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道德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1],见天道[2]。
其出弥[3]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4]而成。
注释
[1]牖:窗户。
[2]天道:自然规律。
[3]弥:愈、越。
[4]不为:无为。
译文
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
眼不看窗外而知自然规律。
走得越远,明白得越少。
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明白事理,清静无为而有所成就。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圣人顺道而行,不做无谓的努力,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知物理,无为而有所成就。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个道理。
2.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却能做到先知先觉、明白事理,有所成就,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大道的细心体察和感悟,而且执道而行,由己及人,所以能做到自然无为,水到渠成地明白事物,抓住事物运行的规律,水到渠成地取得成功。
3.这里的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要我们被动地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不劳而获,而是指认清规律,审时度势,待时而动,避免不必要的徒劳无功。
4.天下人间,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话老祖宗已经说过,很多道理古已有之。所以聪明人不仅善于体察,更善于利用既有之资,而不是狂妄自大地一味蛮干,做很多无用工。
前人校注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之道,可以御今,虽外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不窥牖而可知也。
--王弼
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河上公
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
--苏辙
修道之人,清之静之,不行而知道之来。空之洞之,不见而强名曰道。无之虚之,不为而道自成。
--纯阳真人
道均化于万物,而知道在我矣。欲见道者,不须出户,但推照一心,其一与万物一皆同。故能知天下万物也。
--邵若愚
经典故事
诸葛亮不出门而知天下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人们奉他为智慧之神。他在未显达时,就潜居抱道,隐居隆中,审时度势,以待出人头地的机会。当刘备听人推荐,三顾茅庐来请他时,他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与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把刘备说得心悦诚服,从而重用诸葛亮,诸葛亮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诸葛亮在出名之前,并不是一个成天奔忙着推销自己的人,而是潜心学习,培养能力,静观天下形势。这在群雄蜂起的乱世,首先就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诸葛亮是山东沂南人,出身布衣,年少时,父母双亡,与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后来,诸葛玄犯事被杀,15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移居隆中(今襄阳),从此隐居隆中。
在隆中,诸葛亮躬耕田垅,自给自足。他性情洒脱,喜唱《梁父吟》。他博览群书,淡泊名利,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旁人都不以为然,只有他的朋友徐庶相信他有宰相之才。当时,诸葛亮经常与徐庶、孟公威等人结伴郊游。说到这三个人,可都是人才,徐庶等人对知识精熟,但诸葛亮却只知大略,不求甚解,也就是说他绝不死读书。
诸葛亮经常抱膝长啸。他曾对徐庶等人说:"你们三人以后可以做刺史、郡守。"徐庶等人问他:"你能做什么呢?"诸葛亮总是笑而不答。
诸葛亮与荆州刺史刘表有来往,经常为他出谋划策。
官渡之战后,刘备驻军新野,重用徐庶。徐庶于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孔明,号为'卧龙',实人中之龙也。"刘备让他带来相见,徐庶说此人只有去请。
于是,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当时,诸葛亮为他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先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最后统一天下的蓝图。并鼓励刘备向曹操学习,以弱胜强,有所作为。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之后,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并请他出山,委以重任,君臣相遇,从而一步步由弱到强,直到在西南建立起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蜀国,从而演绎出惊天动地的三国故事……"不出户,知天下",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才。他隐居时,虽清静无为,但天下却在他的心中。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可见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和睿智的洞察力。这正是一个真正智者的表现。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1],见天道[2]。
其出弥[3]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4]而成。
注释
[1]牖:窗户。
[2]天道:自然规律。
[3]弥:愈、越。
[4]不为:无为。
译文
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
眼不看窗外而知自然规律。
走得越远,明白得越少。
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明白事理,清静无为而有所成就。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圣人顺道而行,不做无谓的努力,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知物理,无为而有所成就。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个道理。
2.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却能做到先知先觉、明白事理,有所成就,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大道的细心体察和感悟,而且执道而行,由己及人,所以能做到自然无为,水到渠成地明白事物,抓住事物运行的规律,水到渠成地取得成功。
3.这里的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要我们被动地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不劳而获,而是指认清规律,审时度势,待时而动,避免不必要的徒劳无功。
4.天下人间,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话老祖宗已经说过,很多道理古已有之。所以聪明人不仅善于体察,更善于利用既有之资,而不是狂妄自大地一味蛮干,做很多无用工。
前人校注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之道,可以御今,虽外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不窥牖而可知也。
--王弼
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河上公
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
--苏辙
修道之人,清之静之,不行而知道之来。空之洞之,不见而强名曰道。无之虚之,不为而道自成。
--纯阳真人
道均化于万物,而知道在我矣。欲见道者,不须出户,但推照一心,其一与万物一皆同。故能知天下万物也。
--邵若愚
经典故事
诸葛亮不出门而知天下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人们奉他为智慧之神。他在未显达时,就潜居抱道,隐居隆中,审时度势,以待出人头地的机会。当刘备听人推荐,三顾茅庐来请他时,他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与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把刘备说得心悦诚服,从而重用诸葛亮,诸葛亮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诸葛亮在出名之前,并不是一个成天奔忙着推销自己的人,而是潜心学习,培养能力,静观天下形势。这在群雄蜂起的乱世,首先就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诸葛亮是山东沂南人,出身布衣,年少时,父母双亡,与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后来,诸葛玄犯事被杀,15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移居隆中(今襄阳),从此隐居隆中。
在隆中,诸葛亮躬耕田垅,自给自足。他性情洒脱,喜唱《梁父吟》。他博览群书,淡泊名利,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旁人都不以为然,只有他的朋友徐庶相信他有宰相之才。当时,诸葛亮经常与徐庶、孟公威等人结伴郊游。说到这三个人,可都是人才,徐庶等人对知识精熟,但诸葛亮却只知大略,不求甚解,也就是说他绝不死读书。
诸葛亮经常抱膝长啸。他曾对徐庶等人说:"你们三人以后可以做刺史、郡守。"徐庶等人问他:"你能做什么呢?"诸葛亮总是笑而不答。
诸葛亮与荆州刺史刘表有来往,经常为他出谋划策。
官渡之战后,刘备驻军新野,重用徐庶。徐庶于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孔明,号为'卧龙',实人中之龙也。"刘备让他带来相见,徐庶说此人只有去请。
于是,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当时,诸葛亮为他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先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最后统一天下的蓝图。并鼓励刘备向曹操学习,以弱胜强,有所作为。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之后,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并请他出山,委以重任,君臣相遇,从而一步步由弱到强,直到在西南建立起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蜀国,从而演绎出惊天动地的三国故事……"不出户,知天下",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才。他隐居时,虽清静无为,但天下却在他的心中。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可见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和睿智的洞察力。这正是一个真正智者的表现。