定,中外共知。国朝成例,东宫讲官用编修,诸王用检讨。今裕王虽非东宫,然讲官用编修,此乃令尊严相的美意,裕王殿下亦深知之,心存感念。裕王殿下在高某面前,每谓令尊严相乃社稷臣,中兴大业,实利赖之,请勿听挑拨之言。”高拱的这番话,让严世蕃无言以对,这才掩饰过关。
高拱和裕王都心知肚明,在裕邸的九年,高拱是以保护裕王安全、维护裕王地位为己任的,他做到了。
六年前,也是在初春,为裕王讲授四书的任务已然完成,高拱升国子监祭酒之职,该辞别裕邸了。那天,裕王赐高拱金缯甚厚,一直送他到府邸大门口,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哽咽不忍别,场面催人泪下。
高拱离开裕邸后,裕王对他思念不止,手书“怀贤”两字,遣李芳送往高拱家中。每每在别的讲官讲授经史时,裕王突然就会说出“高先生也曾如是说”之类的话。对陈以勤、张居正、殷世儋这些讲官,裕王不时会传出免讲的令旨,听讲时也是兴味索然。这三位讲官与高拱对裕王的印象反差甚大,总觉得裕王甚是慵懒。这话,张居正婉转地和高拱说起过,高拱坚决不信,还气呼呼地说要张居正充实学问。言外之意是说,裕王跟他高拱学习九年,学识已非一般,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老师的学问不够用了。
高拱在裕邸的九年中,裕邸的大事小情,裕王一概请高拱决断;他离开的六年间,府中事无论大小,裕王都要遣太监到高拱家里,要高拱来拿主张。裕王对高拱的情分,似乎已不仅仅是倚重、信赖乃至感激所能够概括的。对此,高拱也是感受得到的。
“今生得遇裕王,于愿已足,夫复何求!”每当为门庭萧索、无儿无女而伤感时,高拱就会以此来安慰自己。但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是不能说出口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流露,否则,势必惹上大不敬之罪!
高拱只能将这种情愫深深埋在心底。
门生故旧也好,妻妾家人也罢,谁都不理解高拱何以不再纳妾延续香火,他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搪塞过去。他心里对夫人也是有几分歉疚的,毕竟她没有寄托,寂寥度日,甚是难熬。因此,当夫人以死相逼要他去见邵仙人时,高拱难免动摇;遇到珊娘后,他也难免起了接纳之心。
或许是天意吧,裕王正巧在这个节骨眼上派使者来问事。
抬眼望见道观的山门,高拱心里暗暗自嘲:“背着裕王做这等荒唐事!”他又想到适才要冯保禀报裕王的八个字,自觉不能光要求别人,自己首先也要做到。
多年来,高拱一直有一个信念,作为裕王的老师,他必须克己,一切以维护裕王为根本,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当年道士陶仲文最为皇上崇信,高官大僚无不争相讨好之。一次与陶仲文相遇,陶仲文卜高拱必贵,遂与之通殷勤。高拱婉拒之,说:“陶公乃天子幸臣,高某为王府长史,交结近侍,国法所禁,殷鉴不远,岂可重蹈覆辙?”那时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裕王。
如今,到了最关键、最敏感的时刻了,自己更要加倍小心,做到无可挑剔,不能给别人任何把柄,以免连累裕王。
还有那个未曾谋面却深深埋在心里的永淳公主。自十六岁落选驸马,多年后,在翰林院做编修的高拱又听到传闻,说自他进士高第,点翰林、有盛名,永淳公主越发不能忘怀,竟为之悔叹。高拱暗暗发誓,万万不可让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幻象失望。
是故,高拱觉得有必要快刀斩乱麻,迅疾知会邵方,他是不会接纳珊娘的,劝邵方早日偕珊娘离京。
作者维衡说:历史小说,必须牢牢把握一条:人性!离开人性,历史是空洞的,人物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